軟組織受傷大致上可分兩種:扭傷及拉傷,差別在於受傷組織「可自主收縮」與「無法收縮」,臨床上也有專門用來評估分類這兩項的測試,雖然只是很粗糙的測試,但因為相對簡單,在家也可以請個人幫忙試試看,當然盡量是不要用到啦.......
軟組織是指相較於「骨骼」這類堅硬的結構,
在構造上較為鬆軟、有彈性的結締組織,
如肌肉、肌腱、韌帶、筋膜、皮膚、關節囊、滑膜、血管、神經......
臨床上常將這些組織分類為「收縮性組織」與「非收縮性組織」,
其實就是將「肌肉肌腱」與其他軟組織分開,
原因是這類組織會「主動收縮」,
當它們受傷時,透過「誘發」收縮會產生疼痛的這個特徵,
就能大致判斷是屬於這類組織的受傷,
這在臨床上有個特別的測試方式,
能快速評估是屬於哪一種軟組織受傷,
邏輯簡單、好操作,輕微外傷造成的軟組織受傷可以試著自己測試看看喔!
拉傷還是扭傷
不知道是不是有人對於這兩個常見的軟組織受傷名詞很困惑。
這其實就是很典型的「收縮性組織」與「非收縮性組織」受傷:
韌帶等非收縮性軟組織的撕裂傷會用「扭傷(Strain)」;
而肌肉肌鍵等收縮性軟組織撕裂傷則是「拉傷(Sprain)」。
拉傷
常常是在肌肉過度延長的情況下做強烈收縮,
感覺就像是肌肉兩端被像拔河一樣強力「拉扯」後撕裂
韌帶扭傷
常發生在關節旋轉或者過度彎折的情況,
這時候就會用類似旋轉瓶蓋的「扭傷」來形容。
但通常一個強力的意外或運動傷害,
常常是兩種並存,或是難以判斷到底是屬於哪種受傷
這時以下這個測試就可以拿來做個「大概的判斷」。
選擇性組織張力測試(Selective Tissue Tension Test, STTT)
總共有3種「動作測試」:
✔️主動動作測試:病人「自主收縮肌肉」完成動作。
✔️被動動作測試:由物理治療師「被動幫病人做動作」,在動作末端給予適當「壓力」,以此感受來分辨阻力是否為正常組織產生
✔️阻力等長動作測試:病人在休息姿勢下由物理治療師「給阻力」,並要求病人「不要被我推動」
❗️這裡的動作指的是往「受傷部位方向」之關節動作,
例如:腳踝翻船通常來自「腳踝內翻」,疼痛位置在腳踝外側,
所以測試動作應該為「腳踝外翻」。
❗️陽性反應
當某一動作會「誘發受傷部位疼痛」(不痛變會痛),或是「症狀加劇」(會痛變更痛),則為陽性反應
判斷方式
首先,通常受傷部位在「主動動作」時有很高機率會是陽性;
這時可以請另外一個人幫忙做「被動動作」測試(做動作就好,末端感覺需要專業判斷),
如果為陽性,可以猜測可能有「非收縮性組織」的受傷;
「阻力動作」測試也必須有人幫忙,這時記得「不可以有動作」,
而且要在「休息放鬆姿勢」下做(不能主動做到底再給阻力),
如果也出現陽性反應,表示「收縮性組織」也受傷的機率很高。
以腳踝翻船為例,
當腳踝主動做出「外翻」時產生「外側」疼痛時,
可以判定腳踝外側軟組織確實有受傷;
當旁人輔助做被動外翻時,疼痛加劇,則很可能該部位之韌帶、關節囊等「非收縮性軟組織」有受傷;
但當腳踝擺正,旁人給阻力讓你做出「外翻」而不要被抵擋回去時,並不會產生疼痛,
則可大致認為負責腳踝外翻的肌肉肌腱等「收縮性軟組織」沒有受傷。
結論為:高機率為「腳踝外側非收縮性組織扭傷」。
再一個例子:
追完公車後覺得右臀有腫脹痠痛感,
主動做出髖關節伸直(大腿向後抬)動作時會產生疼痛(+);
側躺由旁人幫忙被動做動作的話卻沒有疼痛感(-);
趴姿情況下由旁人給阻力並嘗試做出髖伸直動作,疼痛加劇(+)。
則結論為:此人高機率有「髖部後側收縮性組織拉傷」。
這只是很粗略的評估
西方醫療本來就是透過「實證醫學」下來的結果,
是很看「機率」的,
有效的評估、治療⋯⋯背後的意義是相比其他的,
「準確率」或「治癒率」更高,更有明顯的效果,
當然必須達到一定數值才能被列入有效範疇。
所以看回這個測試,
我們只能說就結果而言,
「高機率」為什麼什麼,
至於實際傷到什麼組織、多嚴重、有沒有其他問題合併⋯⋯
都要靠其他測試輔助,並增加「可信度」,
只是無論如何都沒有100%的評估或是治療。
總而言之,
這個測試只占物理治療徒手評估裡非常小的部分,
分享給各位是想透過這個測試讓大家更了解自己的身體,
也可以稍微體會一下物理治療的評估是必須透過「層層的推理」的,
真的需要花費不少時間,無論是前面的學習或是評估的過程,
甚至可以說比實際治療更加重要,
畢竟
「只要瞄的準,子彈一發就夠」!
喜歡我的文章,歡迎:
《 收藏🧐、訂閱💰、喜歡💓、5拍👏 》
並留言告訴我你的想法🤔喔!
📜追蹤、訂閱專題:
📜尋找貝克分靈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