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了了,大有異見 |談「孔融讓梨」背後的漢族世家大歷史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孔融讓梨」的故事因為「二十四孝」的流傳在華夏世界一度為人所熟知,然而,但是,被東西文化夾擊的現代華人對孔融長大後的兄弟關係其實不太清楚。小孔融懂得讓梨給哥哥,那麽,孔融長大後又有什麼成就呢?
由於孔融既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孫,也是東漢末年的建安七子之首,所以在文士圈的聲名極大,而後來殺他的曹操既是宦官之後(曹操的父親被宦官收養),在歷史上又被評為奸雄,文士圈中自然也會流傳各式各樣關於孔融的小故事,只是曹操不只殺了孔融,還毀了很多孔融的著作,所以,到底孔融為何與曹操不對盤,其實很難釐清,連「孔融讓梨」的故事也不怎麼靠譜。
然而,透過孔融留下的一些言論如「父母無恩論」,我們仍可看出孔融雖為孔子的第二十世孫,其思想言論卻似乎透露一點「反儒家」的思想,這又是怎麼一回事呢?
關於這點,我們也許可以先了解漢代儒家的地位。
儒家是在漢儒董仲舒的建議下取得正統地位,而董仲舒對人性的看法其實不在善惡之間打轉,而是在強調文化與教化對人的天性的影響。董仲舒也藉此提醒君王,天與人的關係是即為密切的,不僅君王的作為要仿效「天」的模式,當「天」運行不暢時,君王也要反省自己的作為是否招致了天怒,而這自然隱含了人事的安排。
在這前提下,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主張政府要像「天有四季」一樣分成四級,官員也分四等,在考核官員時,也因為官員的能力、品格分為四級,而各級政府官員都有「選賢任能」的權責。
這種思想應當是由漢高祖劉邦所創的「察舉」制度衍伸而來的,不過,由於各家各派主張太多,各級官員從地方考察與推舉人才時難免會被質疑到底誰說了算,所以還是需要「統一標準」,儒門就在董仲舒的建議下,成為「標準教材」。
孔子也就這樣從華夏世界第一位私塾教師,成為漢朝官方力捧的官方大聖。
孔家在漢代自然順勢成為重要的士家大族,孔家子弟因為家學淵源,成為「察舉制度」的「重要人才庫」。
不過,儒家既然成為漢代官員共同的信仰,其利益不免慢慢與漢室綁在一起,慢慢形成特殊的利益團體,左右帝國的政治生態。
這種情況到了東漢時期,就慢慢形成了門閥大族,這些門閥大族既擁有土地、又掌握言論風向,加上掌握「察舉」、「徵辟」之權,所以、門生、故吏滿天下,主導了政治運行的大方向。
只不過,東漢中晚期,在漢和帝時代,外戚與宦官集團興起,形成與傳統世家大族對立的新形勢,也讓士大夫的勢力開始分散到不同機關。其中,自然也有堅持「做自己」的士族子弟,開始結黨,針對時局,議論時政。
孔融似乎就是這樣一位士族子弟。
既然與當權(曹操)為敵,自然會被流言所攻擊,尤其是在曹操取得「月旦評」的許紹認可後,與宦官集團關係密切的曹操算是得到了部分名士的支持。
「清平之奸雄、亂世之英雄」 ----據說,許紹在應曹操之求點評後,曹操滿意的離去。
曹操自然也想得到「第一世家」孔家的支持,只是孔融的選擇卻不是支持逐漸掌握權力的曹操,以至前幾年在台灣網路博得「白目」(不識相)之名。
這般點評自然是針對所謂「孔融害死全家」的「事實」而發的,然而,這種「以成敗論英雄」的方式,不免讓人憂心助長「逢迎拍馬」之風,間接造成士風的墮落與歷史觀的錯亂。
然而,如前所述,孔融既為曹操所殺,作品也多被毀,我們該如何評價孔融呢?
也許,還是從較為重大且可信的事件著手分析會比較能看出歷史發展的軌跡。
首先,從孔融和其兄的關係談起。
孔融是四歲讓梨給哥哥,到了十三歲時父親孔宙去世,開始與母親和哥哥孔褒相依為命,只是到了十六歲時又發生了一件憾事,讓哥哥丟了性命,所以有網路文章評道「孔融四歲讓了哥哥一只梨,十六歲時哥哥還了他一條命」,同樣是指責孔融作風「白目」。
「白目」似乎成了二十一世紀華人網路文章對孔融相當普遍的評語。
然而,在當時的「士人」眼中,或許有不同的看法。
比如說,孔融是因為代兄收留了張儉,所以讓孔褒丟了性命。而張儉是誰呢?張儉是東漢末年,黨錮之禍的「重要黨人」,當時他遭到通緝,四處躲藏,由於他是孔褒的好友,自然也會找孔褒幫忙。張儉上門求救時,孔褒恰好不在家,而十六歲的孔融作主收留了他,只是,後來事情敗露,孔融的哥哥孔褒也因此獲罪。
更重要的是,孔褒並未因此怪罪孔融收留張儉,而是選擇從容赴死,所以,與其說孔融收容張儉是無知犯罪,不如說孔家是支持當時的黨人論政的。
那麼,孔融又為何要發表「父母無恩論」呢?
其實,這觀點早在東漢早期就有大儒王充提出過。在其著作「權衡」中,王充說:「父母合氣,非當時欲得生子,情慾動和合,合而生子」。到了孔融時,他稱:「父親之於子,當有何親?論其本意,實為情慾發耳。子之於母,亦復悉為?譬如物寄缻中,出則離矣!」
這段話很明顯地與儒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正統觀念相違背,從小就因「孔子」享有名望的孔融為何說出這麼驚人的話? 難道真是小時候被逼讓梨,心有不甘?
從張儉事件看來,他的媽媽和哥哥既然不怪孔融收留了張儉,反而爭相認罪,我們可以大膽猜測,孔融受到的家庭教育是「禮者,理也」,禮是以天為本,遵理才是尊禮。在這脈絡下,他們似乎不會用特別強硬的手段逼四歲的孔融吃小梨。
我們也可檢視東漢末年的大環境,猜猜孔融為何要提出「父母無恩論」?
當時,黃巾軍以「蒼天已死、黃天當立」的口號興起,吸引了大批流民信眾,甚至包括了中階政府官員,加上佛教已經東傳一段時日,令儒教在信仰上的正統地位大受挑戰。
儒教自然也要因應情勢,提出新的論述,維持門派地位。
孔融的「父母無恩論」應該也是提醒依靠(世襲的)「家世」或 (虛偽的)孝行而取得官位者,不要太過張狂、甚至仗父母之勢、欺壓異己。
此外,孔融反曹操而寫的「禁酒論」,應該也是有其時代背景的。
漢代的酒,酒精濃度應該都很低,曹操下令禁酒應該是從「糧食供應」的觀點考量,而不是從「有礙健康」或會「聚眾鬧事」的觀點而禁。
然而,孔融是個文士,除了需要「以酒會友」外,應該也有一定「以酒化敵」的外交手腕,曹操要禁酒,豈不是擺明了準備「武統」,主張「和統」的孔融又豈能不出言反對?
總之,如果不要一開始就以「害了全家」的「罪名」指控孔融,稍稍留心解讀孔融少數傳世的「斷簡殘篇」,應該還是可以找到孔融看似不羈的特立言行底下的「文士風骨」。
除此之外,孔融為官相當重視清廉,只要看到有控告官吏貪污的信件,就認真調查並嚴加查辦,因此使許多貪官污吏落入法網,所以,孔融並不是只靠家族聲名出頭,本身也是有一定民意聲望支持的。(不然,怎能成為建安七子之首?)
當然,孔融不僅十六歲時「害了」哥哥送命,最後也因為得罪曹操,在五十六歲時被曹操安了一個「大逆不道」的罪名,下獄棄市,連帶讓妻兒也送了性命
孔融被誅,對當時天下文士的影響想必是很大的,也因此衍生出了「覆巢之下無完卵」的成語,而儒教既敗,漢家失去天下之日也就不遠了。
無完卵
只是,如果拋開漢代以後的三國歷史,讀史人不免要問,難道在孔融身處的時代,漢室非亡不可嗎?
其實未必。當時,北方並無異族作亂,漢帝國的崩解主要是由內而起,如果為政者能夠齊心解決內政問題,國祚自然得以綿延。
只不過,帝國的成功需要因緣俱足,失去信仰的帝國終究是要解體的。
此篇文章會顯示動態置底廣告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52會員
425內容數
曬書天,好奇地。 文圖連播,播出新識界。 紅柿子在這方小天地不只曬書,也曬心得。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西域和尚」鳩摩羅什的一生充滿傳奇。在強權的威脅中,他破戒娶妻生子,卻依舊成為名滿天下的一代高僧。也許,處在亂世的鳩摩羅什對金剛經的了悟其實並不亞於最初的佛陀悉達多,才能使他所翻譯的金剛經成為華夏世界傳抄最廣的一本經書。
浪漫雖是讓故事好聽的重要元素,但是歷史劇中錯設的浪漫自然會引起觀眾認識歷史的混淆與戲劇結構的偏斜。很不幸地,花了大筆前瞻預算製作的公視戲劇「斯卡羅」似乎就犯下了這樣的錯誤。
所以,現在我們在日常生活說「浪漫」,其實多是從「romanticism」轉來的 ; 我們感受到的「浪漫」也是非常「romatnic」的。不過,浪漫和羅馬帝國有關係嗎?一起來探討「浪漫」和「羅馬帝國」的關係吧!
因為文化的關係,「狀元」雖然在華夏文化圈中的意思很明確,卻不是一個英語世界容易理解的字眼。到底,狀元和天才有什麼不一樣?狀元們的成功之道又是什麼呢?一起來了解吧!
亞瑟王和羅賓漢都是因為受到好萊塢青睞而在二十世紀成為自由世界裡家喻戶曉的人物。不過,亞瑟王畢竟是一個王,所以相關創作還是以國王、貴族、騎士的生活為重心,而羅賓漢則是濟弱的民眾英雄,領導人民反抗當權者不公不義的統治。想要了解亞瑟王和羅賓漢的英雄塑造,就不得不提諾曼人對英國歷史的影響。
如果我們試著了解「亞瑟王」這段傳說的背景,我們就可以明白,自有文字紀錄以來,英格蘭最早的居民並不是盎格魯薩克遜人。盎格魯薩克遜人是在大約西元第五世紀時從現在的德國、丹麥和低地國家遷徙而來的。因為亞瑟王的傳說,圓桌武士成為現代議會政治的象徵。只是,英格蘭議會的聖杯是什麼?
「西域和尚」鳩摩羅什的一生充滿傳奇。在強權的威脅中,他破戒娶妻生子,卻依舊成為名滿天下的一代高僧。也許,處在亂世的鳩摩羅什對金剛經的了悟其實並不亞於最初的佛陀悉達多,才能使他所翻譯的金剛經成為華夏世界傳抄最廣的一本經書。
浪漫雖是讓故事好聽的重要元素,但是歷史劇中錯設的浪漫自然會引起觀眾認識歷史的混淆與戲劇結構的偏斜。很不幸地,花了大筆前瞻預算製作的公視戲劇「斯卡羅」似乎就犯下了這樣的錯誤。
所以,現在我們在日常生活說「浪漫」,其實多是從「romanticism」轉來的 ; 我們感受到的「浪漫」也是非常「romatnic」的。不過,浪漫和羅馬帝國有關係嗎?一起來探討「浪漫」和「羅馬帝國」的關係吧!
因為文化的關係,「狀元」雖然在華夏文化圈中的意思很明確,卻不是一個英語世界容易理解的字眼。到底,狀元和天才有什麼不一樣?狀元們的成功之道又是什麼呢?一起來了解吧!
亞瑟王和羅賓漢都是因為受到好萊塢青睞而在二十世紀成為自由世界裡家喻戶曉的人物。不過,亞瑟王畢竟是一個王,所以相關創作還是以國王、貴族、騎士的生活為重心,而羅賓漢則是濟弱的民眾英雄,領導人民反抗當權者不公不義的統治。想要了解亞瑟王和羅賓漢的英雄塑造,就不得不提諾曼人對英國歷史的影響。
如果我們試著了解「亞瑟王」這段傳說的背景,我們就可以明白,自有文字紀錄以來,英格蘭最早的居民並不是盎格魯薩克遜人。盎格魯薩克遜人是在大約西元第五世紀時從現在的德國、丹麥和低地國家遷徙而來的。因為亞瑟王的傳說,圓桌武士成為現代議會政治的象徵。只是,英格蘭議會的聖杯是什麼?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王脩一開始很配合孔融,但後來決定趕走孔融。同樣是被孔融舉薦上來的邴原,選擇了不一樣的道路。
Thumbnail
一個曾經支持過三國時期孔融跟袁譚治理青州,謎一樣的男人。光榮以為他是文官,其實他戰功彪炳。
Thumbnail
關於包含又稱「書經」的《尚書》在內的漢代經學,被冠上「古文」跟「今文」之分,正是從尚書這套書才開始這樣的用法。 史記儒林傳說:「孔氏有古文尚書,而安國以今文讀之,因以起其家。」 關於史記儒林傳這段話, 其中: 「孔氏」是孔子的後世子孫,漢初魯恭王破壞孔子宅,從孔宅牆壁得到一批古文寫成的文獻,這
Thumbnail
子謂子夏曰:『女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雍也第六)。  孔子的學說被後人稱為儒家,但孔子及弟子並沒這樣自稱。《論語》通篇只此一個『儒』字。蓋當時儒是一種職業,充當喪葬、婚禮、祭祀等重要活動的司儀。這些都是人之所需,故稱之為儒。   孔子學習過和熟悉這一套,但卻不
Thumbnail
子曰:『甯武子邦有道則知,邦無道則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公冶長第五)。  甯武子,衛國大夫。姓甯名俞,『武』是他的諡號。歷經衛文公到衛成公兩朝,一朝有建樹,一朝碌碌無為。 孔子說:『當國家有道時,甯武子就很睿智。當國家無道時,他就裝糊塗。他的睿
Thumbnail
那位和隗囂擦身而過的人,叫做竇融,扶風平陵豪族。 竇融來頭很大,七世祖竇廣國是文帝妻大名鼎鼎黃老培訓班校長的竇太后之弟,封章武侯。 竇融家世代為官,到了王莽攝政的時候,竇家成功轉舵擁抱新時代。 竇融在不換思想就換人的新組織中,旗幟鮮明,立場堅定,擁護聖人領導,然後作為強弩將軍司馬,東擊反莽義軍
Thumbnail
哀公問社於宰我。宰我對曰:『夏後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戰慄。』子聞之曰:『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八佾第三)。 魯哀公曾問過孔子,『何為則民服?』(為政第二)。這次問的是孔子的學生宰予。宰予,字子我,亦稱宰我。他也是魯國人,據記載小孔子二十
Thumbnail
子入太廟,每事問。或曰:『孰謂鄹人之子知禮乎?入大廟,每事問。』子聞之曰:『是禮也!』(八佾第三)。 孔子進太廟當差,東問西問。這就有人說閒話了,『誰說這個來自鄹(zōu)邑的年輕人知禮呀?他進了太廟,事事不懂,要求問他人』。孔子聽到後就高深莫測地回答道
Thumbnail
王孫賈問曰:『與其媚于奧,甯媚於灶,何謂也?』子曰:『不然,獲罪於天,無所禱也』(八佾第三)。 孔子在衛國逗留了很多年,跟衛靈公王相談甚歡。孔子遊說的諸侯中,衛靈公算是孔子的知音了,很欣賞孔子主張那一套,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顏淵第十二)。但不知為什麼
孔子名丘,字仲尼,近代文人余光中幫孔子取了一個摩登的英文名字:Johnny Kong(註1)。孔子如果知道,必定會莞爾一笑,並欣然接受。 孔子擁有禮學權威稀缺的幽默感,要真正認識他,必須將他從聖人的祭壇上請下來,從中華文化的刻板框架中請出來,還他一個有血有肉的人。 他高度讚揚「野」及「野人」。相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王脩一開始很配合孔融,但後來決定趕走孔融。同樣是被孔融舉薦上來的邴原,選擇了不一樣的道路。
Thumbnail
一個曾經支持過三國時期孔融跟袁譚治理青州,謎一樣的男人。光榮以為他是文官,其實他戰功彪炳。
Thumbnail
關於包含又稱「書經」的《尚書》在內的漢代經學,被冠上「古文」跟「今文」之分,正是從尚書這套書才開始這樣的用法。 史記儒林傳說:「孔氏有古文尚書,而安國以今文讀之,因以起其家。」 關於史記儒林傳這段話, 其中: 「孔氏」是孔子的後世子孫,漢初魯恭王破壞孔子宅,從孔宅牆壁得到一批古文寫成的文獻,這
Thumbnail
子謂子夏曰:『女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雍也第六)。  孔子的學說被後人稱為儒家,但孔子及弟子並沒這樣自稱。《論語》通篇只此一個『儒』字。蓋當時儒是一種職業,充當喪葬、婚禮、祭祀等重要活動的司儀。這些都是人之所需,故稱之為儒。   孔子學習過和熟悉這一套,但卻不
Thumbnail
子曰:『甯武子邦有道則知,邦無道則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公冶長第五)。  甯武子,衛國大夫。姓甯名俞,『武』是他的諡號。歷經衛文公到衛成公兩朝,一朝有建樹,一朝碌碌無為。 孔子說:『當國家有道時,甯武子就很睿智。當國家無道時,他就裝糊塗。他的睿
Thumbnail
那位和隗囂擦身而過的人,叫做竇融,扶風平陵豪族。 竇融來頭很大,七世祖竇廣國是文帝妻大名鼎鼎黃老培訓班校長的竇太后之弟,封章武侯。 竇融家世代為官,到了王莽攝政的時候,竇家成功轉舵擁抱新時代。 竇融在不換思想就換人的新組織中,旗幟鮮明,立場堅定,擁護聖人領導,然後作為強弩將軍司馬,東擊反莽義軍
Thumbnail
哀公問社於宰我。宰我對曰:『夏後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戰慄。』子聞之曰:『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八佾第三)。 魯哀公曾問過孔子,『何為則民服?』(為政第二)。這次問的是孔子的學生宰予。宰予,字子我,亦稱宰我。他也是魯國人,據記載小孔子二十
Thumbnail
子入太廟,每事問。或曰:『孰謂鄹人之子知禮乎?入大廟,每事問。』子聞之曰:『是禮也!』(八佾第三)。 孔子進太廟當差,東問西問。這就有人說閒話了,『誰說這個來自鄹(zōu)邑的年輕人知禮呀?他進了太廟,事事不懂,要求問他人』。孔子聽到後就高深莫測地回答道
Thumbnail
王孫賈問曰:『與其媚于奧,甯媚於灶,何謂也?』子曰:『不然,獲罪於天,無所禱也』(八佾第三)。 孔子在衛國逗留了很多年,跟衛靈公王相談甚歡。孔子遊說的諸侯中,衛靈公算是孔子的知音了,很欣賞孔子主張那一套,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顏淵第十二)。但不知為什麼
孔子名丘,字仲尼,近代文人余光中幫孔子取了一個摩登的英文名字:Johnny Kong(註1)。孔子如果知道,必定會莞爾一笑,並欣然接受。 孔子擁有禮學權威稀缺的幽默感,要真正認識他,必須將他從聖人的祭壇上請下來,從中華文化的刻板框架中請出來,還他一個有血有肉的人。 他高度讚揚「野」及「野人」。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