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筆記: 無奈是平靜的悲傷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走在自我探索的我,其實最大的原因就是想知道自己是誰,自己怎麼了。
為什麼既想幫助他人,又想要詛咒讓我受傷的人,在還沒看清楚黑暗之前,我是個矛盾的人,我更是一個自我厭惡的人。
克服自卑這件事情,我花了好長好長的時間,心理有好大好大的洞,我不知道怎麼辦,有一段時間我好憤怒,我不斷攻擊著好多議題,然後我才明白或許我其實是對自己憤怒,憤怒著自己沒有成為理想的樣子。
我不夠帥、我不夠高、我不夠陽剛,都是我不夠,所以我不值得擁有愛吧。
在憤怒的背後是深深的悲傷,但那時候並不明白。
直到我學會了悲傷,就像情緒急轉彎中的憂憂被自己接納後,自我才明白悲傷的意義,直到我發自內心的哭泣,我才明白自己的悲傷後面藏著很柔軟但珍貴的自己。
我一直期待著能夠有人能夠代替我去愛那個我覺得不值得被愛的自己。
期待著有人能夠理解我那最深層的寂寞的悲傷,直到我明白這是多麼困難的事情。
不再勇敢或是不再用力的追求不屬於自己的愛情,不再奢求別人能夠理解自己內心的苦楚。
會不會終其一生都沒辦法被理解呢?
嘆了一口氣,我想寫一些關於黑暗面的內容,那些不積極、不陽光、不樂觀讓人難受的感受。
人們總是難以接受黑暗,而失控於黑暗,不是黑暗是錯誤的,黑暗下的我們或許才是很真實很真實的我們。
而深層的感受是需要不再抗拒自己內心的黑暗,並靜靜的躺在黑暗中才能觸及的。
因為黑暗與未知,所以我們恐懼接觸自己,甚至會攻擊那個本我,會覺得自己醜陋、嫉妒、貪心,但如果我們學會不給予任何評價。
我們就可以看到自己最純粹的樣子。
戴著耳機聽著康士坦的變化球「對不起,我做不到答應你的事情」,聽到這句歌詞,我很久違的哭了出來,我不太確定是為自己而哭,還是為今天聽到的故事哭。
那樣的哭泣讓我想起《比悲傷還悲傷》電影中的情節,想繼續陪伴但已經沒辦法再繼續愛下去的心情。
我們花了好多時間抗拒,但愛讓我們學會接受真實,讓我們超越了本我的離苦得樂的驅動,我們用盡全力去讓自己學會接受真實,不再抗拒。
好像是為那個永遠都不太可能被滿足的期待而哭泣,那個被完全接納感受的期望。
或許這樣的了解就是我對自己最大的救贖了吧。
即將進入廣告,捲動後可繼續閱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世界很大、我們的內心也很深,我們常常在往外尋找有價值的事物,但卻忘記往內尋, 認識自己一直是我們的責任,但往往我們也是傷害自己最深的人。 我是昆陽,我希望用我的觀點為你帶來點新的想法,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我們始終無法成為完美,因為我們生來破碎,被社會又分成陰與陽,被道德、規範無數的規則,讓我們在夾縫中,把自己的靈魂切割成各種破碎的樣子,然後擺出來,告訴大家,我是完美的,圖個認同,卻發自靈魂的感到空虛。 而越是向外追求認同,越是無法尋求真正的平靜與安穩,則更加容易讓自己失控,任由拳頭的暴力與情感控制
以前的我都是個好好人,什麼都好:人前和氣,人後爆氣。 看起來像是雙面人,其實是不懂的在當下表達,也或是在事後才釐清自己的心情。現在則是當下可以同理對方,但事後再同理自己。才有這種前後不一致的現象。 生氣討厭是個很正常的情緒反應,就算我再怎麼調適,不合就是不合,討厭就是討厭。
有一次傳授觀點的老師是禪師出身,個性相對暴躁,他有個習慣,只要脾氣瀕臨爆發邊緣,就會不停搓手上的念珠。 隨著熊仁謙回答老師的問題,他發現老師手上的念珠搓的越快越用力,他幾乎感受到老師的神經就要斷線,隨時都會爆炸,他越講越緊張,深怕老師不認同,是不是就會被狠狠的臭罵一頓。 但他沒有打斷
成功怎麼做到?首先定義你的成功,然後去執行他。   很多時候,大家說的成功,是缺乏反思的,因為每個人重視的價值都不同,每個人的自我實現的項目都不同,那為什麼會覺得拿別人的成功來套到自己身上就會成立呢?   我稱之為成功病,盲目的追求他人嘴裡說的成功,仰賴著他人外在的認同。
這樣的危機感,是直接深烙在我的身體的,這樣的體驗非常不好過,但那是個覺悟,我更清楚我要什麼、我不要什麼。 我要的是學習、更強的自已,我不要為了畢業,去跟渺茫的希望堅持,也不要為了畢業繼續跟我討厭的老闆持續客氣說話。 這個危機感,其實也代表我對自己的生活是不是真的是我所理想的道路。
接住對方的心情,再試著完整釋放出來
我們始終無法成為完美,因為我們生來破碎,被社會又分成陰與陽,被道德、規範無數的規則,讓我們在夾縫中,把自己的靈魂切割成各種破碎的樣子,然後擺出來,告訴大家,我是完美的,圖個認同,卻發自靈魂的感到空虛。 而越是向外追求認同,越是無法尋求真正的平靜與安穩,則更加容易讓自己失控,任由拳頭的暴力與情感控制
以前的我都是個好好人,什麼都好:人前和氣,人後爆氣。 看起來像是雙面人,其實是不懂的在當下表達,也或是在事後才釐清自己的心情。現在則是當下可以同理對方,但事後再同理自己。才有這種前後不一致的現象。 生氣討厭是個很正常的情緒反應,就算我再怎麼調適,不合就是不合,討厭就是討厭。
有一次傳授觀點的老師是禪師出身,個性相對暴躁,他有個習慣,只要脾氣瀕臨爆發邊緣,就會不停搓手上的念珠。 隨著熊仁謙回答老師的問題,他發現老師手上的念珠搓的越快越用力,他幾乎感受到老師的神經就要斷線,隨時都會爆炸,他越講越緊張,深怕老師不認同,是不是就會被狠狠的臭罵一頓。 但他沒有打斷
成功怎麼做到?首先定義你的成功,然後去執行他。   很多時候,大家說的成功,是缺乏反思的,因為每個人重視的價值都不同,每個人的自我實現的項目都不同,那為什麼會覺得拿別人的成功來套到自己身上就會成立呢?   我稱之為成功病,盲目的追求他人嘴裡說的成功,仰賴著他人外在的認同。
這樣的危機感,是直接深烙在我的身體的,這樣的體驗非常不好過,但那是個覺悟,我更清楚我要什麼、我不要什麼。 我要的是學習、更強的自已,我不要為了畢業,去跟渺茫的希望堅持,也不要為了畢業繼續跟我討厭的老闆持續客氣說話。 這個危機感,其實也代表我對自己的生活是不是真的是我所理想的道路。
接住對方的心情,再試著完整釋放出來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接下來第二部分我們持續討論美國總統大選如何佈局, 以及選前一週到年底的操作策略建議 分析兩位候選人政策利多/ 利空的板塊和股票
Thumbnail
🤔為什麼團長的能力是死亡筆記本? 🤔為什麼像是死亡筆記本呢? 🤨作者巧思-讓妮翁死亡合理的幾個伏筆
Thumbnail
★家族排列以立體角度帶你看清潛藏的根本問題,轉化成積極的創造。
《 零基礎憤怒情緒管理筆記》是我在中國的某電子書平台發現的,看了後覺得不錯,發現作者安藤俊介其實在台灣也有不少繁中的出版品,都跟情緒/憤怒管理有關,只是時日久遠,有的可能已經買不到,很多沒有電子書。(中年人持續閱讀習慣的最大挑戰,其實是老花,電子書可以幫助字體放大,TTS又可以進一步幫忙輔助閱讀)
Thumbnail
參加了吳孟真諮商心理師的講座,分享參加過程的紀錄。 當時正與家人有些摩擦,聽到這場講座時有些感觸, 父母那個年代,是權威管教方式下長大的, 他們在與孩子互動時,有時提供的多是物質上的照顧, 而較少心理上的理解,而我們也就這樣漸漸長大, 心裡面對父母可能還是有某種父慈母愛的期待, 但殊不知,那是我們對
Thumbnail
割手是無言的情緒行為,不責備就是一種同理。 要慢慢來,年紀越小的孩子能口述的線索越少,大人不要自己激動起來,越激動反而孩子驚覺到事情大條,越害怕就更說不清。
Thumbnail
各項影展中獲得肯定的《范保德》,探討東方人談起父愛所表現出的隱諱,在看似不夠大方的對白裡,卻又可以從角色互動中看見每個家庭的影子,讓各個年齡層的觀眾或多或少都能感受到導演與編劇想闡明的情感故事。
Thumbnail
● 書名: 療癒,從感受情緒開始:傷痛沒有特效藥,勇於面對情緒浪潮,就是最好的處方箋 ● 作者:留佩萱 ● 出版社:遠流 ● 陳揚的小小介紹:     本書是由我最愛的作者「留佩萱」所著,我喜歡她的原因是,她的文字總是能很貼近讀者的感受,那種深度與厚度是難以用言語比擬的。有些書就是這樣,它可以很靠
Thumbnail
有沒有哪首歌,只要播放旋律,就像播放你的記憶?有沒有哪樣物品,只要一出現,就像翻開你和的它故事情節? 記得當初看完《如果這世界貓消失了》這本書,電影還沒開始拍攝
Thumbnail
接下來第二部分我們持續討論美國總統大選如何佈局, 以及選前一週到年底的操作策略建議 分析兩位候選人政策利多/ 利空的板塊和股票
Thumbnail
🤔為什麼團長的能力是死亡筆記本? 🤔為什麼像是死亡筆記本呢? 🤨作者巧思-讓妮翁死亡合理的幾個伏筆
Thumbnail
★家族排列以立體角度帶你看清潛藏的根本問題,轉化成積極的創造。
《 零基礎憤怒情緒管理筆記》是我在中國的某電子書平台發現的,看了後覺得不錯,發現作者安藤俊介其實在台灣也有不少繁中的出版品,都跟情緒/憤怒管理有關,只是時日久遠,有的可能已經買不到,很多沒有電子書。(中年人持續閱讀習慣的最大挑戰,其實是老花,電子書可以幫助字體放大,TTS又可以進一步幫忙輔助閱讀)
Thumbnail
參加了吳孟真諮商心理師的講座,分享參加過程的紀錄。 當時正與家人有些摩擦,聽到這場講座時有些感觸, 父母那個年代,是權威管教方式下長大的, 他們在與孩子互動時,有時提供的多是物質上的照顧, 而較少心理上的理解,而我們也就這樣漸漸長大, 心裡面對父母可能還是有某種父慈母愛的期待, 但殊不知,那是我們對
Thumbnail
割手是無言的情緒行為,不責備就是一種同理。 要慢慢來,年紀越小的孩子能口述的線索越少,大人不要自己激動起來,越激動反而孩子驚覺到事情大條,越害怕就更說不清。
Thumbnail
各項影展中獲得肯定的《范保德》,探討東方人談起父愛所表現出的隱諱,在看似不夠大方的對白裡,卻又可以從角色互動中看見每個家庭的影子,讓各個年齡層的觀眾或多或少都能感受到導演與編劇想闡明的情感故事。
Thumbnail
● 書名: 療癒,從感受情緒開始:傷痛沒有特效藥,勇於面對情緒浪潮,就是最好的處方箋 ● 作者:留佩萱 ● 出版社:遠流 ● 陳揚的小小介紹:     本書是由我最愛的作者「留佩萱」所著,我喜歡她的原因是,她的文字總是能很貼近讀者的感受,那種深度與厚度是難以用言語比擬的。有些書就是這樣,它可以很靠
Thumbnail
有沒有哪首歌,只要播放旋律,就像播放你的記憶?有沒有哪樣物品,只要一出現,就像翻開你和的它故事情節? 記得當初看完《如果這世界貓消失了》這本書,電影還沒開始拍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