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與內在小孩對話,成功克服搭機恐懼。臨床心理師教你改寫人生劇本《重建生命的內在模式》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2 分鐘

作者:Jeffrey E. Young, Janet S. Klosko
譯者:施婉清
出版社:天下雜誌
出版日期:2018/07/05
語言:繁體中文
連結:博客來

談心理學的書已經很多了,但要找到一本兼具實用性與閱讀樂趣的不容易。《重建生命的內在模式》是一本提出解決方案、工具,並以大量案例佐證,同時讓大眾容易入口,又不淪於雞湯的心理書。如果你正在尋找一本自救工具書,這本不會讓你失望。

作者之一Jeffrey E. Young是一位臨床心理師,希望能為「長期性的重複行為模式」提供完整的解決方式。回想起自己「剛出道」的時候懷著滿腔熱情,想要幫助個案。隨著經驗越來越豐富,體認到過去使用「個人主義療法」與「認知行為療法」的不足,因此開始思考有沒有一種方法可以更好的幫助個案?既不會像「個人主義療法」,要花上很長的時間才能讓個案找到解決方案、也不會像「認知行為療法」,忽略了個案豐富的內心世界?於是「基模療法」出現了。作者在臨床上廣泛使用後,做了完整的分析,發現在這麼多個案中,每個看似截然不同,但有軌跡可循,因此將這些個案的問題彙整成十一種「人生困境」。以背後牽連的核心問題分類,再分別深究,提出解決方案。由於脈絡清晰、用語淺白、案例豐富,所以讀起來非常過癮。


📷Photo by Diana Polekhina on Unsplash



這本書在說什麼?

歷史總是不斷重演:人生困境

你的人生中是不是有一種固定模式?就好像劇本一樣,不斷重演。例如重複和擁有類似特質的人交往、因為相似的理由分手、或者無論達成了任何成就,卻仍然感覺不到快樂或成就感?《重建生命的內在模式》整理出十一個最常見的人生困境(Lifetraps)。


  • 「被人離棄」(Abandonment):請不要離開我
  • 「無法信任&傷害受虐」(Mistrust & Abuse):我就是無法信任別人
  • 「被剝奪感」(Emotional Deprivation):我永遠得不到我想要的愛
  • 「疏離孤立」(Social Exclusion):我什麼都格格不入
  • 「過度依賴」(Dependence):我自己一定做不來
  • 「脆弱不安」(Vulnerability):大禍就要臨頭了
  • 「缺陷自輕」 (Defectiveness):我一點價值都沒有
  • 「失敗自卑」(Failure):感覺自己一無是處
  • 「屈從討好」(Subjugation):我一直都按照你的方式在做
  • 「超高標準」(Unrelenting Standards):反正我就是不夠好
  • 「我有特權」(Entitlement):我想要的就一定要得到


如果說以上十一種人生困境是「果」,那麼「因」是什麼呢?書中認為,源自於六種應該在孩童時期養成的重大發展沒有被滿足:


  • 基本安全:沒有安全感的童年時期,容易造成「被人離棄」、「無法信任&傷害受虐」
  • 和他人的連結:小時候缺少「撫育」、「同理」、「指引」,也沒有讓自己感到親近的人,容易造成「被剝奪感」、「疏離孤立」
  • 自主性:從小就受到過度保護,沒有自信到外面世界闖蕩、覺得不安全,會造成「過度依賴」、「脆弱不安」
  • 自尊心:無法得到家庭、朋友、學校的喜愛和尊重,會造成「缺陷自輕」、「失敗自卑」
  • 自我表達能力:成長在一個不鼓勵自我表達,或者表達出自己的感受卻會招致懲罰的環境,可能造成「屈從討好」、「超高標準」,因為父母的需求凌駕於你的。
  • 現實生活的限度:與「自我表達」正好相反,也就是太過在意自己的需求,不顧慮別人,而發展出「我有特權」的人生困境。


「反擊、逃跑、凍結不動」(Fight, Flight, Freeze)

早在原始人時代,人類就已經發展出這三種反應,因應各種危險狀況,譬如打獵時碰到猛獸時,可以把野獸殺死、否則就盡快逃跑,如果不知道怎麼辦了,就會動彈不得、僵直在那。時至今日,雖然我們早已脫離要靠和猛獸搏鬥維生的生活方式,面對各種壓力時仍然會出現這三種反應。

《心靈的傷,身體會記住》中談到的創傷症候群患者,正是因為對這些壓力源過度敏感,而容易產生這三種反應。而這本書的使命正是讓我們不需要再時時投降、逃離和反擊,能夠回到健康的心態中


📷Photo by Stillness InMotion on Unsplash



基模療法

造成人生困境的專業術語是基模(schema),基模的概念來自認知心理學。基模是我們在內心深處認知這個世界根深蒂固的信念,是在人生早期階段就學習來的。身處資料科學產業,我對於基模(Schema)這個詞感到非常親切。在資料分析領域中,談到基模這個詞,通常指的是資料的設計,譬如關聯性,有可能是一對一、一對多、多對一、多對多;也可以是資料型態,譬如數值、文字;或者是資料長度、可不可以是空值等等。總之,要能夠對資料作分析,看懂基模是很基本的事情。

對應到諮商領域,基模指的是一種行為模式,用來組織資訊的類別,以及資訊之間的關係。簡單來說也可以是先入為主的觀念,或者我們的世界觀

譬如小時候因為父母對自己有超高標準,考試總是要考滿分才能夠得到讚美,長大後造成我們認為自己「並不天生值得被愛」的觀念,進而養成不斷追求自我、尋求進步、設定高標準的習慣,甚至延伸到對身旁的人也很嚴厲,久而久之,讓自己和身邊的人都很疲倦,而且無法輕易感到快樂

以上的例子中,汲汲營營追求更好是「行為模式」,而根源來自於「過往經驗」,就好像資料之間的關聯一樣,一切其來有自。每一次對資料庫下達指令,也總是得到一定的結果,這就是為什麼歷史會不斷重演、我們經常會用類似的方式對待身邊的人、或者以一樣的原因離開身邊的人。如果想要活得更自在,就要針對這樣的行為模式做出修正,也就是更改資料設計。此外,基模療法不只是在短期行為調整,更想要處理行為中真正的問題,除了關心行為,也關心人的感覺、以及與人產生連結的方式。(非諮商專業,單純以工作領域的角度切入,解讀基模療法。)



改變人生困境的有效途徑

《重建生命的內在模式》針對每一種人生困境都作深入探討、詳述解決方案。步驟如下:

  1. 將人生困境貼上可辨識的標籤
  2. 了解人生困境在童年時期的根源
  3. 建立和人生困境相反的情境
  4. 寫信給造成你人生困境的對象
  5. 鉅細靡遺檢視困境模式
  6. 打破模式
  7. 保持努力嘗試
  8. 原諒父母


📷Photo by Jukan Tateisi on Unsplash




改變的障礙

當然,要處理這些已經存在身上多年的人生困境並不容易,書中列出執行以上改變方案時可能遭遇的困難:

  1. 對人生困境不承認也不負責,而是反擊
  2. 想從人生困境的經驗中逃離
  3. 還未被證明為真實的人生困境,但在理智上卻接受他
  4. 開始的步驟太過困難
  5. 雖然理智上理解人生困境並非真實,但情感面仍然覺得是
  6. 改變不夠系統化,缺乏紀律
  7. 缺少重要步驟
  8. 問題太過頑冥或深根蒂固,無法靠自己改變

如果無法處理這些障礙,也別灰心,這樣的狀態也發生在許多個人身上,而這正是我們需要幫助的時候。治療師或治療團體可以幫助我們從客觀角度點出問題。

在尋求專業協助的時候,有兩個重點需要注意:

不要選擇一名只採用一種固定方式或是模式的治療師

最好的治療師是可以廣納百川,在了解個案的需求後,將幾種不同的方式融合在一起。

找到一位可以和你契合的治療師

治療師跟我們一樣,有各種特質,有的治療師很有同理心,有的很真誠、讓人信任,有的能夠設出明確的限度,將你拉回來。重點是,要找到一名可以為你的困境提供治療環境的治療師。

一個選擇原則是,可以讓治療師扮演你不曾真正擁有過的父母角色,也稱為「有限度的再撫育」(Limited Reparenting)。如果你之前沒有獲得足夠的撫育,現在就讓治療師來撫育你。如果你之前總是受到過度批判,現在就讓治療師來支持你。如果你之前總是受到過度干涉,治療師會尊重你。如果你之前曾受到虐待,治療師會保護你。 另一個方法是,選擇在你有困難的領域可以成為典範的治療師。譬如你很靦腆,而你的治療師表達自如;你很封閉,而你的治療師很開朗。治療師還可以示範給你看,如何有效地解決問題。


📷Photo by John McArthur on Unsplash



我的實踐

其實我很害怕搭飛機。有一次從歐洲飛往美洲,飛機起飛的時候,我雙手抱著頭埋在大腿間,努力克制住想要尖叫的衝動,當下都覺得自己要崩潰了。坐在隔壁的奶奶來自委內瑞拉,不知道是看穿我的焦慮還是純粹無聊想找人聊天,竟然還滔滔不絕地跟我描述她的人生,說著她是如何在通貨膨脹、貨幣大貶值的時刻四處尋找藥品,醫治她生病的孫子。我努力表達出深切的同情、感興趣的樣子,一面想著現在要是有一面鏡子在面前,我肯定會看到自己一臉蒼白、驚慌失措吧!這段經歷說起來很難為情,連自己都覺得很不好意思。

我使用了書中所附的恐懼程度列表,意識到自己有這樣的恐懼,並且程度不輕。試著客觀評估事件發生的機率。根據Flightfrigt.com上查詢到的資料顯示,飛機是最安全的大眾運輸空具,從2012-2018年間,約有兩億分之一的機率發生致命性的飛航意外。換言之,開車、搭公車等發生意外的風險顯然都比搭飛機還要高。

然而在我的認知裡,總覺得飛機失事的機率遠高於這個數字。也就是說,我誇大了飛機失事的發生機率。在有了客觀數值證實我的誇大後,我為自己寫了一張摘要卡:


我知道我很害怕搭飛機,我害怕引擎失火、被恐怖份子攻擊、機長打瞌睡,而造成墜機,因為常常在新聞上看到,因此我覺得發生的可能性很大。但真正的狀況是,我的「脆弱不安」困境正被引發出來,我在誇大風險程度。因此,我要強迫自己拒絕害怕,不論如何都要進入我所害怕的情境中,看看是否真的如此危險。這種擔心是一種負擔,我想要放棄這種行為。


這張卡可以幫我平衡將事情災難化的傾向,對恐懼的事情發生的可能性再度評估,讓心情舒坦。

此外,我也練習放鬆技巧。讓自己把思緒集中起來,而不會往災難的方向飄去。如果你對於如何放鬆想要更了解,可能會想閱讀《正念與減壓自學全書》,裡面詳述了應該要如何運用冥想的技巧來幫助自己放鬆。

後來,我成功的搭了很多年的飛機。我為這個內在小孩可以成功對抗恐懼而喝采,這對於他來說需要勇氣,消滅恐懼感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真正令人興奮的是,克服這份恐懼感讓我可以盡情享受許多人生的精采,無論是和家人創造美好回憶、或是踏上自我實現的冒險旅程,這樣的改變讓我覺得自己被釋放了,不再困在焦慮中,可以讓自己展翅飛翔。


後記

我喜歡這本書能夠分析、統整多個個案後,形成一套論述、擁有完整架構。歸功於作者的整合和研究特質,讓不具備心理背景的大眾也能夠理解基模療法的運作方式。

不論你在童年時期所受的創傷有多嚴重,都不構成你未負起責任改變的理由。


「不論你在童年時期所受的創傷有多嚴重,都不構成你未負起責任改變的理由。」書中這句話讀起來非常鏗鏘有力,「你必須放棄童年時期模式所帶給你的熟悉感,如此才能蛻變成長為你想要的樣子」小時候跌倒了,坐在那裏哭很容易,指責都是對方把你撞倒了更是輕鬆。但是然後呢,我們就從此坐在那不走了嗎?如果沒有嘗試站起來,往前走,是不是就永遠停在原地了呢?


《重建生命的內在模式》雖然是一本幫助消滅人生困境的工具書,但更重要的是在消滅困境之後,能夠找到自己,看到什麼才能讓我們感到滿足、快樂。打起精神上路吧!看明白過去的傷,生命就有新的出路。



Originally published at https://wanchunghuang.com on 2022.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中途筆記
6會員
53內容數
幫助內向的你找到熱愛工作,走出逆境、享受生活 海外生活 | 外商職場 | 閱讀筆記
中途筆記的其他內容
2024/09/13
如何將嚴重青春痘轉變為事業,用克服痘痘的獨特方法,不依靠常規醫學
Thumbnail
2024/09/13
如何將嚴重青春痘轉變為事業,用克服痘痘的獨特方法,不依靠常規醫學
Thumbnail
2024/09/06
音樂家用創作和教學將音樂變成收入,從逆境中重建人生,平衡工作與家庭
Thumbnail
2024/09/06
音樂家用創作和教學將音樂變成收入,從逆境中重建人生,平衡工作與家庭
Thumbnail
2024/09/01
與其自己當英雄,在第一線累得要死,偶爾還會被罵到臭頭,不如適時退居二線,將球丟出去
Thumbnail
2024/09/01
與其自己當英雄,在第一線累得要死,偶爾還會被罵到臭頭,不如適時退居二線,將球丟出去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每一個心裡受苦、受傷的大人,心裡都住著一個遍體鱗傷的孩子。看見自己內心童年所受的傷,讓傷痛說話,不再否認與逃避,是自我療癒的第一步。 近來時常聽到的一段話:幸福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 童年時的記憶會是將來長大後,面臨困頓或苦楚時,回想起總能成為心中的養分,陪伴渡過難以捱過的時光
Thumbnail
每一個心裡受苦、受傷的大人,心裡都住著一個遍體鱗傷的孩子。看見自己內心童年所受的傷,讓傷痛說話,不再否認與逃避,是自我療癒的第一步。 近來時常聽到的一段話:幸福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 童年時的記憶會是將來長大後,面臨困頓或苦楚時,回想起總能成為心中的養分,陪伴渡過難以捱過的時光
Thumbnail
最近回頭讀自己七、八年前的文章,被以前那個細膩、善感、念舊的自己嚇了一跳,我記得以前的我因為不被肯定而沮喪,但我不記得自己是那麼沒有歸屬感。「若不是實際生活充滿垃圾,滿足不了想望,又何必將生活寄託在遙遠的他方?」我曾經寫出這麼失落的句子,當時如果沒有寫文章,不曉得有誰接得住我呢?
Thumbnail
最近回頭讀自己七、八年前的文章,被以前那個細膩、善感、念舊的自己嚇了一跳,我記得以前的我因為不被肯定而沮喪,但我不記得自己是那麼沒有歸屬感。「若不是實際生活充滿垃圾,滿足不了想望,又何必將生活寄託在遙遠的他方?」我曾經寫出這麼失落的句子,當時如果沒有寫文章,不曉得有誰接得住我呢?
Thumbnail
在生活中難免會遇到各種挫折,覺得自己不夠好,或是對未來不知所措,這種情緒的低落,沒有辦法找到人生價值,或是各種快樂的泉源。此時可以活用心理學的知識或理論,釐清內在思緒,走出迷惘的困境,這種感覺並不只限於任何人,而是每個人都可能遇到的難題。
Thumbnail
在生活中難免會遇到各種挫折,覺得自己不夠好,或是對未來不知所措,這種情緒的低落,沒有辦法找到人生價值,或是各種快樂的泉源。此時可以活用心理學的知識或理論,釐清內在思緒,走出迷惘的困境,這種感覺並不只限於任何人,而是每個人都可能遇到的難題。
Thumbnail
沒有解決的人生課題,它往往都會以重覆的姿態再次出現,又或是類似的問題再出現。總是就是不停地攪亂人生,沒完沒了。
Thumbnail
沒有解決的人生課題,它往往都會以重覆的姿態再次出現,又或是類似的問題再出現。總是就是不停地攪亂人生,沒完沒了。
Thumbnail
想謝謝自己的勇敢,作為這篇文章的起點。因為,整理自己童年的經歷、接觸自己童年的傷口,對每個人來說,都很不容易,這需要很大的勇氣。當你閱讀這篇文章時,如果與你有所連結,也邀請你拍拍自己,擁抱很不容易的自己,辛苦了。
Thumbnail
想謝謝自己的勇敢,作為這篇文章的起點。因為,整理自己童年的經歷、接觸自己童年的傷口,對每個人來說,都很不容易,這需要很大的勇氣。當你閱讀這篇文章時,如果與你有所連結,也邀請你拍拍自己,擁抱很不容易的自己,辛苦了。
Thumbnail
我們是否時常聽到以下的話? 「沒關係啦!長大就會自然好了啊!」 「時間久了,就忘了啊!」 然而,看似雲淡風輕的背後,其實暗藏了波濤洶湧正在伺機而動,某一天被喚醒的時候將會絆住我們而動彈不得。 內在小孩是什麼呢? 精神分析學的創始人佛洛伊德最早開始使用這個心理學用語「內在小孩」,指的是童年
Thumbnail
我們是否時常聽到以下的話? 「沒關係啦!長大就會自然好了啊!」 「時間久了,就忘了啊!」 然而,看似雲淡風輕的背後,其實暗藏了波濤洶湧正在伺機而動,某一天被喚醒的時候將會絆住我們而動彈不得。 內在小孩是什麼呢? 精神分析學的創始人佛洛伊德最早開始使用這個心理學用語「內在小孩」,指的是童年
Thumbnail
你在童年時期遭遇的困難,就是你後來人生的問題。 生命後來的情境,總讓你難以理性的就事論事,瞬間就能輕易的誘發你童年的失落及傷痛、恐懼及無助,而延展、類化到你現在的生活場境,特別是在關係裡。你越越想否認、越想壓抑,那些過往的恐懼及傷痛,還有失落及焦慮,就像是隱藏在內心深處的鬼魅,時不時地出來恐嚇你..
Thumbnail
你在童年時期遭遇的困難,就是你後來人生的問題。 生命後來的情境,總讓你難以理性的就事論事,瞬間就能輕易的誘發你童年的失落及傷痛、恐懼及無助,而延展、類化到你現在的生活場境,特別是在關係裡。你越越想否認、越想壓抑,那些過往的恐懼及傷痛,還有失落及焦慮,就像是隱藏在內心深處的鬼魅,時不時地出來恐嚇你..
Thumbnail
即便許多人說你「重蹈覆轍」、「自己要的,怪誰?」但那並不是你能控制的,更不是為了自虐,我們都不是真心的想傷害自己,而是卡在無解的輪迴中找不到答案,才會在創傷出現時,再度上前,瞧一瞧。因為我們都欲求一次良善的鬆綁,迫切的想把心中那塊沉重的巨石,放下。
Thumbnail
即便許多人說你「重蹈覆轍」、「自己要的,怪誰?」但那並不是你能控制的,更不是為了自虐,我們都不是真心的想傷害自己,而是卡在無解的輪迴中找不到答案,才會在創傷出現時,再度上前,瞧一瞧。因為我們都欲求一次良善的鬆綁,迫切的想把心中那塊沉重的巨石,放下。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