狀況是這樣的,當我們與人進行溝通,理應雙方都可能需要進行一些調整,互相協商,最後才能達成雙方的共識,當然有的人壓根不這麼認為,那麼一旦要打交道的對象,在交流開始前就已表現得毫無轉圜餘地,還有溝通的空間嗎?
很遺憾,就我有限的經驗中,太多人是無法接受的,這一篇本來有一些預設的對象群,但就因為我無法想像對方能夠進行「意見交換」,也不願付出嘗試的心力,只得姑且打在自己牆上。
我稍後再說明不同的狀況,這一篇最主要想區分對於「否定」的觀點,以及該如何面對的態度。
-
先清空桌面
首先得定義「否定」是怎麼一回事,但光只看字面也只是幹話,我們排斥「否定」並不只因為那一份承認(需要承認的狀況我先擱置),而是伴隨而來,對方不見得有說出口,但就是要你作出改變的潛台詞......。
先等等,到此為止都只是遭受否定後的心理活動,用直覺、猜測來下判斷,排斥接下來的發展,在展開討論的本體前,得讓我先釐清幾個問題。
改變不好嗎?
「改了幾十個版本還不能定案」、「換顏色了還不是一樣爛」、「對,一切都我的錯」、「成本你吸收啊啊啊啊」......
以上暫且先放一邊,改變不好嗎?答案可能有好有壞,但如果無法容忍壞的可能性,那更有可能放棄改變,一切不變、維持現狀,又或者改不改是我自己的事,不需要別人的意見,有時候我也會持這個論調,我的事無須他人置喙。
但不管怎樣,如果不同意改變,那也就意謂著維持現狀,忽視問題、或是就這樣擺著,而這樣矛盾並不會因此消失。
我不是這個意思
往前一步,剛才說「否定」意味著對方要求改變,是這個意思嗎?
要不然對方還想怎樣!
相信我......呃,我相信世上大多數人都是白癡(這個多數人包含我自己,這樣講好像沒比較客氣,但我就是這樣認為的)。
大多數人並沒有確切想清楚自己要的是什麼,又或是對眼前事物沒有完整認識,這樣的狀況沒釐清楚也許就導致錯誤的方向,舉例說像是業主不喜歡設計方案,在看了十個版本的設計以後,卻又選擇了最初的版本,這是通過改變而抵達的結果,卻不是唯一的路線,多一點事前的溝通也許就能省下這些白工,要能這樣,至少要先允許不同的選項出現。
這不是結論
這個問題之所以棘手,是因為這是前兩個問題的前提,如果接收到否定的意見時,直接用直覺判定並作出結論,前兩個提問都不會出現,而是直接採取對抗(或忍受)姿態,同時也失去討論空間。
或者可以承認這其實不是定論,「否定」可能不是否定,只是看起來像的東西,確認過後這可能只是個糟糕的表達方式,情況仍有轉圜空間,但這有個前提是,自己要有勇氣承受萬一「這就是否定,而且抵抗有可能招來更多的否定」,這樣有可能再次感受痛苦,我不能說這很容易,面對一些對象時我也會放棄抵抗,但是在大多數時候去嘗試試探,讓事情有多一點可能性,很多事不必然要走到糟糕的局面。
OK,經過前面的障礙排除,忽視你的或對方的情緒,也先放下人與人之間的權力關係,這些很重要,但是直接搬上檯面那就沒有討論的餘地了,現在回來討論到底「否定」本身是怎麼回事。
否定/反對
邏輯學上,否定語句使用的是否定(negation),而非日常使用的反對(opposite),下面來用一個例子區分兩者的差異。
原始描述:台積電是台灣最棒的企業。
反對:才不,台積電爛透了。
否定:台積電是台灣市值最高的企業,但是用加班、密集勞動的企業文化,把最有生產力的年輕人未來都消耗掉了。
希望你能看得出差異,一個「否定」之所以有意義是因為那是能起作用的,回想前面的定義,「否定」作用的是對象的真實性,從上面的舉例來看,「反對」的意見並不能說明什麼,任何事都能輕易地找出對立面,台積電一定有爛的部分,隨便也能找出「我就看過哪個廠......」之類的理由反駁,但是與好的部分無關,單純的對立面無法動搖原始描述的成立原因。
相反的,否定語句會具體的提出原因,前面說明原始描述合理的部分,後面則加入讓「否定」成立的觀點,區分開優點是在這一塊,跟另一塊缺點在這邊,精準讓原始描述失去合理性,。
這些原因不必須是絕對的,甚至我認為不必須是客觀的,光是符合邏輯的形式應對就能確保能打在點上,而不會淪為一坨爛仗,比誰大聲、誰人多勢眾,誰比較政確。
但不管是「反對」也好「否定」也罷,還不同樣要面對對方的壓力?
說明原因
其實並沒有必要承受所有的壓力,前面說了否定語句才是能夠打到點的內容,而那些打不到點的內容並不會造成實質傷害。
試想一下,你站在戰場之上,對面砲火猛烈,但是雷達已經偵測到你不在瞄準範圍內,飛過來的都是「反對」,其實打不到身上,除非你自己湊上去挨炮,否則就算什麼也不作,原始描述的有效性依然不會改變。
另一方面,乍看之下否定語句一長串內容、層層相扣、瞄準自己弱點轟過來,這不是更讓人害怕?
但這正是辯論的根本,否定語句之所以難以招架,就是因為說明了原因,也正因為如此,只要反過來舉證對方的原因不成立,對方的「否定」也就失效了,前面說了,這些層層堆疊的原因不必然是對的,如果其實是錯的,那就能找到相對應的事實來反駁;如果是對的,那為何不接受改變呢?
確實這不是日常的用語,但是能區分這兩種,就能多出一種更有價值的詮釋,看作「反對」就會把對方的意圖導向更糟的結果,看作「否定」其實是對方願意合作進步,有了選項也才能真正的招架應對。
-
絕對領域
Ok,處理完語句的定義,接下來應該進入到如何應對的部分......,並沒有,辯論是另外一門領域,我並沒有打算在此深究,況且市面上已經有大量的文章課程,有興趣的話推薦一本最近的新書—
優雅反駁的技術,或者各種說明偏誤的知識,都能在辯論上起作用。
下面的部分我想引入一些實際的現象,以我的經驗歸納幾個,看上去無法接受「否定」,或者說如何表現的一副排斥溝通的狀態。
情緒上腦
現在各種專業的、不專業的心理學知識到處都能取得,書店裡至少有一大半暢銷書在處理心理問題,隨便誰都能略懂略懂,但人們有沒有因此更能調適自身?
不知道,不過更容易關注自身的心理狀態,這部分我比較有明顯的感受,能意識到問題,這是改變個人處境的開始,但我不認為這只有好的一面,特別是抱持"不專業"的知識,就像「好好愛自己」我覺得這種話都被用到氾濫過頭了,確實應該重視自己的感受沒錯,只不過有問題的人只懂得「愛自己」,把自我感受無限上綱,這樣的話只要一開始感受不對,後面再怎麼樣都無法溝通。
這只是我的個人觀點,但是個人感受別人看不到,不經處理就丟上檯面,要別人承擔吞下,沒有任何人有這個義務。
預設結果
「幫我買個XXX」、「怎麼這麼慢,那個不是很簡單」、「可以的拉,你要有信心」
相信同在職場掙扎的社畜多少有點戚戚焉,以我自己的職場狀況來解釋,很多工作是已經習慣了,做過很多案子了,就都是那些東西,不應該出現意外,這是上面交辦任務的主管會有的想法,雖然它他媽的完全不懂,但反正「你的工作要處理好啊」然後把時間抓得完全剛好,也不看案子內容長得怎樣。
熟悉的事能夠越做越順、越做越快,於是越不在意細節,但不代表不會有意外發生,要是用以往的經驗一本道直通,而不確認實際的狀況,那麼得到的結果也就是"剛好"的搂。
認知以外
這其實跟前一個很像,只不過預設結果是當事人其實知道其他可能性,但是選擇忽視,而認知以外是根本想不到,最直接的解釋就是灰犀牛與黑天鵝的分別吧。
這種狀態與其說無法接受否定,倒不如說就算碰到了「否定」,沒有相關認知也就難以認識到其他的可行性。
為什麼啊
就像前面說的,說清楚原因是「否定」之所以能被接招的關鍵,現在一個普遍的現象是很少人願意把話說清楚,而是用各種主觀的陳述與個人經驗概括。
「社會就是對年輕人不公平」、「我覺得同理別人是很棒的優點,所以......」、「不用配合別人,做你自己就好」
類似這樣的話語,作為結論或是出發點都沒有問題,但是欠缺達成這些結論之前的「原因」,別人也就無從接話,最多只能表示同意或反對。
那能問這些原因嗎?在這種問題的脈絡下有顯得像是在懷疑這些意見,貶抑這些好心,這就讓除了贊同以外的意見講出來都有些不識時務。
-
「憑什麼要讓人否定?」
這是個一開始就應該解釋的問題,「我過得好好的,你沒事跑出來給指教,你哪位阿」,很少有誰被人否定還會愉快的。
其實只要能顧好自己,盡到應有的義務,把界線劃分清楚,誰都不欠其他人,但是沒有人能如此超然的離世而居,在社會上無論如何都要與人相處,也就有與人溝通的需要。
我有一個一直沒機會用上的譬喻,與人交流時偶爾有些摩擦是難免的,這就像在街上逛街總會不小心擦到別人肩膀,一般道個歉就沒事了,但是會在新聞或是故事上看過那種,撞到流氓,於是對方揪起自己領口嗆聲,是不能冒犯的,一丁點摩擦要十倍還,而有部分不能接受否定的人就像精神世界的流氓,只是用的是言語的暴力,溝通沒有那種負負得正的。
開始溝通之前,我們並不能確定對方是否能夠溝通,但是擺出一副死樣,任何人都不會產生溝通的意願,而需求不會消失,無法處理一直放置,最後問題自會找到出路。
*文章內主要使用「否定」來討論,這是因為用了邏輯學的方式來解釋,但是也可以套用到「批評」、「說教」這些語境下使用。
*我在文中擱置了很多東西,感受、情緒、權力關係這些,其實這些影響溝通更多,但是這些並不是用言語處理的問題,也很難明著說清楚,搬上檯面就沒有討論空間的餘地,一切權力大、情緒失控的人說了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