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林寶訓》卷一 026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2014.6.20 良因法師 隨筆

遠公謂演首座曰:
「心為一身之主,萬行之本。
心不妙悟,妄情自生。
妄情既生,見理不明;見理不明,是非謬亂。
所以治心須求妙悟,悟則神和氣靜,容敬色莊,妄想情慮皆融為真心矣。
以此治心,心自靈妙,然後導物指迷,孰不從化?」
《浮山實錄》

【演蓮法師譯文】
法遠禪師荊州五祖山・法演首座說:
「心為一身的主宰,也是修行一切善法的根本。
但如果心不能達到清淨妙悟,妄情就會產生。
妄情一生,就會遮蔽心性,對於事理便不能明察。事理不明,對於是非善惡的認識就會產生謬誤錯亂。
所以學人修治自心,務要達到徹悟的境界。一旦悟明心性,可以使人頓覺精神飽滿,心平氣靜,容貌恭敬,色相莊嚴。到此時,所有妄想情慮皆被真心所消融了。
能如此治心,心自然靈明神妙。然後以此靈妙的真心去化導群生,指引迷蒙,誰不相從其教化呢?」
良因贊曰:
如《楞嚴經》所說:
「因緣和合虛妄有生,因緣別離虛妄名滅,
殊不能知生滅去來,本如來藏常住妙明,不動周圓妙真如性,
性真常中,求於去來、迷悟、死生,了無所得」
多多誦唸此句,心不隨境轉,而能轉境,那就是妙悟安心了。
倘或不能,若常憶念:「生命,是無常的!」
縱非妙悟,也是安心之良藥也!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75會員
641內容數
內含照因老和尚略傳及甘露法語上、下兩冊 由四眾弟子們編輯整理,緬懷老人家往日行儀,俾令見聞者普潤法雨。祈願老和尚早日倒駕慈航,廣度群品。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鋼骨佛心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如何安住身心 《八大人覺經》 隨筆 良因法師 2020年宣講於淨律寺女眾學苑 <經文>第三覺知:心無厭足,惟得多求,增長罪惡;菩薩不爾,常念知足,安貧守道,惟慧是業。 這是「知足守道覺」。 心不知足的人,不但不能獲得內心的安樂,而且自然而然就會拼命追求,結果往往就是增長了種種罪惡。
良因法師隨緣法談 《華嚴經普賢行願品》: 「菩薩若能隨順眾生,則為隨順供養諸佛;若於眾生尊重承事,則為尊重承事如來;若令眾生生歡喜者,則令一切如來歡喜」。
禪林寶訓 2014.6.19 良因法師 隨筆 遠公謂道吾真曰: 「學未至於道,衒耀見聞,馳騁機解,以口舌辯利相勝者, 猶如廁屋塗污丹雘,秖增其臭耳。」 《西湖記聞》 【演蓮法師譯文】 法遠禪師對潭州道吾山・可真禪師說: 猶如在廁所的牆壁上塗了許多彩色,外面雖是好看,其實裡面臭不可聞。」 良因贊曰:
《禪林寶訓》 2014.6.23 良因法師 隨筆 演祖曰: 衲子守心城,奉戒律,日夜思之,朝夕行之。 行無越思,思無越行。 有其始而成其終,猶耕者之有畔,其過鮮矣。 【演蓮法師譯文】 法演禪師說: 做到行解相應,言行一致,表裡如一。 這樣自始至終保持不變,必有成就。猶如耕田一樣,中邊俱到,就不會有荒
《禪林寶訓》 2014.6.15 良因法師 隨筆 遠公曰: 「住持居上,當謙恭以接下,執事在下,要盡情以奉上。 上下既和,則住持之道通矣。 居上者驕倨自尊,在下者怠慢自疎,上下之情不通,則住持之道塞矣。 古德住持,閒暇無事,與學者從容議論,靡所不至。 由是一言半句,載於傳記,逮今稱之。 二則預知學者
如何安住身心 《八大人覺經》 隨筆 良因法師 2020年宣講於淨律寺女眾學苑 <經文> 第二覺知: 多欲為苦,生死疲勞,從貪欲起,少欲無為,身心自在。 這是第二個:「常修少欲覺」。 世間人總認為:為了追求名利、財富等等,所付出的辛苦,都是值得的。因為獲得了它們,就能得到快樂、得到安全感。
如何安住身心 《八大人覺經》 隨筆 良因法師 2020年宣講於淨律寺女眾學苑 <經文>第三覺知:心無厭足,惟得多求,增長罪惡;菩薩不爾,常念知足,安貧守道,惟慧是業。 這是「知足守道覺」。 心不知足的人,不但不能獲得內心的安樂,而且自然而然就會拼命追求,結果往往就是增長了種種罪惡。
良因法師隨緣法談 《華嚴經普賢行願品》: 「菩薩若能隨順眾生,則為隨順供養諸佛;若於眾生尊重承事,則為尊重承事如來;若令眾生生歡喜者,則令一切如來歡喜」。
禪林寶訓 2014.6.19 良因法師 隨筆 遠公謂道吾真曰: 「學未至於道,衒耀見聞,馳騁機解,以口舌辯利相勝者, 猶如廁屋塗污丹雘,秖增其臭耳。」 《西湖記聞》 【演蓮法師譯文】 法遠禪師對潭州道吾山・可真禪師說: 猶如在廁所的牆壁上塗了許多彩色,外面雖是好看,其實裡面臭不可聞。」 良因贊曰:
《禪林寶訓》 2014.6.23 良因法師 隨筆 演祖曰: 衲子守心城,奉戒律,日夜思之,朝夕行之。 行無越思,思無越行。 有其始而成其終,猶耕者之有畔,其過鮮矣。 【演蓮法師譯文】 法演禪師說: 做到行解相應,言行一致,表裡如一。 這樣自始至終保持不變,必有成就。猶如耕田一樣,中邊俱到,就不會有荒
《禪林寶訓》 2014.6.15 良因法師 隨筆 遠公曰: 「住持居上,當謙恭以接下,執事在下,要盡情以奉上。 上下既和,則住持之道通矣。 居上者驕倨自尊,在下者怠慢自疎,上下之情不通,則住持之道塞矣。 古德住持,閒暇無事,與學者從容議論,靡所不至。 由是一言半句,載於傳記,逮今稱之。 二則預知學者
如何安住身心 《八大人覺經》 隨筆 良因法師 2020年宣講於淨律寺女眾學苑 <經文> 第二覺知: 多欲為苦,生死疲勞,從貪欲起,少欲無為,身心自在。 這是第二個:「常修少欲覺」。 世間人總認為:為了追求名利、財富等等,所付出的辛苦,都是值得的。因為獲得了它們,就能得到快樂、得到安全感。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是心作佛」,你想佛,就是你這個心在作佛。你這個心本身,「是心」,這個心就「是佛」。所以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從你心的想念裏頭就産生了。我們這起心在念佛,我們念念之間念佛,這就是「是心在作佛」,你在修。你作佛的心就本來是佛嘛,這我們自己就是「妙明真心」,就是「佛心」,就是「法性」。
念佛就是以佛號作為所緣境,修密的話可能以咒語或本尊的形相作為所緣境。所有的禪法都是一樣的,不管內外道、大小顯密,都要有個所緣境。這是第一個善緣心。 第二個「心一境性」。心一境性是說,有了這個善的所緣境之後,你的心要在這個所緣境上專一而且相續地安住,讓心保持在這個境界上。
Thumbnail
願此三十二拜文,久住於世,令有緣眾生,深信受持,正念念佛。 【一心觀禮,佛由心生,心隨佛現,心外無境,全佛是心,境外無心,全他即自,洪名正彰自性,淨土方顯唯心,感應道交,呼應同時,十萬億程,去此不遠,心作心是,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光師傅說心經2 作者 慧光法師/菩薩寺廟 IBS 總住持 2022 維摩舍文教 ❍ ❍ ❍ ❍ ❍❍ ❍ ❍ ❍ ❍❍ ❍ 覺醒是生命的開始 當我們正確地認識自己和環境的時候,自然而然就能消除心中的煩惱。 佛法講到最核心,就是般若。 (般若=智慧) 以情感為基礎建立
Thumbnail
證得清淨的自性,禪宗講「明心見性」。「明心」如何?明心本淨,明白自己心的實相,知道心本來是清淨無染著的。「見性」如何?見性本空,親見自己的自性,知道它與佛性無二,裡面是空性,空性而具證見,雖然是真空但含藏一切妙有。所以,不管修什麼法門,著重在慈善、禪修、苦行、繞塔經行、誦經......著
智諭法師:【法界圓融體,作我一念心】 念佛貴在調心,不在念多,念少,念快,念慢。
Thumbnail
圓覺淨性 現於身心 隨類各應 身心幻垢 對離幻垢 是真菩薩 圓覺淨性:每個人的真心都是清淨無染,具有無量功能 現於身心:真心(如來)創造了我們執著的身,以及執取的森羅萬象 隨類各應:真心隨我們的意識,求仁得仁,求貪得貪,同頻共振 身心幻垢:當我們愛我們的身體,取有對錯好壞好惡的
Thumbnail
瞭解「真心、妄心」的辨別對於學佛者來說至關重要。 離開前塵有分別性的即為真心,離開分別性離開前塵的即為妄心。 金剛經也指出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能見到諸相非相,則能見如來,達到涅槃的境界。
Thumbnail
一切法門。以明心為要。一切行門。以淨心為要。然則明心之要。無如念佛。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如此。念佛非明心之要乎。復次淨心之要。亦無如念佛。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清珠下於濁水。濁水不得不清。佛號投於亂心。亂心不得不佛。如此。念佛非淨心之要乎。
Thumbnail
《大乘起信论》云:“以一切法皆从心起,妄念而生,一切分别即分别自心。心不见心,无相可得。当知世间一切境界,皆依众生无明妄心而得住持。是故一切法,如镜中像,无体可得,唯心虚妄。” 心即是佛,佛即是觉。此一觉性,生佛平等,无有差别。空寂而了无一物,不受一法,无可修证。灵明而具足万德,妙用恒沙,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是心作佛」,你想佛,就是你這個心在作佛。你這個心本身,「是心」,這個心就「是佛」。所以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從你心的想念裏頭就産生了。我們這起心在念佛,我們念念之間念佛,這就是「是心在作佛」,你在修。你作佛的心就本來是佛嘛,這我們自己就是「妙明真心」,就是「佛心」,就是「法性」。
念佛就是以佛號作為所緣境,修密的話可能以咒語或本尊的形相作為所緣境。所有的禪法都是一樣的,不管內外道、大小顯密,都要有個所緣境。這是第一個善緣心。 第二個「心一境性」。心一境性是說,有了這個善的所緣境之後,你的心要在這個所緣境上專一而且相續地安住,讓心保持在這個境界上。
Thumbnail
願此三十二拜文,久住於世,令有緣眾生,深信受持,正念念佛。 【一心觀禮,佛由心生,心隨佛現,心外無境,全佛是心,境外無心,全他即自,洪名正彰自性,淨土方顯唯心,感應道交,呼應同時,十萬億程,去此不遠,心作心是,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光師傅說心經2 作者 慧光法師/菩薩寺廟 IBS 總住持 2022 維摩舍文教 ❍ ❍ ❍ ❍ ❍❍ ❍ ❍ ❍ ❍❍ ❍ 覺醒是生命的開始 當我們正確地認識自己和環境的時候,自然而然就能消除心中的煩惱。 佛法講到最核心,就是般若。 (般若=智慧) 以情感為基礎建立
Thumbnail
證得清淨的自性,禪宗講「明心見性」。「明心」如何?明心本淨,明白自己心的實相,知道心本來是清淨無染著的。「見性」如何?見性本空,親見自己的自性,知道它與佛性無二,裡面是空性,空性而具證見,雖然是真空但含藏一切妙有。所以,不管修什麼法門,著重在慈善、禪修、苦行、繞塔經行、誦經......著
智諭法師:【法界圓融體,作我一念心】 念佛貴在調心,不在念多,念少,念快,念慢。
Thumbnail
圓覺淨性 現於身心 隨類各應 身心幻垢 對離幻垢 是真菩薩 圓覺淨性:每個人的真心都是清淨無染,具有無量功能 現於身心:真心(如來)創造了我們執著的身,以及執取的森羅萬象 隨類各應:真心隨我們的意識,求仁得仁,求貪得貪,同頻共振 身心幻垢:當我們愛我們的身體,取有對錯好壞好惡的
Thumbnail
瞭解「真心、妄心」的辨別對於學佛者來說至關重要。 離開前塵有分別性的即為真心,離開分別性離開前塵的即為妄心。 金剛經也指出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能見到諸相非相,則能見如來,達到涅槃的境界。
Thumbnail
一切法門。以明心為要。一切行門。以淨心為要。然則明心之要。無如念佛。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如此。念佛非明心之要乎。復次淨心之要。亦無如念佛。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清珠下於濁水。濁水不得不清。佛號投於亂心。亂心不得不佛。如此。念佛非淨心之要乎。
Thumbnail
《大乘起信论》云:“以一切法皆从心起,妄念而生,一切分别即分别自心。心不见心,无相可得。当知世间一切境界,皆依众生无明妄心而得住持。是故一切法,如镜中像,无体可得,唯心虚妄。” 心即是佛,佛即是觉。此一觉性,生佛平等,无有差别。空寂而了无一物,不受一法,无可修证。灵明而具足万德,妙用恒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