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林寶訓》卷一 014

《禪林寶訓》卷一 014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2014.5.30 良因法師 隨筆

raw-image

大覺曰:

「前輩有聰明之資,無安危之慮。

如石門聰、棲賢舜二人者,可為戒矣。

然則人生定業,固難明辯,

細詳其原,安得不知其為忽慢不思之過歟。

故曰:禍患藏於隱微,發於人之所忽,

用是觀之,尤宜謹畏。」

《九峯集》


【演蓮法師譯文】

大覺懷璉禪師說:

「前輩中不乏有資質聰明的人,但往往因為稟性剛毅正直,沒有居安思危的憂慮,結果惹了許多意料不到的苦惱事。

例如石門寺蘊聰禪師棲賢寺曉舜禪師,此二人的天資不可謂不高,卻也遭遇屈辱,誠可以為後人之戒。

當然,若說這是人生的定業,也是有可能的。

但仔細詳究其原因,又豈能說不是因為平時疏忽怠慢,沒有深思遠慮而產生的過患呢?

所以說:『禍患每藏於隱密微細之間,而人往往因為忽略其隱密,不慎其微細,結果禍患終於發生了。』

我們應從這兩位禪師的遭遇中吸取教訓,凡待人處事更要小心謹慎而有所畏懼。 」


(附)

石門聰

北宋石門山・蘊聰禪師廣東南海人,俗姓。出家後,參禮百丈道常禪師,繼之參禮首山・省念禪師而有悟。後曆參湖北洞山・守初太陽山・警延智門・師戒等禪師。景德三年(1006),住襄州石門山,因蘊聰禪師平常喜歡收藏古人墨蹟。有一太守入寺看見禪師有許多墨寶,曾三次派人向蘊聰禪師借,禪師只是不肯。這位太守氣憤不過,便藉故把禪師抓去痛打一頓。禪師返寺,眾僧到寺外迎接。首座上前問說:「那位太守真是豈有此理!無緣無故如此屈辱和尚。」禪師以手指地說:「平地起骨堆。」果然從平地湧出一堆枯骨高有三尺。太守聽到這消息,命人把骨堆削除三次,仍然隨削隨湧。後不出一月,太守全家皆在襄州遇難而死。天禧四年(1020),禪師移住谷隱山・太平興國禪寺,兩山徒眾多達千人。天聖十年(1032)示寂,世壽六十八,諡號「慈照禪師」。


棲賢舜

北宋南康雲居・曉舜禪師,字老夫江西瑞州人,俗姓。得法於洞山・曉聰禪師。為人耿直,曾住廬山・棲賢寺。有太守入山,見寺後有許多大樹,可做棟樑之材,便起意要砍伐運回建公所,曉舜禪師堅決不允。後被人誣告,太守藉機把舜禪師抓來,施以酷刑,並逼令他還俗。舜禪師受此委屈,忽然憶起從前大覺懷璉禪師曾經來山,與他有一段香火因緣,便決定往京城大覺大覺迎歸寺中,執禮甚恭。後來仁宗皇帝得知曉舜禪師被誣陷之事,親為他平反,仍複為僧,並賜紫衣金鉢,派使者護送舜禪師棲賢寺

raw-image

良因贊曰:

石門聰禪師因為珍愛古人墨蹟,棲賢舜禪師因為保護大樹而遭禍。

雖說根本的原因,來自於過去生的業力,

但是推動業力現前的助緣,還是因為「懷璧其罪」。

人都會有所不捨之物,但往往也因此構成遭禍之根源。

如金碧峰禪師的灑脫:「若人欲拿金碧峰,除非鐵鍊鎖虛空」,連閻王小鬼都拘

拿不了,那就自在了!




avatar-img
鋼骨佛心的沙龍
77會員
641內容數
內含照因老和尚略傳及甘露法語上、下兩冊 由四眾弟子們編輯整理,緬懷老人家往日行儀,俾令見聞者普潤法雨。祈願老和尚早日倒駕慈航,廣度群品。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鋼骨佛心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禪林寶訓》 2014.5.29 良因法師 隨筆 大覺曰: 「夫為一方主者,欲行所得之道,而利於人。 先須克己惠物,下心於一切。 然後視金帛如糞土,則四眾尊而歸之矣。」 《與九仙詡和尚書》 【演蓮法師譯文】 大覺懷璉禪師說: 「作為化導一方的住持,要想將自己所修所悟的佛法妙理輾轉示教於人,
《禪林寶訓》 2014.5.25 良因法師 隨筆 大覺曰: 「妙道之理,聖人嘗寓之於《易》。 至周衰,先王之法壞,禮義亡,然後奇言異術,間出而亂俗。 逮我釋迦入中土,醇以第一義示人,而始末設為慈悲, 以化眾生,亦所以趨於時也。 自生民以來,淳樸未散,則三皇之教,簡而素,春也。 大道寥寥莫之返,良可
《禪林寶訓》 2014.5.24 良因法師 隨筆 大覺璉和尚曰: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 今之所以知古,後之所以知先,善者可以為法,惡者可以為戒。 曆觀前輩,立身揚名於當世者,鮮不學問而成之矣。」 《九峯集》 【演蓮法師譯文】 大覺懷璉和尚說: 就不能明白為人處世的種種道理。 良因贊曰:
《禪林寶訓》 2014.5.11 良因法師 隨筆 圓通謂大覺曰: 「古聖治心於未萌,防情於未亂。蓋豫則無患。 所以重門擊柝,以待暴客,而取諸豫也。 事豫為之則易,卒為之固難。 古之賢哲,有終身之憂,而無一朝之患者,誠在於斯。」 《九峯集》 【演蓮法師譯文】 圓通居訥禪師對大覺懷璉禪師說:
《禪林寶訓》 2014.5.10 良因法師 隨筆 圓通訥曰: 「昔百丈大智禪師建叢林,立規矩,欲救像季不正之弊, 曾不知像季學者,盜規矩,以破百丈之叢林。 上古之世,雖巢居穴處,人人自律, 大智之後,雖高堂廣廈,人人自廢。 故曰:安危德也,興亡數也。 苟德可將,何必叢林;苟數可憑,曷用規矩。」 《野
《禪林寶訓》 2014.5.9 良因法師 隨筆 圓通訥和尚曰: 「躄者命在杖,失杖則顛。 渡者命在舟,失舟則溺。 凡林下人,自無所守,挾外勢以為重者, 一旦失其所挾,皆不能免顛溺之患。」 《廬山野錄》 【演蓮法師譯文】 圓通居訥和尚說: 「跛腳的人,他的行動全靠枴杖支撐著,一旦失去枴杖的支撐就會摔倒
《禪林寶訓》 2014.5.29 良因法師 隨筆 大覺曰: 「夫為一方主者,欲行所得之道,而利於人。 先須克己惠物,下心於一切。 然後視金帛如糞土,則四眾尊而歸之矣。」 《與九仙詡和尚書》 【演蓮法師譯文】 大覺懷璉禪師說: 「作為化導一方的住持,要想將自己所修所悟的佛法妙理輾轉示教於人,
《禪林寶訓》 2014.5.25 良因法師 隨筆 大覺曰: 「妙道之理,聖人嘗寓之於《易》。 至周衰,先王之法壞,禮義亡,然後奇言異術,間出而亂俗。 逮我釋迦入中土,醇以第一義示人,而始末設為慈悲, 以化眾生,亦所以趨於時也。 自生民以來,淳樸未散,則三皇之教,簡而素,春也。 大道寥寥莫之返,良可
《禪林寶訓》 2014.5.24 良因法師 隨筆 大覺璉和尚曰: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 今之所以知古,後之所以知先,善者可以為法,惡者可以為戒。 曆觀前輩,立身揚名於當世者,鮮不學問而成之矣。」 《九峯集》 【演蓮法師譯文】 大覺懷璉和尚說: 就不能明白為人處世的種種道理。 良因贊曰:
《禪林寶訓》 2014.5.11 良因法師 隨筆 圓通謂大覺曰: 「古聖治心於未萌,防情於未亂。蓋豫則無患。 所以重門擊柝,以待暴客,而取諸豫也。 事豫為之則易,卒為之固難。 古之賢哲,有終身之憂,而無一朝之患者,誠在於斯。」 《九峯集》 【演蓮法師譯文】 圓通居訥禪師對大覺懷璉禪師說:
《禪林寶訓》 2014.5.10 良因法師 隨筆 圓通訥曰: 「昔百丈大智禪師建叢林,立規矩,欲救像季不正之弊, 曾不知像季學者,盜規矩,以破百丈之叢林。 上古之世,雖巢居穴處,人人自律, 大智之後,雖高堂廣廈,人人自廢。 故曰:安危德也,興亡數也。 苟德可將,何必叢林;苟數可憑,曷用規矩。」 《野
《禪林寶訓》 2014.5.9 良因法師 隨筆 圓通訥和尚曰: 「躄者命在杖,失杖則顛。 渡者命在舟,失舟則溺。 凡林下人,自無所守,挾外勢以為重者, 一旦失其所挾,皆不能免顛溺之患。」 《廬山野錄》 【演蓮法師譯文】 圓通居訥和尚說: 「跛腳的人,他的行動全靠枴杖支撐著,一旦失去枴杖的支撐就會摔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