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安穩自己,從平息安定情緒內亂開始(本篇為給新讀者試讀版)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在我們的生活中有一種人際現象,有某一種人,他總是找你抱怨,說東說西,說他的感受跟想法,並且會充滿了對這個外在世界的評論跟批判,可是當你要對他說關於自己生活的遭遇時,他卻立刻地畫出界線,一副不想聽的樣子,並且不給予回應,彷彿你在說的事情,跟他一點關係都沒有。
你會有莫名其妙的感覺,怎麼他的事情你都有義務要聽,有責任要回應,可是當你要說些自己生活上的遭遇,他卻立刻採取關門的姿態,拒絕聆聽...
這樣的人際現象,其實給了我們一個徵兆,也就是你的這個對象,他把你當作一個陪伴他承擔生活各種遭遇,及各種不舒適情緒的照顧者,而且是一個完美的照顧者。就像是神佛一樣,不會有屬於人性的感受及需求,不會有屬於個人想要抒發的情感,你之所以存在,單單就是為了滿足他、回應他的需求。

空虛的人內在虛弱,一個外在訊息的干擾都足以讓內在當機

那麼這一個對象?他會處於什麼樣的心理狀態呢?
非常大的可能性,他處於一個孩子般的心理狀態,他只想抒發,覺得世界上的別人,都有義務來接受他釋放出來的訊息。然而,其他人不該把自己內在的感受跟需要,具有情緒壓力的成分,來要讓他承擔,那是他承擔不了的。所以,他不想管也不想理會。
別人有需求,需要他的回應或照顧,這對他來說是一種有心理壓力的情況,也會造成他的情緒上的壓迫感。

孩子心理狀態,情緒常會大亂

我們常常看見內在虛弱的人,也就是猶如無助無力小孩的人,他單單hold住自己的內在情緒,就已是相當困難的事。就像孩子一樣,遇到任何突如其來的干擾,都會產生驚嚇、恐懼、不安或焦慮,若再加上一些任務和要求,有些孩子甚至會產生退縮和逃避反應。
若是有這樣心理狀態的成人,遇到更多外界的需求、外界的訊息和指令,就會產生方寸大亂,內在就像是風雨交加的夜晚,看不清方向。所以,內心越亂,就越需要有人指引,越需要有人安撫,也常需要把內在的壓力外拋,才會感到內心的平靜。

然而,問題來了,誰能是他永恆的安撫者、回應者和引導者呢?

不外求的先決條件,你能自處

所以,我們的人生總有一刻,會讓我們明白,我們要能承擔更多及更大的生命責任,需要先從自我安頓的能力開始。也就是,任何處境情境,你要能先自處。
自處的能力,不在於你多有學歷、成就,或是頭銜,你就能學會或擁有的。
而是你內在對於支持自己、回應自己的能力,有多穩定?
當你遇到外界的訊息,你不是一下子就讓訊息打擾進你的心,而是先把這訊息,放在內在心理有段距離外的位置,試著思考及辨識這個訊息是什麼?有什麼影響?與誰有關?以及與自己的關聯是什麼?
當你在思索時,發覺內在已有情緒引發,你要試圖回應自己的情緒。回應自己情緒的作法是:
  1. 辨識及標定自己是什麼情緒(例如是煩躁、憤怒,或是不平)
  2. 覺察情緒是從哪一個環節或冒出想法而產生呢?(例如認為:對方又再針對我了)
  3. 先同理支持自己的情緒(例如:我知道我現在感到很生氣,覺得事情又是針對我的,這讓我感到煩躁或不平,但我可以先深呼吸,了解事情情況後再來說)
  4. 試著了解客觀事實的情況,必須澄清或是核對的部分,要試著為自己去溝通或說明
  5. 澄清或核對及說明過後,再繼續完成調節情緒,及安頓情緒(例如:剛剛真的很不舒服,也覺得很不安,但事情先到這裡了,我可以慢慢的讓心情沈澱下來)
也就是說,要成為一個有能力陪伴及協助自己去面對外在訊息及干擾的人,要有能處理訊息及處理自己情緒的能力。
人的任務是成為一個有能力陪伴及協助自己去面對外在訊息及干擾的人


內亂,是耗竭的來源

如果一個人沒有能力處理外在來的訊息,也沒有能力安撫安頓內在的情緒,那他的內在會像是一個暴風中心,無法風平浪靜。
人內建的內在處理器,就是我們大腦裡的理性和感性,理性負責處理認知訊息,感性負責處理經驗和感受,無論是理性和感性,它們的存在,就是為了讓我們能做出我們和外界互動和相處時,最適切的反應,並且有利於我們內在的安穩。
若是理性和感性,在處理我們生活的大量訊息及經驗時,時常訊息錯亂、沒有辦法維持秩序,同時無法篩選及決策,又難以處理消化內在引發的大量情緒波動,那麼,長期的內耗下,此人的內在處理系統會失功能,無法運作得當,除了會誤解誤判情勢之外,還可能產生錯亂的行為反應。久而久之,內在的能量耗損嚴重,造成了身心個個方面功能的延宕及失常。

情緒安頓,是一個人得力的關鍵

情緒,在我們人生裡的運作很重要。因為有情緒,我們能知道兇險環境的存在;因為有情緒,我們能知道適時保護自己的安全;因為有情緒,我們能知道避開一些有害物體;因為有情緒,我們對日子有期待也有希望...
但是,若情緒,這與生俱來的內建功能,我們不學習加以駕馭及加以管控,就像是一直沒有受到適當教育的孩子,沒有行為的管教,也沒有合情合理的引導,更沒有協助孩子,如何呈現及表達自己,才不致於傷人傷己,那麼,這個孩子的狀態,成長的一路上與這世界互動、與他人相處,都會倍感挫折及艱辛。
情緒,就像是你內在的一個孩子,他有原始的情緒能量,他有創意性,他有各種情緒表達的天賦,但是,重要的是,你是培育它成為生命裡一個重要助力?還是任由它成為你內在的一個情感暴風圈?不只操縱著你生活中的心理狀態,也操縱支配著你與他人的互動模式及關係面貌?
每月訂閱60元/半年優惠350元,閱讀心理健康長文
圖片來源:PEXELS
avatar-img
4.2K會員
211內容數
這塊文字園地中的文章,將是我從心理諮商專業出發,讓已經接觸心理相關的知識,以及在自我探索方面有相當經驗的讀者,能夠獲得更深入探討內在心理的文章,陪伴或協助自己更進一步自學,提升更多思考與情感、理性與感性之間的平衡和自我整合。希望透多定期的文字餵養,我們能以文字養心,把內在養茁壯。</p>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蘇絢慧的療癒沙龍 的其他內容
為什麼華人的關係和家庭總是焦慮、憂慮和憤怒? 亞洲的家庭文化,通常都將家庭人口視為一種「勞力」或「生產力」,而不是獨立的生命。所以在過去的年代,當你一生下來,開始會走會跑,你就開始被使喚,要聽命行事,要跑腿。越是在家庭中地位卑微或是不賦予價值的人(通常是女性),可能很小開始就活在生存焦慮中...
要讓自我的自尊安穩,不任由他人的損害及抨擊,就需要注意是否能護衛自我的情感心理空間。也就是,你有獨立的情緒感受歷程,能允許自己有個體的感受和想法,這些都不需得到他人認同才能存在。 同時,不因情緒界限混淆、鬆散,讓他人的情緒輕易就能侵入到你的內在空間,佔據你的心理、影響你的生理....
人格的轉化,是一個歷程,並且一生中,面對這樣的轉化歷程,可能會2-4回合。當然這2-4回合不是原地踏步,而是螺旋式的往上提升的歷程。 因此,第一回合的完成,會帶來第二回合的更上一層樓的感覺,也就是生命的成長,是無限進行的,上一回合的結束,往往是這一回合的開端。
常有人說,對自己的情緒真的無可奈何,不是只能靠壓抑及隔離的方法逃避,就是,只好任憑情緒呼嘯而來,擾亂自己的身心和日常作息,直到它自行消退。 似乎,情緒是個不速之客,不受人歡迎,卻又不能請它離開。對於情緒究竟為什麼而出現?為何而來?我們總是模糊不明。
為什麼華人的關係和家庭總是焦慮、憂慮和憤怒? 亞洲的家庭文化,通常都將家庭人口視為一種「勞力」或「生產力」,而不是獨立的生命。所以在過去的年代,當你一生下來,開始會走會跑,你就開始被使喚,要聽命行事,要跑腿。越是在家庭中地位卑微或是不賦予價值的人(通常是女性),可能很小開始就活在生存焦慮中...
要讓自我的自尊安穩,不任由他人的損害及抨擊,就需要注意是否能護衛自我的情感心理空間。也就是,你有獨立的情緒感受歷程,能允許自己有個體的感受和想法,這些都不需得到他人認同才能存在。 同時,不因情緒界限混淆、鬆散,讓他人的情緒輕易就能侵入到你的內在空間,佔據你的心理、影響你的生理....
人格的轉化,是一個歷程,並且一生中,面對這樣的轉化歷程,可能會2-4回合。當然這2-4回合不是原地踏步,而是螺旋式的往上提升的歷程。 因此,第一回合的完成,會帶來第二回合的更上一層樓的感覺,也就是生命的成長,是無限進行的,上一回合的結束,往往是這一回合的開端。
常有人說,對自己的情緒真的無可奈何,不是只能靠壓抑及隔離的方法逃避,就是,只好任憑情緒呼嘯而來,擾亂自己的身心和日常作息,直到它自行消退。 似乎,情緒是個不速之客,不受人歡迎,卻又不能請它離開。對於情緒究竟為什麼而出現?為何而來?我們總是模糊不明。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心理學有一個詞叫「rumination」(縈思),在這裡指人類像反芻食物一樣,不斷地在腦中重播負面事件,沉溺於負面情緒之中。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縈思的傾向,尤其是負面事件剛發生的時候。但這樣的人並不一定是心理韌性不夠強。我認為的其中一個可能是,我們只是太過認真看待世界,輕易就將自己毫無保留交付出去。
Thumbnail
“世上所有是非對錯、煩惱都是自己創造的,人幾乎能渡己…往往無法渡人” 改變一個人,這是癡心妄想!其實對方比較需要的是「聆聽」 —來自宇牛發佈於進擊的宇牛你會安慰人嗎? 會寫這篇‘’緣‘’自內心真心有感,也覺得這個~你會安慰人。亦也是我們人生中會碰到的一件事。 我除了擁抱,我最常說的話就是“
Thumbnail
生氣時,內心的需求未被滿足,使我們將責任和期望轉嫁給他人。然而,責怪他人的方式只是掩蓋了我們對自己無能感和匱乏感的逃避。真正的解決之道在於正視自己的情感需求,學會自我照顧和自我負責。通過這樣的自我探索與成長,我們不僅能減少憤怒,還能建立更健康的人際關係,並找到真正的自我價值。
Thumbnail
情感上的疏離並不總是壞事。當您需要保持界限、避免他人不必要的能量超載,甚至在危機情況下幫助他人時,它會派上用場。但是,當情感疏離成為一種自動的內在防禦機制時,它就會變成它的不健康孿生兄弟(情感麻木)。 “感受到強烈的情緒有什麼好處?” 你可能會問。答案是...如果沒有感受我們的情緒,
盡可能別替別人「如何看待和處理他們自身的情緒」負責,因為這極易變為妄圖控制對方的反應而不自知。但盡量為「自己的直接言行成為別人情緒的表面成因」多走一步,原因在於情緒的出現本身在當下是極難控制的,在短期內也很難事前預防它們出現。當然,要就這樣多走一步可不是甚麼容易的事,所以也無需強制自己這樣做。
Thumbnail
生活裡本就存在著大大小小的煩心事,在人與人的互動間,一不小心可能就觸碰到他人的情緒開關。 我們都不是對方,也無法時刻覺察到對方所處的情緒狀態。當自己知道情緒上來時,適時的告知對方,提出需求,讓彼此暫時離開當下所處的環境。除了能避免因為情緒當下說出傷害彼此的話,也能避免自己做出錯誤的決定。 當你清
Thumbnail
透過敘事治療的增能對話方式,本文分享了一位高功能助人者如何走出痛苦,並呼籲人們在面對他人的困難時,重視聆聽與陪伴的重要性,而不是急著提出解決方案。情緒的真正需要是一份同在與理解。讀者將得到一些實用的敘事治療技巧。 若對敘事有好奇,歡迎寄信或留言互動。
Thumbnail
情緒勒索這個詞,從2017年開始在台灣火紅之後似乎就一直沒有停下過,我第一本說書就是在探討情緒勒索的主題,欸...等等...真的別回去看了...我不是做效果,拜託黑歷史就別回頭了。通常面對情緒勒索,大部分的書籍都是建議撕票或者溝通,但多數環境其實是不允許我們這麼做的,畢竟還是有人情壓力債對吧。
Thumbnail
不論是求助還是幫助別人,最終還是要回歸初心,認清自己的狀態與意圖。 祝福你我,在人生這條路上獨行之餘,有時也能互相幫扶。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心理學有一個詞叫「rumination」(縈思),在這裡指人類像反芻食物一樣,不斷地在腦中重播負面事件,沉溺於負面情緒之中。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縈思的傾向,尤其是負面事件剛發生的時候。但這樣的人並不一定是心理韌性不夠強。我認為的其中一個可能是,我們只是太過認真看待世界,輕易就將自己毫無保留交付出去。
Thumbnail
“世上所有是非對錯、煩惱都是自己創造的,人幾乎能渡己…往往無法渡人” 改變一個人,這是癡心妄想!其實對方比較需要的是「聆聽」 —來自宇牛發佈於進擊的宇牛你會安慰人嗎? 會寫這篇‘’緣‘’自內心真心有感,也覺得這個~你會安慰人。亦也是我們人生中會碰到的一件事。 我除了擁抱,我最常說的話就是“
Thumbnail
生氣時,內心的需求未被滿足,使我們將責任和期望轉嫁給他人。然而,責怪他人的方式只是掩蓋了我們對自己無能感和匱乏感的逃避。真正的解決之道在於正視自己的情感需求,學會自我照顧和自我負責。通過這樣的自我探索與成長,我們不僅能減少憤怒,還能建立更健康的人際關係,並找到真正的自我價值。
Thumbnail
情感上的疏離並不總是壞事。當您需要保持界限、避免他人不必要的能量超載,甚至在危機情況下幫助他人時,它會派上用場。但是,當情感疏離成為一種自動的內在防禦機制時,它就會變成它的不健康孿生兄弟(情感麻木)。 “感受到強烈的情緒有什麼好處?” 你可能會問。答案是...如果沒有感受我們的情緒,
盡可能別替別人「如何看待和處理他們自身的情緒」負責,因為這極易變為妄圖控制對方的反應而不自知。但盡量為「自己的直接言行成為別人情緒的表面成因」多走一步,原因在於情緒的出現本身在當下是極難控制的,在短期內也很難事前預防它們出現。當然,要就這樣多走一步可不是甚麼容易的事,所以也無需強制自己這樣做。
Thumbnail
生活裡本就存在著大大小小的煩心事,在人與人的互動間,一不小心可能就觸碰到他人的情緒開關。 我們都不是對方,也無法時刻覺察到對方所處的情緒狀態。當自己知道情緒上來時,適時的告知對方,提出需求,讓彼此暫時離開當下所處的環境。除了能避免因為情緒當下說出傷害彼此的話,也能避免自己做出錯誤的決定。 當你清
Thumbnail
透過敘事治療的增能對話方式,本文分享了一位高功能助人者如何走出痛苦,並呼籲人們在面對他人的困難時,重視聆聽與陪伴的重要性,而不是急著提出解決方案。情緒的真正需要是一份同在與理解。讀者將得到一些實用的敘事治療技巧。 若對敘事有好奇,歡迎寄信或留言互動。
Thumbnail
情緒勒索這個詞,從2017年開始在台灣火紅之後似乎就一直沒有停下過,我第一本說書就是在探討情緒勒索的主題,欸...等等...真的別回去看了...我不是做效果,拜託黑歷史就別回頭了。通常面對情緒勒索,大部分的書籍都是建議撕票或者溝通,但多數環境其實是不允許我們這麼做的,畢竟還是有人情壓力債對吧。
Thumbnail
不論是求助還是幫助別人,最終還是要回歸初心,認清自己的狀態與意圖。 祝福你我,在人生這條路上獨行之餘,有時也能互相幫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