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心,我懂(新版)#14
作者 | 任兆璋
為何想看這本書呢?
因為,我發現自己根本不懂孩子的心,明明很愛孩子的我,有時溝通起來卻感到無力和陌生,甚至是討厭自己為何要這樣對孩子說話!
很多時候我知道自己是累了,但當調整後還是感到疲倦無力時,需要的不只是休息而是尋求幫助,試想一下一份工作做3-5年都會有職業倦怠期了,更何況是全職媽媽呢?不要說這不是工作,是,我認為它是!職業婦女更不用說,每天就像顆陀螺轉呀轉,忙得喘一口氣都需要花很大的力氣。
沒有一個人天生就會當父母,但也沒有一個孩子生下來就會自己長大,他們每個階段都需要不同的被引導、被愛和被關注。
作者用簡單明確的原則告訴讀者怎麼做,才能進入孩子的內心,並懂孩子在想什麼。
「先接納孩子對事情的態度,才能走進孩子的心裡面。要孩子懂父母的心,父母要先懂孩子的心,做他的朋友。」
過去讀過一本書是不推薦做孩子的朋友這說法,但我想作者這裡想表達的是在溝通時,暫時先放下權威與成見,專心留心聆聽孩子的話語,才能得著孩子的心!
面對青春期的孩子,有時他們的出招速度往往令人招架不住,唯一能快速終止當下,就是更大聲的咆哮、反諷及尖酸刻薄的回應,留下不語滿是憤恨的孩子及挫敗與憤怒的父母,這方法既快速卻非常有殺傷力。
當我發現和家中青少女這樣爭鋒相對的次數越頻繁時,促使我開始要有所改變,無論要改變什麼,最先該改變、該調整的絕對是父母自己;孩子的腦袋因青春期而產生生理變化,心理還來不及接住自己充滿焦慮和不安,他們需要的是一個冷靜、友善及能溫和表達溝通的父母。
父母之中,至少要有一個是情緒穩定的人,別說孩子還小無感,但有一天他們會懂得,甚至自然而然會在他們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兒。
我們家有學齡前與青春期的孩子,教養方式固然不同,但他們的共通點都是,希望父母陪伴在身旁,他們想要被愛、被關注及被了解。當這些都滿足時,內在的安全感就有了,外在的穩定性也一起增長。
讀這本書有種相見恨晚的感覺,我很快就讀完了,每天按著書中簡單的原則去幫助自己也引導孩子,著實感到擔子輕省許多、歡笑更多。
家有青春期的孩子或多或少都會有個過渡期,但它卻又是如此關鍵,孩子慢慢要變成大人了,趁早多陪伴填滿愛箱,至少我們老了以後可以拿出來用😅誰知道之後會不會為了朋友兩肋插刀、談戀愛為愛顛狂,不理父母?不理就算了,可別沒完沒了的爭鋒相對,我只想好好地優雅過40+後的生活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