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費限定

知道歌名的過度自信:證實知識魔咒的經典研究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這故事在英文網站上有許多人引述,但在台灣似乎很少人知道?要驗證「知識魔咒」,這是經典研究,值得所有喜歡追求知識的讀者花三分鐘看完。這故事是我下個月要在Readmoo出版的電子書裡的重點,先放在這裡讓付費讀者看看。
以行動支持創作者!付費即可解鎖
本篇內容共 1227 字、0 則留言,僅發佈於陳豐偉編譯社你目前無法檢視以下內容,可能因為尚未登入,或沒有該房間的查看權限。
avatar-img
陳豐偉的沙龍
1.5K會員
523內容數
【陳豐偉編譯社】的內容會幫助你瞭解自己、瞭解你的伴侶、家人、親友、同事,讓你更能分析為什麼某些人就是會有這樣的行為模式。無論是人際關係、職場用人或危機處理,以及給予你的親友好的建議,從這裡得到的知識,或許有一天會派上用場。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陳豐偉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我們在傳送訊息時,常以為別人都看得懂訊息裡面各種婉轉、幽微的意思。但其實,別人常常看不太懂、沒吸收到,許多誤會因此產生。
這群年輕工程師開始設計產品,然後向上呈報到中階主管。中階主管滿意後又往上呈報高階主管。高階主管再修修改改後才呈報給盛田昭夫。結果,又是一個跟手提收錄音機差不多差小的大盒子!
業務員覺得消費者會知道、遲早會發現、可能會在乎,所以誠實告知車子的所有問題才是上策。但後來研究發現,消費者通常不知道、沒有能力發現、沒有動機瞭解那麼多。也就是說,許多業務員覺得他們知道的,消費者也會知道,這是錯誤的假設,最後也影響了銷售與獲利。
「知識的魔咒」這觀念非常重要,對行銷業、講師界、藝術文創設計產業,以及各種設計產品的人,最好都要瞭解這是什麼。這一篇要講的是一個非常簡單但重要的實驗,很簡單一下就講完了,重要處在於,這跟教育界一定會瞭解的「幼童的錯誤信念」研究相似,可以讓我們瞭解,這是從每個三歲小孩都會有的「錯誤信念」衍生出來的實驗
「錯誤信念」的研究,讓我們瞭解,幼童的大腦發育尚未成熟,家長跟老師不能對幼兒有不合理的期待,要求他們像大人一樣理解世界。有意思的是,在游獵採集部落裡,三歲大的小孩就會想要學大人,可以幫忙做家事、照顧更小的小孩,也就是可以「看著學」。但對於眼睛看不到的地方,小小孩是無法正確認識這世界的。
當我們認為自己的決定是受到外在世界變數影響時,我們也會認為這些變數會影響到多數人,而多數人的決定也會跟自己一樣。這種「多數人是對的」、「我是對的」心理機制,說明人類大腦很介意自己是不是在多數的那一邊。或許這反應了數十萬年來人類族群的殘酷屠殺,在依靠棍棒與投石殺人的時代,人多的一邊勝算總是比較大吧。
我們在傳送訊息時,常以為別人都看得懂訊息裡面各種婉轉、幽微的意思。但其實,別人常常看不太懂、沒吸收到,許多誤會因此產生。
這群年輕工程師開始設計產品,然後向上呈報到中階主管。中階主管滿意後又往上呈報高階主管。高階主管再修修改改後才呈報給盛田昭夫。結果,又是一個跟手提收錄音機差不多差小的大盒子!
業務員覺得消費者會知道、遲早會發現、可能會在乎,所以誠實告知車子的所有問題才是上策。但後來研究發現,消費者通常不知道、沒有能力發現、沒有動機瞭解那麼多。也就是說,許多業務員覺得他們知道的,消費者也會知道,這是錯誤的假設,最後也影響了銷售與獲利。
「知識的魔咒」這觀念非常重要,對行銷業、講師界、藝術文創設計產業,以及各種設計產品的人,最好都要瞭解這是什麼。這一篇要講的是一個非常簡單但重要的實驗,很簡單一下就講完了,重要處在於,這跟教育界一定會瞭解的「幼童的錯誤信念」研究相似,可以讓我們瞭解,這是從每個三歲小孩都會有的「錯誤信念」衍生出來的實驗
「錯誤信念」的研究,讓我們瞭解,幼童的大腦發育尚未成熟,家長跟老師不能對幼兒有不合理的期待,要求他們像大人一樣理解世界。有意思的是,在游獵採集部落裡,三歲大的小孩就會想要學大人,可以幫忙做家事、照顧更小的小孩,也就是可以「看著學」。但對於眼睛看不到的地方,小小孩是無法正確認識這世界的。
當我們認為自己的決定是受到外在世界變數影響時,我們也會認為這些變數會影響到多數人,而多數人的決定也會跟自己一樣。這種「多數人是對的」、「我是對的」心理機制,說明人類大腦很介意自己是不是在多數的那一邊。或許這反應了數十萬年來人類族群的殘酷屠殺,在依靠棍棒與投石殺人的時代,人多的一邊勝算總是比較大吧。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vocus 精選投資理財/金融類沙龍,輸入 "moneyback" 年訂閱 9 折】 市場動盪時,加碼永遠值得的投資標的——「自己」 川普政府再度拋出關稅震撼彈,全球市場應聲重挫,從散戶到專業投資人,都急著找尋買進殺出的訊號,就是現在,輪到知識進場!把握時機讓自己升級,別放過反彈的機會!
我們常常以為,人生的選擇是外在條件決定的:學歷、背景、人脈、運氣。但心理學告訴我們,其實內在的自我價值感,才是影響選擇多少的關鍵。當一個人真正認識並肯定自己的價值,他會發現,過去看似沒有選擇的情境,其實充滿了可能性。 自我價值與選擇的關係 心理學中有一個概念叫做「自我效能感」(self-effi
Thumbnail
知道但做不到?破解“知易行難”的真正秘訣! 生活中,我們常常會面臨一個尷尬的情況:明明知道該做什麼,但就是無法行動。減肥、運動、早起、交報告……這些目標看似簡單,但實現起來卻困難重重。這種“知道卻做不到”的困擾,你是否也曾深有體會? 一、“知道但做不到”的根本問題 我們經常聽到一句話:“知易行
弟弟唸小學五年級後慢慢地要準備邁入國中階段,學校對課業的要求也漸漸加重,每班的導師都希望自己班的學生都可以直升國中(但因為有淘汰機制,我深刻感受到導師的‘’壓力‘’)。 ‘’私校‘’的課業壓力此刻慢慢地呈現出來,班上同學多數開始重視起成績,開始傳言誰誰誰可能直升不了國中造成班上氣氛有時很緊張。還好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在旅行過程中如何驗收個人在身心靈上的成長。藉由韓國綜藝節目《家師父一體》中的啟示,作者強調了從「知道」到「做到」的距離,以及無明和執著對個人成長的阻礙。文中引用淨空法師的教導,激勵人們在實踐中努力不懈,即使進展緩慢,也要堅持修行,保持對佛法的信心,最終迎來成果的喜悅。
Thumbnail
在現代生活中,思維框架往往限制了我們的選擇與創新。這篇文章探討了思維框架的本質、形成原因,以及如何透過提問、簡化問題和跨領域學習來突破這些限制。迎接好奇心並接受不確定性,能引導我們在面對問題時更靈活地應對。持續反思與調整,最終讓我們在生活與工作中發現更多可能性。
最近閱讀幾篇都是以有音樂相關經驗,以神經影像探究他們的大腦變化。有些研究者認為音樂訓練牽涉到多感官的運用,很適合做為觀察神經可塑性的模式。 我一直覺得如果〔能力〕是可以因為練習而獲得,是一件好事。 前提是要考慮個體本身的生心狀態與喜愛外,也要注意個體喜歡音樂卻不代表一定要立刻學習特定樂器。
不太知道這算不算耳蟲現象,反正偶而因為一些對環境的觀察,腦子裡就會浮現一些歌曲。
Thumbnail
在判斷未知的事物時,我們在潛意識中很難擺脫最初獲得的資訊,經常以此做為標準。
Thumbnail
你可曾注意過,你腦袋裏有個聲音總是喋喋不休? 這是誰的聲音?認清你不是這個聲音,你無需認同他說的話,才能拿回人生的主導權。
感覺30歲以後,更喜歡聽沒有歌詞的音樂。 記得以前曾聽一個中央研究院數學研究所的研究員說, 他每天早上開始做研究前, 都會先聽古典音樂,跟著音樂跳舞,暖暖身, 身體才會進入做數學研究的狀態。 當時我21歲,正值大學三年級,覺得機率論的授課教授也真幽默。 但我到了3
Thumbnail
【vocus 精選投資理財/金融類沙龍,輸入 "moneyback" 年訂閱 9 折】 市場動盪時,加碼永遠值得的投資標的——「自己」 川普政府再度拋出關稅震撼彈,全球市場應聲重挫,從散戶到專業投資人,都急著找尋買進殺出的訊號,就是現在,輪到知識進場!把握時機讓自己升級,別放過反彈的機會!
我們常常以為,人生的選擇是外在條件決定的:學歷、背景、人脈、運氣。但心理學告訴我們,其實內在的自我價值感,才是影響選擇多少的關鍵。當一個人真正認識並肯定自己的價值,他會發現,過去看似沒有選擇的情境,其實充滿了可能性。 自我價值與選擇的關係 心理學中有一個概念叫做「自我效能感」(self-effi
Thumbnail
知道但做不到?破解“知易行難”的真正秘訣! 生活中,我們常常會面臨一個尷尬的情況:明明知道該做什麼,但就是無法行動。減肥、運動、早起、交報告……這些目標看似簡單,但實現起來卻困難重重。這種“知道卻做不到”的困擾,你是否也曾深有體會? 一、“知道但做不到”的根本問題 我們經常聽到一句話:“知易行
弟弟唸小學五年級後慢慢地要準備邁入國中階段,學校對課業的要求也漸漸加重,每班的導師都希望自己班的學生都可以直升國中(但因為有淘汰機制,我深刻感受到導師的‘’壓力‘’)。 ‘’私校‘’的課業壓力此刻慢慢地呈現出來,班上同學多數開始重視起成績,開始傳言誰誰誰可能直升不了國中造成班上氣氛有時很緊張。還好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在旅行過程中如何驗收個人在身心靈上的成長。藉由韓國綜藝節目《家師父一體》中的啟示,作者強調了從「知道」到「做到」的距離,以及無明和執著對個人成長的阻礙。文中引用淨空法師的教導,激勵人們在實踐中努力不懈,即使進展緩慢,也要堅持修行,保持對佛法的信心,最終迎來成果的喜悅。
Thumbnail
在現代生活中,思維框架往往限制了我們的選擇與創新。這篇文章探討了思維框架的本質、形成原因,以及如何透過提問、簡化問題和跨領域學習來突破這些限制。迎接好奇心並接受不確定性,能引導我們在面對問題時更靈活地應對。持續反思與調整,最終讓我們在生活與工作中發現更多可能性。
最近閱讀幾篇都是以有音樂相關經驗,以神經影像探究他們的大腦變化。有些研究者認為音樂訓練牽涉到多感官的運用,很適合做為觀察神經可塑性的模式。 我一直覺得如果〔能力〕是可以因為練習而獲得,是一件好事。 前提是要考慮個體本身的生心狀態與喜愛外,也要注意個體喜歡音樂卻不代表一定要立刻學習特定樂器。
不太知道這算不算耳蟲現象,反正偶而因為一些對環境的觀察,腦子裡就會浮現一些歌曲。
Thumbnail
在判斷未知的事物時,我們在潛意識中很難擺脫最初獲得的資訊,經常以此做為標準。
Thumbnail
你可曾注意過,你腦袋裏有個聲音總是喋喋不休? 這是誰的聲音?認清你不是這個聲音,你無需認同他說的話,才能拿回人生的主導權。
感覺30歲以後,更喜歡聽沒有歌詞的音樂。 記得以前曾聽一個中央研究院數學研究所的研究員說, 他每天早上開始做研究前, 都會先聽古典音樂,跟著音樂跳舞,暖暖身, 身體才會進入做數學研究的狀態。 當時我21歲,正值大學三年級,覺得機率論的授課教授也真幽默。 但我到了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