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會
上週我們談到民主制度產生與被執行的幾種「目的」,並且稍微思考了這兩種立論在多元與主流的拉扯中會怎麼樣闡述,今天將先回到一個較為基礎、原則性的討論:政府的合法/正當性來源,進以了解政府所扮演的角色存在著什麼樣的異同,並以此延伸看看整府在處理議題時,會站上什麼樣的角度與產生甚麼樣的作為,而作為人民又個如何評價這些做法。
正當性來源
合法性與正當性
首先要了解一下何謂合法性(legality),而甚麼又是正當性(legitimacy)。兩者雖然都是政府統治權的基礎,但還是有些許的不同:合法性是法治社會的行政原則,要求政府要消極的法律優位原則或積極的法律保留原則;而正當性的含意就相對廣泛而基礎了,就算是古老的帝制時代也需要具備正當性,當時的正當性基礎可能是來自「君權神授」或者「天命靡常」等方式,購過與一個超自然/超現實的方式連結統治權。而到現代,民主制度下的正當性基礎奠基於人民,但對於其具體的"授權"方式,又有許多的面向,其下一一說明。
自然狀態與授權程度
關於自然狀態的討論,往往是社會體制建構討論的基礎。自然狀態指的是,在這會組織尚未形成之前,每個人處於獨立自主的狀態,此情境下人與人會發生怎麼樣的互動,而根據互動的形式,則會產生不一樣的社會制度/政府組織,用以防範自然狀態下的弊端或保全某項價值。
霍布斯的自然狀態
在霍布斯對於自然狀態的論述中,人與人呈現「戰爭狀態」,每個人互相廝殺,最後形成弱肉強食的社會互動。因此,為了避免人與人之間互相傷害的狀況,需要一個強而有力的政府,而其正當性來源便自於人民為了避免受到傷害所向上授權的權力,政府得到人民原先的權力成為統治權,以此遏制人類"惡"作為的產生。而在這樣的論述之中,人一開始處於戰爭狀態,連生命權都受到威脅,所以授權的權利是"全部的"權,也就是包含生命、財產、自由等現在認為政府不可剝奪的權利,因此政府可以透過上述權利的限制或剝奪以控制社會中惡的產生(另一方面來說,控制社會秩序)。
洛克的自然狀態與盧梭的社會契約論
洛克對自然狀態的想像就相對溫和許多,他認為自然狀態中人本來是獨立平和的狀態,不互相干涉與互動,但因為資源的有限性,人的擴張會開始產生競爭,在繼續演變的情況就可能變成剛剛提到的弱肉強食,惡性競爭同樣導致惡的產生。鑑於此,人們同樣會上繳權利以組建政府,控制社會的競爭狀態,然而與霍布斯不同的是,人們一開始處於平和狀態,具有各項基本權利,而人在授權政府時,並沒有一並把這些基本權利繳交出去,所以我們可以看到,盧梭的社會契約論中,人民與政府呈現了一種類似於契約狀態的互動,人們需要一個有效的政府保障個人權利,然而一旦政府侵害了人民的基本權利,這份契約可能被視為毀棄,因此人民可以推翻政府。
政府職責
雖然我們在前面的討論中,提到民主是達成我們所期望的價值,現狀下最有效的方式。然而,不可否認的,民主依然有可見的問題,除了上週討論關於多元與主流的拉扯外,早在希臘三哲的時代,柏拉圖即提出疑問:我們會選擇一個老練的船長來駕駛船隻,但我們卻選擇讓眾人投片決定誰治理國家。從這裡可以發現,民主所產生的眾人意見,並不一定是最優解,反之,在許多心理學研究中,我們可以看到很多集體乃至個人不理性的行為,這也是柏拉圖之所以提出要讓哲學家治國(因為是最接近真理的人(?)。
家長
換成現代的論述,政府在運作體系中理應會擁有比人民多的資訊,所以家父長主義推論,相對擁有較多資訊的政府理應能做出比較好的決策,所以應該由政府引導決策,就算與多數民意相違,那也是多數人的愚昧,只要最後結果有利於人民,那就交由政府決策即可。效益主義對這樣論述的契合度很高,如果客觀前提是政府能夠做出比大眾更好、更具效益的決策,那就把決定權交給政府,大眾享受其所帶來的效益即可。然而這樣"菁英政治"的做法,依然會面對到不少問題,下面用一個不同的角度反擊看看。
布偶
先從自由主義的論述開始。政府的正當性基礎來自於人民的授權,而民主制的目的是盡最大可能保障人民的自由,那政府就不應該掌握主導權,應該盡可能不做出干涉人民的決策,做好「小政府」的角色,保證社會不要落入自穰狀態而導致基本權利被傷害就好。因此在這個架構下,就算人們做出"愚蠢"的決策,而政府也看出來這樣決策有損社會總體效益,也還是得尊重人民的普遍意志,否則就違背了當初人民授權政府的內容與目的。
而效益主義也可以換一個角度去論述。方才認定的事實是政府擁有較多資料,所生之決策應該會較具效益,但如果從民主治理的角度出發,如同上周對於多元的討論,每件事情都有多面向,政府單一面向逕行決斷可能會產生遺漏的不效益,所以政府的職責是將持有的資訊公開,消弭雙方資訊落差,進而以此說服人民為何政府所做的決策較具效益。
結語
這裡本應是個人觀點,但是我站的立場基本上已經融入於本篇之中了(所以可能略有偏頗,請見諒),而我也沒有肯定的論據能夠推翻別人的立場一定錯誤,所以這邊帶來一個問題做結:自由家父長主義,利用了人的心理學上偏誤的特性,反其道而行,引導人民做出政府期望的選項,舉例來說,在預約疫苗時先做了預設選項,如此,沒有既定立場的民眾就會傾向於不更動,所以形成了在沒有剝奪人民選擇自由的情形下,達到政府引導政策的效果。那麼,我們如何評價呢?
參考資料
讀書會,主辦人:莊智程,成員:陳宇騫 、賴壬沁 、許淳堯
法國高中哲學讀本第一冊
朱家安/繞過理性讓人做出正確選擇,算是騙人嗎?:https://opinion.udn.com/opinion/story/6685/2984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