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現場從無到有,幾乎都是在有時間壓力,跟工作品質與進度要求下,一步步努力完成的。而這樣努力的過程,都是每個人貢獻了生命所擁有的一部分時間,付出累積而成。所謂「創業維艱,守成不易。」大概是這樣的意思吧? 流動 在博物館開館整備過程中,清潔公司配合著業主的驗收進度,完成初清及細清工作後,能須要維持乾乾淨淨的清潔環境。 這有點像玩電玩遊戲「三國志」,在完成一個城池的佔領後,就需要維持基本的城池運作。 而人力配置上,在現場運作上,有足夠一個人力的工作,且業主同意可以多增加人力,才可以新增清潔人力。 然而,增加人力之前一定會加重既有人力的工作量;就算新增了人力,在熟悉工作到能獨當一面或支援,也是在三個月後的事。 就這樣清潔工作品質壓力,人力不足的壓力,也造成常常用加班的方式來短暫紓解,能存活下去的員工才能維持清潔品質。 而不能適應的員工就會離職,員工的離職在管理上,就是一個狀態。流動率大,代表現場管理存在需改善的情況,通常是人與人之間的問題最多。流動率不大,雖然可以維持現場運作,但對於團隊卻無法帶進不一樣的觀念。所以一個團隊的好壞,是可以從流動率上看的出來的。 可以控制流動率的現場,就是一個穩定的現場。 面試 人力的缺補需要透過面試來任用新員工,通常的數據經驗如下: 1.看履歷約面試,能不能約到面試者,這完全是運氣問題,無法有效掌握,只能加大約訪名單,以量取「可面試的人」。 2.來面試的人,需要在10分鐘內解說大概的工作,讓面試者能思考自己能否勝任?大概面試四個人,有一個會來報到。 3.來報到的人,在經過一星期的工作,約有50%的人會離職。50%的人會留下來做,工作大概會持續約2~3年後離開。 4.所以不管有沒有缺人,持續面試人員是需要的。 基本工資調升政策 在台灣其實很多基層的勞工,都是領基本工資,而這些員工也是付出一定的勞動力,但能不能與工資維持一個平等關係,這需要國家體制改革,工會的進步才能維持平衡。 所以政府調升基本工資,是一個美意。但這美意之下,人力工作量增加,企業為了毛利,都用遇缺不補的名義執行相對因應,這會不會是個死胡同呢?值得我們共同省思,未來的生活出入。 有進就有退,平安健康快樂是幸福。 在開館初期的清潔工作,我每日工時都是超時工作,因為找人、用人、帶員工執行清潔工作,而文書處理都是回家進行。 這樣連續上班的日子,我已經到了身體極限,心想這樣下去不行,需要找個副手協助,才是可長可久之計。 下一回談的是副手的找尋,與訓練副手的歷程,我們下回見。 如果喜歡我的文章,也希望您的支持,歡迎點愛心及點讚還有分享,感謝您的支持。 Justin職人工作室-FB粉絲專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