許多人以為用普通話來朗讀古文詩詞,更能準確朗讀出來;其實,這是一個嚴重的誤解。
蓋古時內地主要通行的語言,其實是北方方言,而不是現今的普通話,當中的方言,在南北朝時沈約發現方言中有四聲,即平、上、去、入,而不是現今普通話的四聲——陰平、陽平、上、去。換言之,普通話就沒有古時的入聲字。於是,凡是用普通話來朗讀古文詩詞,往往無法讀出古時原本的入聲。同時,凡是用普通話來區分古詩詞的平仄,一定會弄錯的,因為普通話沒有古時的入聲字。
例如唐‧王之渙《登鸛雀樓》詩:「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白日的「白」,古時是入聲,屬於仄聲字;但普通話則讀陽平,屬於平聲字。
又例如杜甫的《八陣圖》詩:「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的「國」,古時是入聲,屬於仄聲字,但普通話則讀陽平,屬於平聲字。
所以,用普通話來區分古詩詞的平仄,就有一種先天的缺陷。僥倖的,粵語則仍然保留入聲字,所以用粵語來朗讀古文詩詞,就可以保留接近原汁原味!
(寫於2011年12月18日於澳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