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的藝術中,人同時是藝術家又是他手中的藝術品,是雕塑家也是大理石,是病人也是醫生。】/佛洛姆《心理分析與倫理學》
什麼是是非對錯?
多數時候你是被迫?還是自由選擇?
為什麼選做這個,而不做那個?
為什麼我要做這件事?
怎麼區別一個好人?
做自己想做的事不等於任性
【物】無法給你【人】能給你的東西
你應該要為自己好好琢磨
【對與錯的人生邏輯課】
「紀年就像書上的頁碼,每一頁的數字並不會決定那一頁的內容。」
(擷自P228)
看這本書心臟要夠強大
腦袋要清晰
不然就會被哲學的槌子摳摳摳的狂敲
數字讓人想到年齡
常聽人說:我到30歲了!怎麼辦,老了!嫁不掉了,我要嫁掉自己之類的
常聽人說:60歲,我老了,再活沒幾年了(台灣平均年齡是82-85歲)
30歲往前看,怎麼還有50多年要過...
60歲探頭看哀嘆,怎麼還有20多年要過。
數字不會決定,那一頁的內容
人,生而愛、恨,終於一死。(P230)
「我是人,沒有任何人性的事與我無關。」
還記得到處可見的一個標語【沒有人是孤島】嗎?
曾經在看完說文解字後,我思考了【人】這個字
它無法只有一撇啊!
因為我們是個人、是社會、是生物。
尊重人,各種人
講不同語言的、有不同信仰的、從不同地方而來的
「他跟你一樣出生、愛、鬥爭,知道終有一死,
也跟你一樣需要交談和理解,需要支援和認可。」/P234
如果沒有得到,至少也要記住你曾想得到。
【倫理】不是表面的尊敬及上下倫常
而是在所有的時間空間,友好的對待
你希望被對待的方式是什麼?
反之亦然
在這舉的不是按讚、追蹤之類的,而是發自內心的【善意】
書中舉了辛普森家庭裡的一集為例
荷馬參觀瘋人院,看到全身長毛的怪人
看起來凶狠
而醫生們告訴他,他們從沒有聽這怪人講過一句話
結果,荷馬打了招呼:「你好!」
怪人回覆他:「你好」
大家愣住的當下,怪人說:「終於有人對我問好了。」
看完這個故事,回到自身經驗
曾有次走在毒販及毒蟲聚集的溫哥華街道
當時我低頭狂罵為何朋友約在這裡打球!
當緊張之餘,身邊的遊民不斷遊走身旁
忽然在圖書館的入口處
一位白人遊民對我微笑
用中文說了你好
反射了微笑說你好
瞬間被打醒了,原來善意與惡意的思考都是一線之隔
走入圖書館奔向館內球場時
看著一樓的遊民吃著自助餐、餅乾、下著西洋棋、看著報紙
在二樓空蕩的球場裡
朋友微笑的看著到來的我說:
「約這,因為都沒人來搶場地啊!」
什麼是【好】?
什麼是【壞】?
什麼是【亂】?
什麼又是【美好的世界】?
有可能【完美無缺】嗎?
書中舉食安的例子來說:
「如果你擔憂食物變質或是有安全疑慮(農藥等)
你會盡可能選擇去吃健康的食物(明知無法阻止市場黑心食品之存在)
還是會一口氣吞下毒素?
沒有哪個政治團體會壞到其中任何的成員都不存半點好心的地步
無論條件多麼不利
個人行為的最終責任
還是落在每個人自己的手中
其他的都有不在犯罪現場的證明
同理
幻想每個人都能因環境不允許做壞事而自動變好
也就是所謂的烏托邦
做這種大夢的政治團體
無異是鴕鳥
不管這世界上有多少【壞】
對想要【好】的人來說
【好】總是不會少的
而壞,也總是在想做壞事的人手邊
這也算是種【自由】(選擇)
倫理不能等政治來處理」 / 擷自P203
自由又是什麼?
隨心所欲,各行其是
從自己出發、從內在判斷出發
不問他人,問你自己
根據自由的原則,思考自由的價值
好好活著
做你想做的事不等於任性
但這不一定是腦子冒出的第一個念頭【衝動】
問你自己,是真正想要的嗎?
好好生活
好好問你自己
這才是真正的自由
【我們無法自由選擇發生在我們身上的事,但我們可以用各種方式來面對這些發生的事,做出自由的回應。】/擷自P20
看不懂內容的可能會覺得鬼打牆
但是非對錯及倫理一直都是身而為人在社會會遇到的
舉例來說:
在醫療業最容易遇到倫理問題
自身的經驗是在加護病房裡照顧接著呼吸器、浮腫且失去意識的患者
已簽署安寧緩和條例拒絕插管、電擊、壓胸、給急救藥物的伯伯
他的家人仍然堅持要洗腎
要插上粗大的洗腎管路-雙腔導管 double lumen catheter
進入他弱小衰敗的身軀
洗腎是為了仍然想挽留昏迷的家人讓他再多待一點
即使伯伯清醒前只說著我想回家(不想跟你玩插管、呼吸器、洗腎)
但這是過度醫療,且天天發生
因為家人的不捨還有這刀不是劃在自己身上、痛在自己皮上
倫理上,是在做傷害病人自主權的事
去達成及成就家人不捨心態
就自由而言,
你又會選擇怎麼做呢?
記得當下的我極力地去勸說家屬告知伯伯的清醒時意願
以及安寧對伯伯的意義,然而不捨難過的他們聽不進去建言
而硬是要執行治療
回過頭到患者旁,我看著他浮腫不適的身軀
一旁電腦YOUTUBE頻道忽然跳出【要拚才會贏】的歌曲
我苦笑及為伯伯感到不值得...
這是一本淺白而有點難懂的哲學課筆記
聰明如他在面臨困境時遇見了怪咖哲學大師-奧斯卡(Oscar Brenifier)
奧斯卡在世界各地舉辦哲學工作坊,鼓勵用「對話」和「反問」,讓每個人都能以不同角度理解人事物,跳脫既有信念的框架成為自由的人,並出版多本兒童哲學繪本。有興趣可以翻翻這本書以及奧斯卡的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