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爛照片,只是煮法不同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 攝影操作手冊4

燉牛腩如果悶煮不足,不僅無法入味,嚼起來更會食不下嚥,一道美味料理只能付之闕如。專業的廚師會依照食材特性、口味採取不同料理方法,相同的食材會因為料理的方法不同而展現不同的風味,不同風味會吸引不同的人,有人覺得這樣好吃,有人覺得那樣好吃。
拍照工作就好比做料理,我常在想,「什麼是好照片?什麼是爛照片?」,其實羅蘭・巴特在《明室》已告訴我們「刺點(punctum)與知面(studium)」。
知面指涉的是依據個人的知識文化背景可對相片加以解讀的普通情感,亦即「經由道德政治文化的理性中介所薰陶的情感」(頁36),此種情感強調的是以文化的觀點來體會相片中的物事。相較於作為某種文化教養下之產物的知面,刺點講究的是主動且猛烈地襲擊觀者的危險機遇,巴特如此形容刺點的爆發力:「它從景象中,彷彿箭一般飛來,射中了我」(頁36)。
 — — 22號倉庫
對某些人而言,每一張被拍下的照片都是好照片。我認為好照片與爛照片的問題,重點是在「選擇」,你有沒有「選擇」照片的權力?你怎麼「選擇」照片?你能不能創造「選擇」的價值?
照片有兩種:「目的明確」與「目的不明」。不論是那一種,當照片被拍下的片刻都是攝影者認為絕佳的時刻,這無關「好」、「壞」,而是「選擇」;「目的明確」的照片因為某種定義、題目、要求,被攝影者「選擇」拍下,通常是攝影工作或任務;「目的不明」的照片則因攝影者的內在驅使「選擇」拍下,通常是日常隨拍或抒發。
當然這兩種照片不是涇渭分明,兩者的狀態會動態轉換。如果你開始覺得某些照片不好,或是對某些事情產生拍攝興趣,那就表示「選擇」的界線正在改變;例如你知道更多解讀照片的方式,你的生命經驗提供更多用照片述說的方法,你看到照片更多的意義和可能等等。
拿媒體中所刊載的照片來看,每一張刊載照片對該媒體來說都是好照片,不管風格如何,那就是該媒體所建立出來的樣貌,這也可以說是一種市場區隔。台灣早期報禁時代的三大張,照片是被嚴格規範與篩檢的,後來八◯年代末解嚴、解禁,各類照片風格、樣式、型態風起雲湧、好不熱鬧;2001年《壹週刊》在台創刊,2003年《蘋果日報》發行,黎智英喊出一句壹傳媒照片最高原則「不扮高深、只求傳真」,讓各家紙媒起而效尤,狹隘了原本豐富的媒體影像;這十多年來網路興起、紙媒寒冬,更加深惡習,扼殺媒體影像的展延,趨向單一、制式。
這世界的媒體影像不減反增,在台灣卻反其道而行,島內的想像與視野似乎越來越單一,而競爭力與價值正因此而逐漸衰退。身為一個媒體影像工作者,自然不願見到這樣的發展持續下去,這不是什麼偉大的理想情操,而是自私的讓自己活下去。
當媒體只要一種監視器式、證據式或煽情式的照片,照片的價值被低廉鎖定,意涵薄弱致無須討論,工作者也就喪失立言之地,人被異化成機器。我同意在大環境脈動之下,許多工作者必須依著組織的「選擇」,而非自己的「選擇」討生活,因此,在這個上面去討論「好照片」、「爛照片」便顯得無關痛癢。
討生活沒有高低之分,如果還能領有人的氣息,那應該盡力而為;如果還能為自己理想的照片狀態去「選擇」,那應該充分實踐。
「選擇」讓影像意義豐厚、想像展延,這無關好壞,而是站於人前,你想要自己變成什麼樣子,那是一個獨立自主的樣子,不是一個樣板刻印出來的模子。前一陣子米其林台灣美食評星出爐,這不是美食的唯一標準,我相信每個人口袋裡都有自己的米其林美食,這便是多元的價值,一個充滿生機、蓬勃的世界。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1會員
35內容數
新聞攝影在台灣就如同雞肋,看似重要又不重要,從媒體呈現的架構看起來就是一個圖像世界,事實上就像果蠅的複眼看世界,氾濫而失焦。新聞攝影是另一種白色巨塔,外人看起來巨大而神秘,按圖索驥、緣溪行,或許就能發現箇中天地。就自己從事新聞攝影工作十餘年的心得分享所思所聞,提供觀看新聞影像的多重視角。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小偉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為什麼是這張照片揭開全球「痛痛女孩」的吶喊 我們刊出了HPV疫苗的系列報導《跨國追蹤:HPV疫苗政策下的黑布》,在台灣即將推動全面施打政策前,從「台灣案例篇」、「全球案例篇」、「疫苗政策與市場篇」,3個角度的報導提供大眾一些參考。 報導中的文字完成了,那我們該如何來選擇照片?
「紀錄攝影」的位置— — 攝影操作手冊2 新聞照片在大眾傳播中經常被賦予「引起注目、共鳴」、「提供最大量非文字性的視訊陳述」和「評論」的使命,但其內容的集中性,也使它難為真實的再現。 【黃哲斌專欄】老人媒體如何讓年輕世代讀得下去?
我們該如何理解新聞室中的「影像」與「文字」— — 攝影操作手冊1 (舊文重貼)大約兩週前,我從訂閱的新聞媒體電子報讀到了這篇文章《我走進了「接近真實」的北韓》,點開之後便感到有點生氣;我因為標題、引言及照片,進一步點擊去閱讀文章,打開之後發現是一篇兩個媒體共同合作發佈的文章,更直白地說這是交換文。
<p>在那一場典禮上,沒有人會懷疑這樣的天作之合,然而這卻是繼母的毒蘋果,在眾人的見證下,牢牢的折磨他們,把愛化成恨的配方,一點一滴的根深蒂固。直到那一天,閃過陽子腦袋的五字念頭,他們的愛蛻化了,變成更純粹精煉的愛。</p>
<p>因此,我希望改變原本一次性的安排,希望可以更紮實的給予支持這個計畫的夥伴,這會是一個半年小型工作坊的型態,大家可以在這半年內更密切的互動、拍攝與討論,每個月至少聚會一次,每日我會提供適合大家採訪與拍攝的新聞行程,如果可以,我希望可以跟各位在現場採訪拍攝。</p>
<p>接下來我會兌現我提案時的訴求,每月至少一篇關於新聞攝影領域個人的實務分享與觀察,當然在時間精神允許下,我應該要多所付出給我們一起的夥伴。至於認同我、要與我一起到新聞現場的夥伴,請來臉書發訊息給我,我把大家加進同一個群組,平時我會不定期將每日大家適合的行程公布在其中,大家有時間就可以去拍些作品,我們可以多次聚會,看作品、討論作品,當然也可以隨時線上討論。有大事件時再一起到現場拍攝,也許我可以試著在風傳媒的風攝影中刊登大家的作品。</p>
為什麼是這張照片揭開全球「痛痛女孩」的吶喊 我們刊出了HPV疫苗的系列報導《跨國追蹤:HPV疫苗政策下的黑布》,在台灣即將推動全面施打政策前,從「台灣案例篇」、「全球案例篇」、「疫苗政策與市場篇」,3個角度的報導提供大眾一些參考。 報導中的文字完成了,那我們該如何來選擇照片?
「紀錄攝影」的位置— — 攝影操作手冊2 新聞照片在大眾傳播中經常被賦予「引起注目、共鳴」、「提供最大量非文字性的視訊陳述」和「評論」的使命,但其內容的集中性,也使它難為真實的再現。 【黃哲斌專欄】老人媒體如何讓年輕世代讀得下去?
我們該如何理解新聞室中的「影像」與「文字」— — 攝影操作手冊1 (舊文重貼)大約兩週前,我從訂閱的新聞媒體電子報讀到了這篇文章《我走進了「接近真實」的北韓》,點開之後便感到有點生氣;我因為標題、引言及照片,進一步點擊去閱讀文章,打開之後發現是一篇兩個媒體共同合作發佈的文章,更直白地說這是交換文。
<p>在那一場典禮上,沒有人會懷疑這樣的天作之合,然而這卻是繼母的毒蘋果,在眾人的見證下,牢牢的折磨他們,把愛化成恨的配方,一點一滴的根深蒂固。直到那一天,閃過陽子腦袋的五字念頭,他們的愛蛻化了,變成更純粹精煉的愛。</p>
<p>因此,我希望改變原本一次性的安排,希望可以更紮實的給予支持這個計畫的夥伴,這會是一個半年小型工作坊的型態,大家可以在這半年內更密切的互動、拍攝與討論,每個月至少聚會一次,每日我會提供適合大家採訪與拍攝的新聞行程,如果可以,我希望可以跟各位在現場採訪拍攝。</p>
<p>接下來我會兌現我提案時的訴求,每月至少一篇關於新聞攝影領域個人的實務分享與觀察,當然在時間精神允許下,我應該要多所付出給我們一起的夥伴。至於認同我、要與我一起到新聞現場的夥伴,請來臉書發訊息給我,我把大家加進同一個群組,平時我會不定期將每日大家適合的行程公布在其中,大家有時間就可以去拍些作品,我們可以多次聚會,看作品、討論作品,當然也可以隨時線上討論。有大事件時再一起到現場拍攝,也許我可以試著在風傳媒的風攝影中刊登大家的作品。</p>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其實不只是口中說出的是語言,從我們嘴裡吃進去的,也是語言。「食物」也可以作為一種語言。
Thumbnail
端到我面前的主菜已被攝影、切片試毒過了,和到餐廳吃飯一樣,現代人吃任何料理前都得先餵手機。只是這道主菜已被下令拉起封鎖線,包含配菜在內,也是鑑識科的守備範圍。
專業攝影師會什麼?從使用DSLR,後製,時間,地點,都可能讓自己的照片,在每年的上百上千萬中的照片中,讓自己脫穎而出。 那麼能夠變成錢的照片是哪些呢?華人中間最愛說的,什麼什麼東西,能夠吃嗎。就會發現,亞洲一帶對於藝術,就是個只能看的東西。我說“看”,不是“欣賞”哦。 怎麼“不完美”,成為驅動歷
Thumbnail
“吃氣味”與“拍感覺” 對攝影師而言 應該可以類比   前菜、打開味蕾 是廚師廚藝的進場秀 也是呈現給顧客的開場白   拍照 有時無法準確的形容 傳達的是一種“感覺” 訴諸圖像是無疆界的語言   圖片技巧: 以暗色背景及逆光方式表現葉脈的透光性 梳理綠色菜葉讓其抬頭
Thumbnail
柔和微醺的光線 輕輕撫過美味的料理   拍攝南洋料理叻沙麵時 接收到的訊息是 “希望表達南洋風情”   與藝術總監討論後 我表達使用天空藍為底的漸層色彩   所謂漸層色彩 只是運用光影變化產生的效果   其實拍攝這類題材 有更普及及更容易的方式處理
Thumbnail
廣義的美食攝影包含報導攝影 例如: 報導性質的廚師料理過程 餐廳內外場工作人員的服務精神 餐飲食材產地契作與生產履歷紀實   除了含報導攝影之外 也有餐影空間相關題材 因為提供美好的享用空間也是一種商模 所以攝影師也要拍攝空間裝潢設計   還有食品相關的伴手禮與頂級餐廚設備
Thumbnail
有時候照片不需要如何造作 或是如何大製作 如同拍攝電影場景   也不需要複雜道具 或是精心準備的絕美佈局構圖 ……………   真的 只要將鏡頭拉近表現美味 這就對了 這是“單純的美味“表現 也是美食攝影的魅力 因為有的食物天生自帶氣場、天
Thumbnail
假如我們正在吃一碗很美味很好吃的異國料理,而且吃得津津有味,突然一個人站在面前,很努力的說服我們正在吃的那碗食物是世界上最難吃的食物,我們會相信他認同他嗎?不會,我們會覺得那個人有毛病,食物吃在我們的嘴裡,好不好吃,心知肚明。 一個人努力修善修福,是因為真正明白因果的原理,知道行善與行惡最後的
Thumbnail
不同食譜、不同烹調方式、不同人經營、對食物不同的想像和創意……各種「本質」以外的因素,就是各家路數滷肉飯一直出現、一直有人會去吃的原因。 同樣的,一套「先有再說」的論述,你看我怎麼說,其它國內外知名作家又怎麼表達?想必都會套入個人的價值觀與生活感受,帶出觀點的獨特──這是書寫者的體驗,造就本質詮釋
Thumbnail
鮮蚵與肉燥飯分開吃是好吃,但混在一起吃就不見得美味,好吃與美味是二種不同的心理行為,判定一道料理好不好吃,基本上是吃的人說了算的主觀成分居多,而對於料理的美味,我們則願意慎重地參考某些主廚、作家、美食記者等等的所謂的美食評論家的意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其實不只是口中說出的是語言,從我們嘴裡吃進去的,也是語言。「食物」也可以作為一種語言。
Thumbnail
端到我面前的主菜已被攝影、切片試毒過了,和到餐廳吃飯一樣,現代人吃任何料理前都得先餵手機。只是這道主菜已被下令拉起封鎖線,包含配菜在內,也是鑑識科的守備範圍。
專業攝影師會什麼?從使用DSLR,後製,時間,地點,都可能讓自己的照片,在每年的上百上千萬中的照片中,讓自己脫穎而出。 那麼能夠變成錢的照片是哪些呢?華人中間最愛說的,什麼什麼東西,能夠吃嗎。就會發現,亞洲一帶對於藝術,就是個只能看的東西。我說“看”,不是“欣賞”哦。 怎麼“不完美”,成為驅動歷
Thumbnail
“吃氣味”與“拍感覺” 對攝影師而言 應該可以類比   前菜、打開味蕾 是廚師廚藝的進場秀 也是呈現給顧客的開場白   拍照 有時無法準確的形容 傳達的是一種“感覺” 訴諸圖像是無疆界的語言   圖片技巧: 以暗色背景及逆光方式表現葉脈的透光性 梳理綠色菜葉讓其抬頭
Thumbnail
柔和微醺的光線 輕輕撫過美味的料理   拍攝南洋料理叻沙麵時 接收到的訊息是 “希望表達南洋風情”   與藝術總監討論後 我表達使用天空藍為底的漸層色彩   所謂漸層色彩 只是運用光影變化產生的效果   其實拍攝這類題材 有更普及及更容易的方式處理
Thumbnail
廣義的美食攝影包含報導攝影 例如: 報導性質的廚師料理過程 餐廳內外場工作人員的服務精神 餐飲食材產地契作與生產履歷紀實   除了含報導攝影之外 也有餐影空間相關題材 因為提供美好的享用空間也是一種商模 所以攝影師也要拍攝空間裝潢設計   還有食品相關的伴手禮與頂級餐廚設備
Thumbnail
有時候照片不需要如何造作 或是如何大製作 如同拍攝電影場景   也不需要複雜道具 或是精心準備的絕美佈局構圖 ……………   真的 只要將鏡頭拉近表現美味 這就對了 這是“單純的美味“表現 也是美食攝影的魅力 因為有的食物天生自帶氣場、天
Thumbnail
假如我們正在吃一碗很美味很好吃的異國料理,而且吃得津津有味,突然一個人站在面前,很努力的說服我們正在吃的那碗食物是世界上最難吃的食物,我們會相信他認同他嗎?不會,我們會覺得那個人有毛病,食物吃在我們的嘴裡,好不好吃,心知肚明。 一個人努力修善修福,是因為真正明白因果的原理,知道行善與行惡最後的
Thumbnail
不同食譜、不同烹調方式、不同人經營、對食物不同的想像和創意……各種「本質」以外的因素,就是各家路數滷肉飯一直出現、一直有人會去吃的原因。 同樣的,一套「先有再說」的論述,你看我怎麼說,其它國內外知名作家又怎麼表達?想必都會套入個人的價值觀與生活感受,帶出觀點的獨特──這是書寫者的體驗,造就本質詮釋
Thumbnail
鮮蚵與肉燥飯分開吃是好吃,但混在一起吃就不見得美味,好吃與美味是二種不同的心理行為,判定一道料理好不好吃,基本上是吃的人說了算的主觀成分居多,而對於料理的美味,我們則願意慎重地參考某些主廚、作家、美食記者等等的所謂的美食評論家的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