厲害的人都是怎麼思考問題的

2022/01/31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你也可以用聽的😁
怎麼思考問題

厲害的人到底厲害在哪!是我長期思考的一個話題,今天從如何正確思考的角度,分享一些我的觀察和理解,希望對有所啟發。


1 ABCDE理論認知水平決定差距

這個理論是我自己取得名字,最早是在工作的時候給管培生培訓的講課內容,這麼多年對人的觀察下來一直很有道理,名字不重要,重要的其中演示的邏輯關係。
ABCDE理論
我們每個人每天都會遇見不同的事情需要判斷、決策和應對,但相同的事情發生在不同的人身上的反應是不一樣的, 其中反應不一樣的深層原因又是因為不同的人對於這件事的理解和認知不一樣,由無數個這樣的發生在每天的細小的選擇、判斷、應對和反應構成了一個人的一生或者一家公司的一生。
這個理論很好的解釋了一個雙胞胎出生在相同家庭,近乎相似的後天成長條件,但最終的成就卻截然不同,兩個大學室友畢業時進入同一家公司,3年以後,一個已經是管理層,一個依然是基層員工。
你還可以看到同樣一件事情,發生在不同的人身上反應大不相同,有的人會為了打翻的牛奶哭泣和抱怨,有的人覺得沉沒成本不是成本,開始尋找不二過的補救辦法。
由A到E,中間需要經過B C D,而決定E最為關鍵的其實是C,就是每個人的認知,是B對A的理解水平。你可以發現,一個人對周邊事物的認知水平和思維方式,決定了一個人的最終成就。

2 區分事實與觀點

舉個例子,員工反映:“我們的銷量最近下滑的很厲害,我覺得是我們的產品落地頁設計不好看,你看對手這家的真的好看,我們按照這個改吧。”
這個時候,你作為老闆,如何看待這個問題,你是改還是不改?
明確問題是解決問題的第一步,要看這是不是真的問題,值得被解決。
區分是主觀喜好還是客觀事實,好看不好看這個說明是很主觀的事情,每個人的審美不一樣,有的人覺得這個色調、字體、背景、風格、配圖都很對胃口所以喜歡,而有的人恰恰不喜歡這個風格,所以這位員工的不好看,可能不是事實而只是一個觀點。
怎麼區分客觀事實,比如我們要看目前數據怎麼樣:從點擊-諮詢轉化率是多少,詳情頁停留時間是多少?平均水平怎麼樣?
在職場的溝通中,我們也要減少“我感覺最近的用戶投訴多了”,“我覺得我們的產品價格貴了”這樣感性的觀點而非事實的表達,實際上這也是能從溝通匯報中檢驗到對方的工作水平。
生活中,我們經常聽到的大部分問題都是觀點而非事實甚至是比較含糊的問題,尤其表現在下對上的匯報中或者同事朋友的徵詢意見時,“老闆,最近銷量下滑的很厲害,我準備下調一下價格,你看怎麼樣?”
遇到這樣的問題,不要急於給建議或者方案,首要是要拆解和定義問題,讓他把問題用事實說明清楚,這樣才能真正幫對方理解並發現真正的問題,進而提供有價值的建議,也許最終拆解下來得出的問題和最初的問題已經很不一樣了。
有個很有意思的例子就是,網上經常看到某甲旅行社投訴很多,造成很多人覺得某旅行OTA平台服務很差,這個是觀點,但事實是什麼呢?是某甲旅行社服務用戶數是所有旅遊電商中最大的,所及即便是1/1000的投訴率的訂單數量也遠遠超過1/100其他公司投訴率的訂單數量,造成的假像是某甲旅行社的服務差投訴高,但其實某甲旅行社的服務已經是所有OTA中最有保證的。

3 區分問題優先級和重要性

還是上面的這個例子,目前的用戶中,有多少反饋這個詳情頁不好看,數據是否低於平均轉化水平,因為詳情頁美觀與否帶來的訂單成交影響有多大。
1000個人中1個人說不好看可以捨棄不計,10個說不好看,可以在此基礎上修改,100個人說不好看,優先級提前。
另外,因為詳情頁優化帶來的訂單影響有多大,提升幅度怎樣,優化目標多少,這件事情重要性有多高?是0-8分的不得不做,還是8-10分的錦上添花。
優先級和重要性考慮的背後是一切動作皆有成本。

4 確認可量化可衡量的標準

好看的標準是什麼?每個人溝通的過程中對於“《好看》”的定義是不同的, 如果無法從多人口中的好看中提煉出共性的標準,就很難得出可複制的“好看”的結果,完全依靠執行者的理解和隨機發揮,結果就是徒勞返工。
表現在設計師覺得很好看,產品經理覺的這個很一般,因為相互的溝通中,雙方沒有建立和統一明確標準,比如:邏輯清晰、賣點明確、圖文優美、文字有感染力?

5 找到問題的本質

以上的解析基於銷量下滑的主要原因是來自員工所說的產品落地頁的設計,但真實的原因不一定如此,我們知道:
銷售業績=流量*轉化率*客單價*(1+複購率)
影響銷售業績下滑的因素有很多,流量相對上個月趨勢怎麼樣?數量和質量有沒有變化?流量來源通路渠道是否健康?
轉化率分為點擊轉化﹑諮詢轉化﹑下單轉化,是哪個環節的轉化率在下降?
客單價是否有調整?複購怎麼樣,產品本身是否出現問題......
很可能經過這樣的拆解,會發現原來是原來之前的流量中有很大一部分來自於搜索,搜索流量來到落地頁的諮詢轉化率較高提高了整體轉化率,本月搜索的關鍵詞被對手注意並出了高價買斷,店鋪暫時失去了精確流量。
找到問題的本質比急於解決問題重要的多

6 區分手段和目的

優化落地頁是目的嗎?不是,只是為了提高點擊轉化率的手段。
降價是目的嗎?不是,因為降價從而帶來更多的銷量和用戶基數才是,忘記大前提舍棄本來目的,別人降多少一路跟隨,導致投入巨大的成本卻收效甚微。
讀書是目的嗎? 不是,讀書是手段,是為了豐富知識、擴充認知、更好的認識世界,如果把手段當成目的,就會不注重效果的讀書而在意數量,“我今年看了50本書”,但深度思考和總結輸出的結果極少,這樣就忘了目的,而捨棄了本質,雖花時間卻做了“笨”事情。
賺錢是目的嗎?不是,賺錢是手段,是為了改善生活質量,給自己給家人更好的生活條件,如果把賺錢當目的,就會導致“人為錢打工”付出更多的東西來換數字的增長,從而失去生活的平衡,比如健康,比如陪伴家人的時間,比如道德。
在區分手段和目的以後,很容易理解手段只是實現目的的方式之一,比如價格戰中,對手降價的應對策略一定是跟著降價嗎,圍繞目的出發,還可以選擇做好產品依靠產品的勢能積累更為牢固的用戶關係。

7 如何看待五年、十年工作經驗的人?

在今天,如果你聽到有人有著5年10年的工作經驗,建議你用辯證的視角來看,當然我不是讓你否定時間的力量對一個人的價值,因為:
1.不同時間維度下的時間價值不一樣
之前的是5年10年和現在的5年10年,工作環境、工作要求和工作強度都是不一樣的,行業環境不斷變化,當下對人工作能力的複合要求是明顯超過10年前的,所以相同時間的積累,後者對人的成長幫助和能力提升來的更快。
2.相同時間對不同人的價值不一樣
同樣的5年10年工作經歷,給到不同的2個人,帶來的變化和提升也是不一樣的,一起入職同一家公司的2個人,相同的入職時間,但在公司的發展會截然不同,是把一件事情重複地做了10年還是10年都在擁抱變化借假修真,同等的時間,對每個人的效果不同。
3.時間粒度發生變化
過去的工作如果是每天八小時每週5天,一周的時間積累是40個小時,而現在的工作可能是每天10小時一周6天,一周的時間積累是60個小時。
所以簡單看起來的5年10年,但是實際工作的總時長其實是不同的,後者的成長速度當然更快,加上深入思考的時間,就更無法簡單的比較工作年限了。
4.認知水平帶來的差異
不同認知水平的人對相同時間相同經歷的獲得的成長也是不一樣的,一個工作兩三年的人對於行業的理解水平很有可能超過一個工作10年的人。

總結一下:

今天這個時代,資訊瞬息萬變,新事物層出不窮,經營管理已經不只是過去的執行管理,也不是組織結構的管理,厲害的經營管理是你比別人更理解一件事情,並且做的比別人好。
競爭有時候是一種認知的競爭,比如說你比別人更能理解用戶理解員工、更能認識到商業的本質、更知道產品、流量、營銷的底層,你能看到別人看不到的東西。
花一秒鐘看到問題本質的人,能花一輩子也看不清事情本質的人,注定擁有截然不同的兩種人生。
希望我們都能擁有更好的人生。End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新旅遊/K社長
新旅遊/K社長
〈新旅遊〉K社長,創始人,長期關注“全世界新旅遊型態與人文地理的新旅遊自媒體”,分享旅遊互聯網資訊內容和創業內容經營成長,期望下個10年,讓旅遊更美好。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