咕咕燦從新生兒時期,感覺就和繪比有很大的不同。
在月子中心時,比比就時常皺眉,我常暗自幫她配音「這對父母果然是新手啊」「什麼呀我是要喝奶,不是尿布」、「不要再拍照了快拍嗝」,諸如此類。
燦人很好,哭聲溫柔,多半不急不徐;若是有嬰兒語大概是:「我餓了我需要你」、「媽媽抱,我要立起來,對,這樣很好。」、「睡不著嗚嗚嗚,請幫我」,明確而有耐心。
咕咕在疫情中孕育誕生。對於孩子自幼難以自由在大地奔跑探索,不是得在推車上蓋層雨罩就是出門要戴口罩,我心有惋惜,但也感恩現狀。兩年,疫情雖未散去,但疫苗開始施打、藥物也陸續研發,希望是往穩定控制的方向前進。
而也在這段時間,我家小咕燦從新生兒到會跑會唱愛說話,愈發調皮可愛。最近來到初步人格確立的階段,喜歡持相反立場、情緒反彈也變得強烈、哭泣大叫比以往頻繁。
回想比比小時候這個階段,我不是自我懷疑「是不是脾氣很差、沒什麼耐心」,就是挫敗「天啊我不會教小孩我不知道怎麼辦」、或是愧疚「我剛剛是不是太兇了,她只是個小寶寶啊。」;在負面感受之後,又積極正面「我可以的,來吧,靠智慧來破關!」,週而復始好長一段時間。
不知道是不是功力加深了,咕咕的兩歲開端,我目前常能平靜以對。
今天午餐時,咕只吃兩口就下桌了。感覺孩子在放空,應該是想睡覺了。
「你不吃了嗎?」面對只吃兩口,且體重過輕、身高未到平均值(生長曲線15%)的小咕,我有時會餵幾口,或是端出水果「要先吃飯再吃水果」,希望能多少誘使進食一些。這些不正直的手段,或是過度關注,明知長期看來不好,但我還是忍不住。
「不吃了。」
「好,不吃就去洗手吧,手油油的。」我今天心比較寬,早餐吃得不錯,以日總量來看,午餐就這樣吧。
小咕故意開始摸桌子、摸椅子,甚至要摸沙發。我在他摸沙發之前跑過去,搶先一把抱起,「不自己去洗手,就是媽咪抱去洗。」
幫小咕搓泡泡,小咕開始掙扎,
「我要自己去洗手!」
「來不及了,你可以下次吃完自己去洗手,現在是媽媽幫忙。」
「要自己洗要自己洗要自己洗」小咕崩潰。
「媽媽覺得你應該是累了,我帶你去睡覺。」我抱著小咕擦乾手,進房間。
「不要睡覺、我不要睡覺。」
我把小咕放上床,小咕翻身便逃出房間。
「我不要睡覺,我要...吃...飯.我要吃...飯我要...吃飯」小咕邊哭邊大叫。
「好呀,你可以吃飯,在桌上自己吃。」我跟出房間。
小咕依然一邊大哭一邊喊著我要吃飯,嘴裡塞了一片西洋梨,隨著大哭,鼻涕眼淚在臉上糊成一團,口中含著水果聲音也糊成一團。
「要抱抱嗎?」我張開手,累淚人小咕跑過來抱住我
「嗚嗚,媽咪抱,我要睡覺~」聲音含糊,我倒是聽得很清楚。
走吧,我牽著孩子進房,送上床,穿好防踢被,請他把西洋梨吐出來。然後小咕說:「我要睡覺了,媽咪出去,我愛你I love you。」
關上門,房內安靜,沒多久小咕就睡著了。
餐桌旁還有一滴小咕的眼淚,幾分鐘前的情緒炫風消失無蹤。
--
除了一度擔心變成沙發變得油膩而感覺不悅,這整趟小人兒的鬧騰之旅我心情平和,幾度讚賞:這孩子真的人很好,就算再想哭也把話說得清楚。
「我不要洗手」、「我要自己洗」、「我要吃飯」、「我要睡覺」,畢竟心裡感覺的、頭腦思考的、身體需要的不一定一致,孩子說出口的話有時真需要照顧者幫忙判斷何者可能是解答。就算只差十秒,但前一個現在就是與此時不同,我也能理解為什麼有時「一下要,一下不要」。
--
「媽媽,可不可以陪我一起玩?」
「好,我先陪姊姊練琴,等一下陪你。」
身為家中第二個孩子,咕可以得到的媽媽時間真的比姊姊同齡時少。希望至少,我能盡量做到讓咕擁有的媽媽時間:一起玩時能得樂趣與大笑,想專注時能得寧靜與觀察,身心靈不協調時能得耐心與溫柔。
慢慢打磨,讓我育兒的心地,光潤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