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嚴選
【有個故事】媽,你是為我好還是在詛咒我?

2022/05/17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有個故事】
在一個普通的日子裡,讀國中的男孩跟同學連線打遊戲,媽媽如往常碎念著一樣的台詞:「你整天只會打電動不讀書,考那麼差,以後沒有用啦!你會餓死!」兒子眉頭皺了起來,手還是保持著同樣的姿勢,沒有停下。
「那個兒子就是我。」現在20多歲的他雙手一攤,露出無奈地笑。
「你是怎麼想的呢?」我問。
「我覺得幹嘛詛咒我?現在想想,我知道她是為我好,擔心我以後沒有生存能力。但事實上,我只感受到她在唱衰我。」

【閒人觀察】
聽到這類對話,我會暗自可惜並簡述為:
父母擔憂孩子,卻用「讓人感受不到關懷」的方式表達出來。
父母擔心孩子能否在社會上生存、是否擁有穩定又美好的將來,這些都是人之常情,是來自於父母對孩子的關愛與期望。然而對孩子而言,往往是:
  • 為什麼不能打電動?
  • 為什麼我要讀書?
  • 為什麼做我喜歡的事要被罵?
  • 每次都說為我好,卻不曾感受到你支持我
  • 你每次說「你以後就知道了」,像在威脅我
父母說的沒錯、孩子的感受也沒錯,那麼,還可以怎麼思考這個常見的溝通不良?以下是我的觀察與理解,期望提供一點靈感。以下分為三個部分:
  1. 為什麼父母要這樣說話?
  2. 孩子可以怎麼看待這些?
  3. 父母如何讓溝通更有效?
媽媽對他說:「你整天只會打電動不讀書,考那麼差,以後沒有用啦!你會餓死!」

1、為什麼父母要這樣說話?

  • 不知道如何面對
只要是人都會有情緒,表達的方式也都因人而異。有些人只是習慣這樣說話,連自己都沒有意識到。
  • 沒有其他的範本
有些人從小就是這麼被教育的,長大後如果沒有其他溝通的範本,也只能沿用這種溝通方式。
  • 正在學習的途中
當父母的技能不是天生的,需要時間的積累與經驗,才能將更好的行為模式融入新的身份與生活。

2、孩子可以怎麼看待這些?

  • 父母也是人,也有擔心害怕
人在擔心、恐懼、焦慮時,總是特別容易失控、言不擇詞。那麼父母說出這些不中聽的話,是不是也在擔心什麼、害怕什麼呢?
他們擔心你的成績不好,長大以後只能選擇辛苦的工作。他們愛你、心疼你,所以想要你輕鬆自在地活出你的人生。而他們所知道的、接收到的最佳途徑,往往就是好好讀書。也就是說,他們認為好好讀書是為了確保你「正在前往輕鬆自在的人生」、「擁有美好的未來」。
  • 試著傾訴自己的想法
我相信你已經試著用自己的方法溝通過了,但每次都被父母壓制,久了就懶說。這不是你的問題,而是他們也還在找方法了解你。他們不知道如何在錯愕的時刻面對你,就如同你不知道該如何面對他們生氣一樣。
這時候可以提醒他們:我知道你擔心我的課業成績,但我也需要你換一個溝通方式,讓我們都感受到善意、讓我能感受到你在關心我(說不出來可以傳訊息或寫紙條)
  • 看見父母提供的資源
他們願意負責你的三餐、提供你遮風避雨的地方,他們選擇給予的一切,只因為你是他們的孩子,他們願意無條件滿足你的生存需求。
這些都不是理所當然的,唯一的事實是:他們覺得你是他們的寶貝孩子,所以已經盡力給你他們所能給予的,包含表現愛的方式。即便你感受不到、看不懂(笑)。
  • 不支持我是因為擔憂
父母願意無條件提供我生存需求,也會無條件接受我的興趣。如果不接受,就代表他們只是有所顧慮與擔憂。如果可以,請與父母在各自身心舒適的時候,正式地討論、說明自己的想法(或用寫的)。
媽,你是為我好還是在詛咒我?

3、父母如何讓溝通更有效?

  • 停止預設立場
例:覺得孩子懶惰、沈迷遊戲、不聽話、不受控或想反抗。當你不帶批評地看待眼前的孩子,就準備好迎接新的親子關係了!
  • 帶著好奇的心
例:怎麼發現這款遊戲的?畫面漂亮嗎?我能看看嗎?你們在流行的這款遊戲看起來很新,會很難上手嗎?就算不懂手遊,還是可以帶著好奇的心。
  • 要帶著同理心
如果真的對孩子的興趣沒有共鳴,至少做到對孩子的同理心。尊重面對一件有趣的事,任誰都會想把注意力放在那上面,無法自拔。(追劇追到無法自拔的大人也需要被同理啊~)
  • 融入並表達想法
例:這是你選的角色嗎?很好看耶,衣服是你喜歡的配色嗎?融入孩子的視角後,找出自己能夠認同的地方與話題(衣服、顏色)。真的沒有能講的,請先不要放棄,此時盡可能找出你現有的素材(例如叫得出名字的同學):小明也在玩嗎?阿福的角色長什麼樣子?
  • 表達自己的共鳴
例:大家都在玩,感覺真好!在家也能跟大家一起互動,我終於知道你為什麼這麼喜歡打遊戲了,真的很有趣。除了打遊戲之外,你還有什麼興趣嗎?我覺得你做的事好像都很好玩。
說出自己的理解與共鳴,建立平和的親子關係,讓他知道你不是每時每刻都想禁止他做這個、做那個,而是你也想支持(至少是同理)他的興趣。
  • 真誠地說出擔憂
例:但我有一個小小的煩惱,不知道你想不想聽?
在一個彼此都足夠冷靜的時刻,和緩地開啟話題。可以接續在理解與同理後面。記得,關鍵是保持你的同理心與真誠的態度,並且擬定好你想要改善的地方。
例如:孩子,知道你為什麼喜歡打遊戲(或其他興趣)後,我想支持你的興趣。老實說,以前我擔心你功課跟不上,所以時常為了這件事對你發脾氣,但這不是我的真心。其實我很害怕,我怕你功課不好以後生活會很辛苦。但現在開始我也想要尊重、支持你的興趣。我目前想到一個方法,夠讓你安心的保持興趣,我也不會一直擔心你功課跟不上而碎碎念。你能夠陪我一起試試看嗎?
例:「每天撥一個小時複習功課,其他都是你的自由時間。」、「放學後我答應你打2個小時的手遊,我不打擾你。其他時間請完成功課與複習。」
⚠️這是溝通與討論,如果孩子不答應也不需要有情緒,準備好下次溝通的籌碼,你會成功的!

總結

以上是大方向的粗糙列舉,對於細節還是有許多可以延伸討論的空間。但對於「父母擔憂孩子,卻用讓人感受不到關懷的方式表達出來。」我心有戚戚焉,每次聽到總是暗自可惜:「你明明是出於關心,但聽起來就像是在詛咒、唱衰你的孩子呀!」
期望文中的小靈感能夠緩解類似的狀況,讓愛真正地被表達出來,不再只是一些聽起來難聽又責備的言語。祝福您!

捕捉人間的片段故事。
👉🏻感謝您閱讀閒人的聽故事心得
👉🏻如果能為您提供一點靈感並按下愛心❤️
將會是我持續分享的燃料
🚀
6.7K會員
207內容數
沙龍由強留一些小事的閒人經營。不想改變他人價值觀,只期望在生活淤塞不前時提供一點靈感。認為事情是中性的,若能鬆動僵固信念,就能更輕鬆面對關係、自在的活著。☞ 常見主題:陪伴憂鬱伴侶 |自我覺察 |鬆動信念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