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輒可以看見論壇上充斥著長期青年待業族群,其中不乏前段學校的畢業生。撇除掉處於精神障礙狀態或因疫情影響的服務業族群,其他人大致上可能是對於自身條件有著過於理想的認識。
這一點特別容易發生在非熱門科系上,尤其是社會組非法商的學生。有許多人直到畢業多年,仍然沒有正確認識到自身所學在市場上沒有價值。這些科系本身是針對學術發展,或是高階的官僚職位所設計,或是中上階級用以自我陶養的貴族通才教育所設。
即便個人才學如何輝煌精深,沒有需求的商品自然沒有成交價格和交易。
如此對自身的價值重新定義,恐怕會造成一部分人群無法適應,尤其是那些原先前段大學的學生。自己身邊有三、四位文史哲相關科系畢業的老同學,一心嚮往從事學術研究、文化精英方面的社會想像,但實際上條件和背景完全無法應付。
對於他們而言,出去找工作就好像在逼迫自己服勞役,最終處於長期待業或是每份工作都無法堅持,或是找個理由、藉口,像是進修、考國考、參與文藝活動,但實則效率不堪、言不由衷,奈何鴻鵠大志,實則資深家裡蹲。
他們無法接受自己可能是在就業市場上沒有用的一群人,日復一日活在幻想中,邁向墮落和相對不幸福的人生。
對這類無法接受事實的人群而言,他們「不習慣」受到檢視和買賣。
但在職場,或者說就業市場,對於將人在合理範圍內檢視或刁難,視作常見的機械性膝反射行為。如果能夠正確認識到這種市場買賣喊價的現象,便足以產生不當一回事的淡然,就像是太極拳一樣把重拳順勢導力,縱使石破天驚也與我無關。
假設市場是相對自由、穩定健康的,個人的市場價格會在多次的買賣詢價之中得到均衡,同時該定價、個人歷史會產生定錨為未來買家所參酌。
如果一個人以某種條件長期無法獲得交易,只意味著其價格的設定或商品條件背離市場的需求。例如想以五千塊販賣一把掃把,或是販賣一把沒辦法掃地的掃把,或是打著販賣掃把的名號,實際上是個水瓢。
相應的對策,可以調整商品的價格、描述、品質、供貨模式等,或是因應特定市場進行商品的客製化。例如中小型傳統製造業的行政助理,可能就需要台語、現場、倉儲、客服、從零開始製作Excel報表等多工的經驗,倘若都沒有就只好降低自身的售價以求青睞、歷練。
至於內心的那些鴻鵠大志、文化追求,請放在個人的氣質和涵養上,認識到市場上並不是這麼的需要這些東西。如拒絕進行調整,就像是永遠在倉庫那陰暗角落得不到青睞,長滿灰塵,日復一日的龜裂、腐敗、老化、附著粉塵髒汙的萬年庫存。
即便有幸銷售,恐怕很快也會遭到退貨、負評。
重要的是面對現實的檢視和打擊之後,重新調整自身的站位和應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