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籍內容
「她的感知清晰,觀察著身體死去的過程,但還沒準備好接受死去的事實。回憶湧現,汲汲打撈著快速奔向終點的生命片段。」
據說人死後還能聽到甚至思考10分又38秒,書的一開頭主角萊拉即已被棄屍在雜亂小巷的垃圾桶中,在她有限的時間裡回顧她有限的一生。
故事架構在1960、70的伊斯坦堡,那個遙遠又耳熟的城市,在土耳其建國五十週年後,跨越歐亞的博斯普魯斯大橋提供了一躍成為歐洲富裕城市的一線機會,但也同時有許許多多的人在這風起雲湧的景象中快速被掃到底層。
「現在的她還不知道,童年並不是隨著青春期到來、身體開始變化而結束,而是當她終於能夠用外人的眼光看自己生命的那一刻。」
心跳停止後一分鐘、五分鐘、十分鐘,萊拉分別想起她生命中重要的人事物。稱呼母親的並不是生她的人、與阿姨守著只屬於母子三人的秘密、唐氏症的弟弟、總是照顧她的青梅竹馬、五個各自有故事的人生摯友、以及她畢生的最愛。
童年的正反面能量
「她母親告訴過她,童年是道藍色大浪,把你高舉起來往前奔馳,正當你以為會永遠這樣下去的時候,它就消失得無影無蹤。」
故事第一部穿插萊拉與五個好友的童年,所有人都被童年回憶推著往前走,只是有些成為力量,有的人則只有無盡想揮別的傷痛。而痛究竟使人堅強燃起戰勝命運的雄心壯志;抑或是令人加倍脆弱,至此走上令人擺佈的一生?
曾經勇敢愛過一回的萊拉,她的「心靈」、「肉體」和「靈魂」雖有極限但仍不斷追求活出最自由的自我,因不願被任意婚配而逃家、雖身在妓院卻遇上真愛、雖失去伴侶但仍扶持身邊需要幫助之人。
伊斯坦堡的獨特之美
這矛盾又複雜的性格設定也許涵納作者的解讀,開頭即言明「伊斯坦堡自古至今都是個陰性城市」,而書中角色也大多是女性,在擁有悠長歷史的偉大城市陰影下、在百分之八十皆是伊斯蘭教徒的家父長制度下,女性扮演的角色也許比我們想像的更加多元。
「這片土地,孕育他們的國家,至今尚未穩固。閉上眼睛時,娜蘭聽得到水在他們腳下翻騰,變動著,旋轉著探索著。仍在不停變動。」
雖然並未把歷史作為主要議題,但在不同角色的生命線中持續作為背景的伏流或人生的高低潮仍舊十分吸引我的目光。查了一下才發現土耳其的政權極不穩固,軍方派系蠢蠢欲動直到2016年仍有政變發生,對伊斯蘭國和俄羅斯態度曖昧以致很多國家也對土耳其保持觀望,看完這本小說令我對土耳其的近代歷史產生了興趣,歡迎留言推薦我書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