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位朋友的爸媽離婚多年,仍住在一起,媽媽多年來還是悉心照顧著腿腳不便的爸爸,不離不棄。甚至只要聽到先生在家摔跤,也會連忙從公司請假趕回家。這麼奉獻,卻仍是離異關係。
但恰恰是離婚後仍不離不棄,照見了愛的本來面目。或許本來不需要特別「離婚」,但反而因「離了婚」才讓光線,照進了某一方內心深處的陰暗-「恐懼」。
【契約能保障愛嗎?】
原本,婚姻是一紙保障的契約,家事法定義了夫婦有同居、相互扶養的義務;久之,傷殘、年老、色衰...,因「恐懼」帶來內心的不安,產生了這樣的話語:
「你對我好,一定是圖我什麼!」(積極侵略)
「我早點怎樣,這些都是你的!」(消極無奈)
「我才不要(對你好),免得以後是幫別人養老婆/老公。」(積極逃避)
「我現在對你好一點,以後我老了沒辦法,再換你對我好!」(等價兌換)
同樣的語境模式,不只在夫婦中,還在情侶、父母對子女,等「施與受」的關係互動中。以愛出發的施與受,本是健康、心甘情願、歡喜交換的,一但沾染「恐懼」,就會在內心衍生想要多一點掌握、可控的鎖鏈:勒索的鏈條:言語勒索、情感勒索... 其實都是源於內心深處的陰暗-「恐懼」,害怕失去、害怕孤單、害怕被拋棄...。
【破執】
恐懼 > 推開/抗拒 > 保護自己
夾帶恐懼的意圖,會在行為上藉著推開、抗拒、甚至言語或行為傷害對方,來達到保護自己、獲得安全感的目的。
每個人內在的恐懼,只有自己才能消除,可以通過觀察自己表達的語意,察覺到自己內心深處夾帶著什麼情緒。而對待他人的恐懼,可以多些共情,給予空間讓其消化、調適,走出陰暗。觀察他人的經歷,往往能鏡照出我們自身的盲區,看看別人、想想自己(換位思考)。
【付出的純粹性】
施與受的付出,原本是美好純粹的。沒有索取、沒有對價、沒有比較。因為「付出」本質上,並不是為了他人,而是為了想要 成就/成為,更好/最好 的自己。所以當我抱持著「與他人無關」的付出信念,反而更能收穫真實的關係。
現在我進階了,有了健康邊界、健康拒絕的能力,還有身邊人全然的愛。我開始學著從「過度保護自己(付出與精力)」中,慢慢走出來,主動承擔更多責任,用文字將一些認知清晰寫出來當指引;也學習修復身邊至親好友的恐懼代碼,在工作之餘,將時間投放在可能 可以為世界帶來一點點價值的事,即使非常耗時、眼下又不會有收益。但最終我還是受益者。
因為站在經濟學原理,當我們無需去過度保護自己,就能獲得尊重、安全與自由時;無需額外耗費時間去證明自己、定義自己,宣稱自己的產權、保護所有權時,那麼所有的輸出,就將導向前進,啟動鼓勵創造的生能量。
___
我是小六,我的高敏感天賦,讓我能聽見話語背後的語意、語境,直達對方內心深處,可能連自己都未探訪過的意圖;夾帶著時而乾淨、時而黏稠的能量。
我曾經對這份「通靈般」的高能感知視為「干擾」或「髒東西」,但現在我知道那其實是一面鏡子,能照見我與他人內心想隱藏的陰暗,引導走出陰暗的正確的方式是:引入光 照亮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