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的三句義與禪門料簡 (6)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六、「假名」

一般解釋金剛經的「是名」,大多是援用龍樹《中論》中「亦為是假名」的「假名」,來作為詮釋的基礎。謂:一切法都是因緣和合而成的;因緣所生法,因為其中並沒有一個創造的本源,或稱自性 (svabhāva),因而是空的 (śūnya),所以,一切法只不過是假有,被安上一個假定的、假借的、權宜性的名稱而已。
但我們必須說,這樣的解釋,不但與金剛經的意旨不符,也對於《中論》的本意有所誤解。
此偈,鳩摩羅什譯為:
「眾因緣生法,我說即是無,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中論卷第四觀四諦品第二十四)
其梵文原文是:
「yaḥ pratityasamutpādaḥ sūnyatāṃ tāṃ pracakṣmahe, sā prajñaptir upādāya pratipat saiva madhyamā.」
其中,saiva= sā + eva。
sā 是「此」的意思。
eva 乃「的確」、「正是」的意思。
prajñaptir 指的是「議定」、「協定」、「約定」、「安排」、「訂定」、「教導」,有「施設」的意思;鳩摩羅什譯為「名」。
upādāya 指的是「得到」、「獲得」、「攜帶」、「包括」、「借助」、「藉由」、「運用」,有「假借」、「權宜」的意思;鳩摩羅什譯為「假」,根據梵文原意,此「假」,應該是「假借」的意思,而不是「假而不實」的意思。
prajñaptir upādāya 合起來,指「非獨立性施設」、「依賴他事、繫於他事而決的施設」(dependent designation);鳩摩羅什譯為「假名」,「假名」一詞,乃天外一筆似的翻譯,因為梵文裡面並沒有直接的「假」、「名」的含義,而毋寧是很高處地、由整個文意的理解所給予的翻譯,要解釋為「假借憑依所為的用語」似乎也有些勉強,而且容易造成誤解,以為是「假偽而無實體的名字」。
sā prajñaptir upādāya 合起來,意謂:「此空,不過是基於前述因緣所生所建立的權宜性說法罷了,並不是在因緣所生法之外,另有一個東西叫做空。所以是依賴他事、繫於他事而決的施設。」;鳩摩羅什譯為「亦為是假名」,其中,「亦為是」三字乃是贅語,只是為了湊五個字才加上去的。
翻譯成現代中文,其意義應該是:「因緣和合而生的事物,我們說它就是空,此空是假名,此空亦正是中道。」
第三句和第四句的主詞「此」,指的應該是第二句的「空」(sūnyatāṃ),而不是第一句的「因緣所生法」(pratityasamutpādaḥ)。
青目對於該偈的解釋是:「無自性故空,空亦復空,但為引導眾生故,以假名說。離有無二邊,故名為中道;是法無性故,不得言有;亦無空故,不得言無。若法有性相,則不待眾緣而有;若不待眾緣,則無法。是故無有不空法。」(中論卷第四觀四諦品第二十四)
意謂:因緣和合所生的法,其中並無自性,無自性所以是空的,而這個「空」也不過是權宜施設的一種說法而已。緣生無自性就是空,空就是緣生無自性,不偏廢於因緣 (有) 或空 (無) 的任何一邊,所以是中道。
但鳩摩羅什所譯的「亦為是假名」,並沒有把主詞「此」翻譯出來,很容易讓人誤以為,這個「亦」,乃是針對前面的「因緣所生法」而言。
如天台宗的智顗,就根據鳩摩羅什所譯,建立即空、即假、即中的三諦義:「中論云:因緣所生法,即空、即假、即中。因緣所生法即空者,此非斷無也;即假者,不二也;即中者,不異也。因緣所生法者,即遍一切處也。今言實相體,即權而實,離斷無謗也;即實而權,離建立謗也;權實即非權實,離異謗也;雙照權實,遍一切處,離盡謗也。斯乃總二經之雙美,申兩論之同致,顯二家之懸會,明今經之正體也。」(妙法蓮華經玄義卷第一上)
智顗把「即空、即假、即中」,對應於「因緣所生法」,使得因緣所生法具備即空、即假、即中的三面性格。
這可以表示為:
A:= 空 = 假 = 中
這是出於對龍樹《中論》的偈的誤讀,因為「假名」針對的是「空」,而不是最前面的因緣所生法A。
想是當時並沒有對於梵本詳加考究的工具知識所致;而基於這樣的理解,來詮釋金剛經,就偏離得更遠了。難道「緣起性空」的觀點,就是詮釋金剛經的正確理解嗎?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11會員
174內容數
禪宗法式,由信心銘開始,始有具體之文字描述。其後石頭參同契、洞山五位、臨濟四料簡等,雖以道家語言外貌,或援引「取坎填離」之理論,然本文指出,其文字背後所欲闡示之內容,實是金剛經三句之變體,與「拈花微笑」之意旨無別。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森愛耦諧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必須打破「住」,才能建立「如來知見」,這在神會稱為「無住立知」。 好比有人要爬上十層樓的塔台,當還在樓層中拾級而上的階段,所看到的都是幽暗的塔中景象,直到登上塔頂,突然豁然開朗,普觀一切,四面八方的美景一覽而無遺。
對於前段「非A」到底要非掉A 裡面的什麼,才能使凡夫所見的A,成為佛所見的「非A」的問題,從阿含經來看,要非掉的,是外道的「我見」。 這個「我見」,簡單地說,就是所思所想,和所思所想的根源。
佛教所謂外道 (tīrthika),是從自身出發,指自己以外的一切宗教,查梵語原義,tīrthika 係指神聖而應受尊敬之隱遁者,但至後世,卻逐漸增添異見、邪說意涵,成為真理以外的邪法者之貶稱。
大乘菩薩雖也同意「因緣所生,本無自性」,但那僅僅是就現象界的理解而言,就本體界的終極目標而言,菩薩要將自己以及其他所有眾生,帶離現象界的苦、置於本體界的樂,是故菩薩的安忍廣大、微妙、清淨、殊勝,勝過聲聞緣覺所有的安忍。
從「覺」的角度來看,修行的許多次第、階段,並沒有在「覺」之上增添什麼,亦無成就什麼。「覺」是本來現成、充塞宇宙的,歷劫休修行,猶如在夢中渡河,醒了,發現原來是一場夢,即便是從夢中醒覺,也沒有增添什麼。但修行卻不是無謂的,若沒有修行,也沒有辦法從「迷」當中醒來。
在非A 是一個名詞的前提下,「則」非A =「那麼」非A,文意不通;以是之故,必須要是「即」非A、或「即是」非A =「就是」非A,才符合經文的意旨。 簡言之,「那麼」X,在語句上是不通的;必須要「就是」X 才合理,也才是金剛經的原意。
必須打破「住」,才能建立「如來知見」,這在神會稱為「無住立知」。 好比有人要爬上十層樓的塔台,當還在樓層中拾級而上的階段,所看到的都是幽暗的塔中景象,直到登上塔頂,突然豁然開朗,普觀一切,四面八方的美景一覽而無遺。
對於前段「非A」到底要非掉A 裡面的什麼,才能使凡夫所見的A,成為佛所見的「非A」的問題,從阿含經來看,要非掉的,是外道的「我見」。 這個「我見」,簡單地說,就是所思所想,和所思所想的根源。
佛教所謂外道 (tīrthika),是從自身出發,指自己以外的一切宗教,查梵語原義,tīrthika 係指神聖而應受尊敬之隱遁者,但至後世,卻逐漸增添異見、邪說意涵,成為真理以外的邪法者之貶稱。
大乘菩薩雖也同意「因緣所生,本無自性」,但那僅僅是就現象界的理解而言,就本體界的終極目標而言,菩薩要將自己以及其他所有眾生,帶離現象界的苦、置於本體界的樂,是故菩薩的安忍廣大、微妙、清淨、殊勝,勝過聲聞緣覺所有的安忍。
從「覺」的角度來看,修行的許多次第、階段,並沒有在「覺」之上增添什麼,亦無成就什麼。「覺」是本來現成、充塞宇宙的,歷劫休修行,猶如在夢中渡河,醒了,發現原來是一場夢,即便是從夢中醒覺,也沒有增添什麼。但修行卻不是無謂的,若沒有修行,也沒有辦法從「迷」當中醒來。
在非A 是一個名詞的前提下,「則」非A =「那麼」非A,文意不通;以是之故,必須要是「即」非A、或「即是」非A =「就是」非A,才符合經文的意旨。 簡言之,「那麼」X,在語句上是不通的;必須要「就是」X 才合理,也才是金剛經的原意。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金剛經》,全稱為《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佛陀在經中揭示了宇宙間至高無上的究竟真理。六祖 惠能大師初聞《金剛經》經文──「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言下大悟,觸發其宿世善根,後得五祖 弘忍大師傳授衣缽。此部經的功德殊勝不可思議;發心受持宣說者,能夠滅罪釋愆、廣植善根、增長福德、開啟智慧、消除煩惱、成無上道。​
Thumbnail
為何說金剛經不可思議?《金剛經》,全稱為《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是大乘佛教般若部重要經典之一,祖師大德曾云,《金剛經》是「如來微妙心法」,也是「諸經之根」,更是「禪宗至寶」。偉大的 佛陀在此經中,闡述一切法自性空之理,一切事物皆虛幻不實,若要成就無上正覺,則要破除一切執著與法相。歷史上更有明朝名將戚繼
Thumbnail
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 亦名為假名,亦即中道義。 未曾有一法,不從因緣生, 是故一切法,無不是空者。 — 龍樹菩薩
Thumbnail
從去年九月開始,本人投入於《金剛經》導讀的撰寫,終於在昨天晚上完成了〈應化非真分第三十二〉。現階段則是在進行校稿的工作,預計今年十一月應該就可以付梓印刷了。這將是本堂經書導讀叢書系列的第二本,第一本是於2022年11月出刊的《瑤池金母普度收圓定慧解脫真經》白話解說本。 《瑤池金母普度收圓定慧解脫真
Thumbnail
能不因對象感受不到美麗境界時,不會陷入慈悲而忘記歡喜,能保持在給予之心中的歡喜,那至高無上的層次,能金剛。 遠離高處不勝寒而覺得孤獨,因為寫出金剛經的大師,是人外有人的存在,讓自己感受到金剛,所以擁抱天外有天,層次再高,自己還是被照顧著,而更堅韌強健。
Thumbnail
一本很有感觸,影響很深的書——郝明義的《一隻牡羊的金剛經筆記》。對處理挫折、提高容忍度以及調整心情方面都提供了很大的幫助。 書籍介紹 《一隻牡羊的金剛經筆記》是郝明義結合《金剛經》的智慧,分享自己的人生感悟和實踐心得的一本書。郝明義以生動的筆觸和真實的經歷,轉化為實用的思維指引
Thumbnail
※經文:   須菩提!如來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是中無實無虛,是故如來說一切法,皆是佛法。須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導讀:【須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金剛經》前半段經文闡述「緣起性空」的義理,世俗諦緣生,救度諸眾生,勝義諦性空,實無
Thumbnail
※經文: 「所以者何?須菩提!佛說般若波羅蜜,即非般若波羅蜜,是名般若波羅蜜。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所說法不?」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來無所說。」 ※導讀:   【所以者何?須菩提!佛說般若波羅蜜,即非般若波羅蜜,是名般若波羅蜜】:佛說般若波羅蜜,金剛非喻而喻,般若非法而法,智慧到彼岸之說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金剛經》,全稱為《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佛陀在經中揭示了宇宙間至高無上的究竟真理。六祖 惠能大師初聞《金剛經》經文──「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言下大悟,觸發其宿世善根,後得五祖 弘忍大師傳授衣缽。此部經的功德殊勝不可思議;發心受持宣說者,能夠滅罪釋愆、廣植善根、增長福德、開啟智慧、消除煩惱、成無上道。​
Thumbnail
為何說金剛經不可思議?《金剛經》,全稱為《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是大乘佛教般若部重要經典之一,祖師大德曾云,《金剛經》是「如來微妙心法」,也是「諸經之根」,更是「禪宗至寶」。偉大的 佛陀在此經中,闡述一切法自性空之理,一切事物皆虛幻不實,若要成就無上正覺,則要破除一切執著與法相。歷史上更有明朝名將戚繼
Thumbnail
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 亦名為假名,亦即中道義。 未曾有一法,不從因緣生, 是故一切法,無不是空者。 — 龍樹菩薩
Thumbnail
從去年九月開始,本人投入於《金剛經》導讀的撰寫,終於在昨天晚上完成了〈應化非真分第三十二〉。現階段則是在進行校稿的工作,預計今年十一月應該就可以付梓印刷了。這將是本堂經書導讀叢書系列的第二本,第一本是於2022年11月出刊的《瑤池金母普度收圓定慧解脫真經》白話解說本。 《瑤池金母普度收圓定慧解脫真
Thumbnail
能不因對象感受不到美麗境界時,不會陷入慈悲而忘記歡喜,能保持在給予之心中的歡喜,那至高無上的層次,能金剛。 遠離高處不勝寒而覺得孤獨,因為寫出金剛經的大師,是人外有人的存在,讓自己感受到金剛,所以擁抱天外有天,層次再高,自己還是被照顧著,而更堅韌強健。
Thumbnail
一本很有感觸,影響很深的書——郝明義的《一隻牡羊的金剛經筆記》。對處理挫折、提高容忍度以及調整心情方面都提供了很大的幫助。 書籍介紹 《一隻牡羊的金剛經筆記》是郝明義結合《金剛經》的智慧,分享自己的人生感悟和實踐心得的一本書。郝明義以生動的筆觸和真實的經歷,轉化為實用的思維指引
Thumbnail
※經文:   須菩提!如來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是中無實無虛,是故如來說一切法,皆是佛法。須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導讀:【須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金剛經》前半段經文闡述「緣起性空」的義理,世俗諦緣生,救度諸眾生,勝義諦性空,實無
Thumbnail
※經文: 「所以者何?須菩提!佛說般若波羅蜜,即非般若波羅蜜,是名般若波羅蜜。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所說法不?」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來無所說。」 ※導讀:   【所以者何?須菩提!佛說般若波羅蜜,即非般若波羅蜜,是名般若波羅蜜】:佛說般若波羅蜜,金剛非喻而喻,般若非法而法,智慧到彼岸之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