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的失敗…………
給我聽好了!
真正的「失敗」!
說的就是指那些忘了開拓精神,待在無緣挑戰「困難」之處的人們!(第七部,史提夫・史提爾)
想打敗別人沒那麼困難………
最「困難的事情」是!
聽好了!
最「困難的事情」是!
「超越自己」!(第四部,岸邊露伴)
這種《JOJO》的精神,很明顯像是自我發展的精神。
所謂的自我發展,就是對於人們的人生煩惱(工作、戀愛、金錢)敦促正面思考,或是「你就維持現況即可」這種採取無條件承認或接納的態度。
人們可以透過閱讀自我發展的書,學習認識自我、自我改造、向上提昇的知識和技能,然後內化。例如社會學者牧野智和定義所謂的自我發展,就是在社會價值觀的流動化與再回歸化當中,告訴人們巧妙地調整「自己與自己的關係」的「自身技術」(《自我啟發的時代》)。
有關自我發展的工具書,有拿破崙・希爾(Napoleon Hill,受到鋼鐵大王安德魯・卡內基(Andrew Carnegie)的薰陶,曾經擔任美國總統威爾遜的輔佐官,被稱為成功哲學始祖)的《思考致富》(Think and Grow Rich)或是戴爾・卡內基(出生於密蘇里州的貧困農家,後來自己開發出銷售、企業訓練、演說等訓練法)的《卡內基溝通與人際關係:如何贏取友誼與影響他人》等著作。這些書紀錄了實際在社會上獲得巨大成功,並致力於慈善事業的偉人們的事蹟,也就是所謂的成功哲學書。他們的著作都是半個世紀前的作品,但在日本國內到現在都還是持續熱賣的暢銷書。
成功哲學的基本概念是──如果你認為自己會失敗,那你就失敗了。有比能力或努力更重要的東西,那就是某種自我暗示,或信念的強度。
我試著以最大公約數的角度來看,有關自我發展的思想條列整理如下。
- 若是有強大的信念和熱烈的動機,誰都能得到成功與真正的富有(不只限於金錢方面)。
- 人心中所想像描繪的事情一定會實現(現實化)。
- 心裡想著「失敗」的人,從那一刻起,也會在現實中失敗。
- 重要的是要積極運作潛在意識中無限的知性能力。
- 我們雖然無法改變別人的欲望,但是可以改變自己的欲望──就結果上來看也會進而改變他人和社會。
《JOJO》的思想果然和這樣的自我發展精神很相似。因為它重視個人的果斷和信念(覺悟),也告訴我們要將存在於我們每個人心中的潛在欲望實現出來。
市面上早已出版由管理顧問富田英太所寫,名為《JOJO的覺悟》的自我發展類書籍。「在成為社會人士,管理者的今日,過去曾經「因為喜歡」才看的《JOJO》儼然成為了「人生教科書」。何以見得?因為《JOJO》對我而言就是『覺悟的書』」,「我確信如果有很深的『覺悟』,一定能開闢出道路,一定會有解決方案。我希望讀者能打開當前的困局,學會開創未來的力量,所以寫了這本書。」(《JOJO的覺悟》)。
一般來說,世界上流通的思想書或哲學書,都會改變我們看世界的方法,或解釋的框架。但是它並不會真的幫我們改變我們的生活方式或生活習慣,通常都是去正當化我們毫無變化的人生而已。
相對於此,特別是近年來的自我發展或成功哲學的書,都力圖具體去改變讀者的生活方式或生活習慣。根據方才提到的牧野,到1990年代後半,「自我發展」不只停駐在精神層面的心理構成或哲學探索之類的人生論,而是以定型化的技法和課程為基礎,成為「內部的技術目標化」,連腦科學和心理學等研究成果都涉獵其中,非常多樣化。換句話說,每天的行動會建立習慣,每天的習慣會建立人格,人格會建立命運。因此,如果想要改變自己的命運,首先一定要從最貼近自己的每天的行動模式開始改變起。(這個說法的代表作是史蒂芬・哈維的《與成功有約: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
改變你日常欲望的現狀。
這種具體徹底實踐之處,不就是自我發展的一種魅力嗎?最重要的莫過於讓自己的心理和身體,一點一滴學會為了活得更好的原理與原則(思想)。
若要追溯成功哲學的源頭,有一個在十九世紀源自美國,名為「新思想」(New Thought)的宗教運動(馬丁·A·拉森(Martin Alfred Larson)《新思想》)。「新思想」一開始是由菲尼斯・昆比(Phineas Quimby)這位心理治療師主張以「不好的信念會製造出不好的病」這樣的教義和治療為開端的宗教運動。
現今,這類的自我發展書籍,舉凡藝人的成功回憶錄或是心理學領域的治療書籍、經濟哲學、漫畫書,都包裝成唾手可得的樣式,在市場上大量的流通。應該有些作者對於自己撰寫的內容當中的自我發展性格沒有自覺吧(速水健朗,《自我探索無止盡》)。
在沒有宗教、國家、共同體支持的時代當中,為了要在自由主義經濟裡面生存下去,謀求財富或成功,過著正向積極的幸福生活,才會產生所謂自我發展這種宗教型、經濟型的思想(教誨)吧──在資本主義的精神之上,再加上高次元的宗教性──近幾年自我發展的暢銷書《被討厭的勇氣》探討的課題也是「克服無神世界的虛無主義」。
這其實和格鬥漫畫的格式也有共鳴。如之前所述,《JUMP》格鬥漫畫的角色們不也都沒有逃避、不放棄日復一日的戰鬥,就是為了完成一起戰鬥下去的「精神通膨」任務嗎?於是,在以青少年為目標對象的格鬥漫畫當中,或許也注入了(替代性的)自我發展的教誨,以便在這個沒有來自國家和宗教的超然支持,也能在資本主義當中正向積極好好地活下去。(悟空是代表資本主義的,魯夫是自我發展型的。)
⧫
我所注意到的是,自我發展的教誨,看起來就像人類平等價值的翻版,相當不可思議。
本來每個人都是平等的,誰都具備可以在社會上獲得成功的才能。自我發展就是這麼主張的。重點是「你要清楚的認知到自己本來就擁有優秀的頭腦,和那些早已獲得成功的人的頭腦一樣沒有改變(沒有為什麼,因為那是事實)」,唯獨需要注意的是,「你使用頭腦的方法,在幾個點上是用錯了」(《思考致富》)。
這樣的情況下,需要的是去連結存在無意識層的無限潛在能力(潛在的知性)。「你住在具有無限財富深不見底的海裡,你的潛在意識對你的思考非常敏感。你潛在意識中無限的知性、智慧、活力、能量將會流過經你思考而形成的鑄型。」(約瑟・墨菲《潛意識的力量》)。
這類的自我發展教學真的很吸引人。
事實上我也曾經感受過這強大的魅力,在我二十五歲過後,我曾經放棄過去的夢想,嚐到挫折,完全不曉得之後的人生該做什麼,也找不到其他想做的事情。我既沒有存款也沒有資金,沒有朋友也沒有另一半。我就是所謂人生的敗犬。但即使是在谷底的精神狀態下,我還是不禁夢想人生的成功和富貴。人生真的是非常空虛又寂寞。那時就是自我發展書籍最吸引我的時候。
可是──
對於那些自我發展的書籍和方法,我總覺得好像欠缺了什麼重要的東西,也覺得有那麼一點不對勁,現在還是有這種感覺。
我一直拘泥在這個微妙的違和感當中。
例如,根據自我發展的概念,相較於擁有才能或能力的人,能像是被催眠一樣強烈地相信自己會成功的人,才能在社會上成功。這種方法不計失敗和失誤之類的經驗,那些都被看作是「為了成功的其中一步」。然後還要有「從結果回過頭看,完全都是照自己的想法好好的進行」這樣的回溯型(事後型)思考。這個意思是將失敗或負面的經驗無限重啟,於是從一開始這些事情就都不存在。以理論的結構來看就是如此。「應該從失敗中學習」的說法也很常見。不只我本人,連在任務的過程中遭遇到被害或犧牲的他人的痛苦,也完全都被當成沒有發生過。
狀況可能牽扯到人類宿命的弱點和無能力。
拿破崙・希爾的《思考致富》當中,有以下這個故事。希爾的小兒子布萊爾天生就有聽覺障礙,他在出生不久後就被醫生宣告「一輩子聽覺和說話能力都會有障礙」,但是希爾沒相信醫生說的話。
希爾對於讓兒子「想聽得見聲音」、「想變得會說話」抱著強烈的期望,他創作故事和童話,每天晚上都讀給他聽。他為了讓孩子聽不膩,不斷做各式各樣的改寫和增加角色,一遍又一遍讓兒子聽故事。「他也許可以和一般正常人交流,過著一般人的生活。我確信我一定能辦得到。」
布萊爾上大學的時候,某天試用了某個製造商開發的新型助聽器,他突然能非常清楚的聽見他人說的話和聲音了。那個器材非常適合他的耳朵。
布萊爾感到喜悅,但是父親希爾並不因此滿足。「因為我下定決心要用某個方法,讓他所背負的障礙轉變成足以和他的障礙匹敵的財富」。後來布萊爾得到了「把障礙變成財富的啟發」。為了能將自己得到的喜悅帶給世界上幾百萬的聽覺障礙者,布萊爾徹底分析了助聽器的市場調查,然後根據分析結果向製造商提出了嚴謹的兩年計畫。
他不久後立刻就被延攬進助聽器製造商擔任要職了。
希爾是這麼說的。
如果布萊爾沒有期望要將他所體會到的喜悅和希望,帶給背負著障礙的人們,那些人肯定是要在很久的將來才能體會到與他相同的喜悅和希望。
最重要的是,我確信如果我們夫婦沒有將布萊爾的心理往正面的方向建立,他註定一生就只是個聽不見的人。
我們在他的心中深植、燃起了想聽見、想說話,想和具有正常聽力的人一起生活的願望,那個願望發揮了把不可能變得可能的力量,也讓他的聽力甦醒了。(《思考致富》)
我並不質疑他們父子的真誠。只是,我記得這個故事有一些微妙的違和感。因為在那個故事當中,障礙和病只是被簡化成「達到成功的步驟(把障礙轉變為成功)」。障礙和疾病帶給那個人在人生體驗上的複雜滋味和豐富性(伴隨著痛苦或苦惱、糾結、成長或喜悅的這種複雜性)怎麼變得好像一開始就「沒存在過」一樣。對父親而言,兒子天生的聽覺障礙好像變得「沒有存在比較好」。這點讓我覺得非常不對勁。
那些成功和財富似乎是建立在把某些重要的東西切除掉的前提上。換句話說,就是好像只能毫不懷疑,全盤接受市場經濟的價值觀和能力(與其有障礙或疾病,不如直接當成沒有這件事比較好這樣的優生思想)才能獲得成功和財富。
⧫
如先前所論及的,《JOJO》的世界觀當中,有著非常接近自我發展的構想。但它也同時也有脫離、岔開的地方。
例如第五部「黃金之風」當中,布加拉提一度失去生命,卻能像殭屍一樣復活好幾天,繼續旅程。布加拉提在肉體漸漸腐朽的過程中,對同伴說了遺言。
我…重新活過來了。
應該是在故鄉那不勒斯遇到你的時候…背叛組織的時候…吧
原本已經慢慢死去的我的心
重新活過來了……多虧了你………
原來這就是所謂的幸福…………
這樣就好
別在意……………
幫我向大家道別…
真的是「重新活過來了」。
此時的布加拉提,在殭屍的狀態下超越了殭屍,覺醒出「超殭屍」的生活方式。這和活著的死屍有著不同的「腐壞方法」。他在逐漸腐壞的同時,卻也一點一滴的變化熟成,有一種身心都腐化熟透的感覺。
…(本章未完,本文節錄自《JOJO論》一書第四章)
《JOJO論》
作者:杉田俊介
欲望✕真實✕覺悟
為了活得更好的「𝐉𝐎𝐉𝐎」哲學論!
日本知名評論家杉田俊介循著漫畫《JOJO的奇妙冒險》先後的各部軌跡,細訴始於《JUMP》週刊格鬥熱血文化卻又走出反向的「荒木文化」風潮,其中的人物糾纏與情節衍生之義,從人類讚歌到自然讚歌、替身與自立、超殭屍與超人、普奇神父與尼采的永恆輪迴論、偶然與邂逅、自由經濟與社會經濟、欲望與平等……以及主角們與幼小者們的覺悟與掙扎,絲絲環扣、層層疊繞,從窺見一扇又一扇的窗間風景,最終得以見識荒木飛呂彥的「JOJO」世界,連結上你我不同次元的宇宙。
【書籍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