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因為賽斯基金會接觸到賽斯書的時候,老師一直強調要改變信念,還聽說、看到很多,因為學習賽斯,癌症好轉的案例,當時就很天真的覺得,只要試著專心去相信,久了就能心想事成。
但接觸久了就發現實際運作比想像複雜很多,至少「我了解的版本」是很複雜的。但另一個角度來看,它其實也是很簡單的。
賽斯在「與賽斯對話」中,曾告訴魯伯的ESP學員,工作不喜歡就不要做,但又在「神奇之道」中,提到一個想要有錢卻不去工作的讀者,忽視想去找工作的衝動,而只做「威力之點在當下」/賽斯書上提到的心靈練習/的練習是沒有用的。
看起來這兩者是衝突的,工作哪有不辛苦,不委屈的?不喜歡就不要做,就自然會沒有收入,就會導致沒錢,那做威力在當下的練習,只是讓自己平靜些,日子好過些吧?哪有『心想事成』那麼神奇....這個懷疑其實一直在我心底徘徊。
但我後來發現「工作是辛苦的」「會有很多不得已、委屈的」「為了生存常需要做自己不喜歡的事情」「不經一番寒徹骨、嫣得梅花撲鼻香」有沒有可能也是一叢信念,只是我們社會中有這類型信念的人目前還是大多數,所以大家共同相信這是「事實」,但這其實也是社會文化的一部分,在台灣長大,很多集體信念早不知不覺滲入我們骨血,讓我們不知不覺依此行動、選擇。
隨著時代而演進,慢慢會看到有越來越多人,宣稱自己是做喜歡的事情謀生,認為工作可以由喜歡出發,而不是傳統的配合工作修正自己態度,其實蠻羨慕那樣的活法的.....只是要找到那方式,需要有願意去多方嘗試的主動性,但我目前的個性,很缺那東西。
一直很被動...照著母親的期望,社會價值觀活得太久,被安排--抱怨被安排早已深入骨髓,自己做決定變得很困難,每次決定都會拖延很久,因為不習慣有意識的自己承擔後果
想要的東西無法放棄(放棄會很快想死),但又無法堅持前行開出路來(堅持到成為專業),有喜歡的、想學的東西很多,但沒有一項可以強到能持續突破難關,更多的是興趣起起伏伏,難度高“喜歡”磨損的快些,到一定程度就拖延,但若是轉移目標一段時間,那個“想要”的感覺又會不知不覺回復...
我一直覺得人就是要專注目標,持續前行才會成功,但這是信念還是事實?更關鍵的是,這價值觀對當下的我是有幫助的嗎?
真正用心學習才發現,第二專長和興趣其實在心態上上差異很大,以畫圖來說,當興趣的話,可以允許自己在初學者階段徘徊很多年,滿足於微量進步,因為開心就好,但是當第二專長的話,反而要有意識的克服弱點,監控自己進步情況,那就會形成壓力了,而且不小。喜歡只是讓你比較願意面對困難,真要培養一個新專業,還是要能持續下很大功夫。
我們很多時候無法知道對錯,只能在每一個當下做出選擇,而在做選擇的時候,盡可能保持自己的清明狀態,可以大大減少繞路的時間,祈禱,威力之點在當下的練習,靜心都是為此,這是它看得到的現實部分。
是不是有個如賽斯所說的,更為廣大的『偃臥其中』的部分在支持你,這點以我們的凡胎意識所覺,其實是無法確定的,感官所及的視野畢竟有限制。但你也不能果斷說沒有,人生中始終有些變化是肉眼所見無法完全解釋的。
但個人是覺得,如果這想法能讓你更能安心培養自己,進而發揮更多潛在能力,那有何不可?
比起語言傳達後始終會有些偏差的『別人的正確答案』,何不去看,自己是否有過得更好?是否有更成為自己喜歡的樣子?最需要為你人生負責的,始終是你自己。也只有你自己有決定權。
回到一開始所討論的,不喜歡工作怎麼辦?要找到樂趣和成就感才是核心,可以在原本的工作中找,也可以試著換工作找,或是學第二專長找沒有標準答案,每個人都不同,甚至同一個人在不同時期也可能不同,我們能做的,是釐清個人需求、選擇和信任自己的選擇。
相信自己被眼睛看不到的廣大部分支持(神奇之道)或是專注擔心應付未來的可能危機(主流理性之道)其實就是一種生活態度上選擇。不是先找到「對」的再去執行,而是在生活中,專心體驗,依循自己的價值觀而行,走出屬於自己的生活之道。
大概是因為如此,賽斯在神奇之道中,對魯伯生活的態度,多半都是鼓勵建議加上尊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