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身體不健康,世界的美好跟我們有什麼關係?
如果內在不美麗,擁有世間的成就和金錢又有什麼價值?
如果照顧不開心,就要想辦法先顧好自己的身心。
在他說「不」的同時,可能還伴隨著一句「我不要」或「不要管我」。這些簡短字句有時會讓過去的陰影重新浮上檯面,那些曾令你感到挫折、灰心喪志、被否定、被批評或被拒絕的往事。
在這股壓力背後,往往會有一連串的自我批評和憂慮,一次又一次地消耗著你:「如果我離開,拋棄了他,我就會感到愧疚」、「如果留下來,我就會落入他的圈套,讓自己受到傷害」、「如果不採取行動,他有可能發生嚴重事故,我會無法原諒自己」、「我沒有辦法勝任」、「為什麼別人做得到,我卻不行」、「我覺得自己沒有盡心盡力」、「有時我真希望一切都能結束」… …自毁想法讓你失去控制,消耗你設法保有的剩餘精力。
情緒本身沒有好壞之分,我甚至會說每一種情緒都有幫助,因為他們能讓我們明白自己究竟發生了什麼事。
情緒或感受可以由某個情境引發,他們發生在你,而不是別人身上。即使面對同樣的情況,每個人的反應也不盡相同。因此,自身的情緒主要反映你內心世界的變化。他們會告訴你,這種情況是否滿足了你的需求。如果發生的事情令你滿意,你就會感到快樂、平靜或幸福。
你可以在能力範圍內陪伴親人、保持聯繫,不多不少、無須苛求。當一切似乎失控的時候,退一步、慢一步,允許自己靜下心來休息,傾聽正在發生的一切。唯有如此,你才能重拾自己的待辦事項,並且想辦法盡可能化整為零,也就是一次只做一件事,做一件可以辦到的事。每跨出一小步都要記得肯定自己,因為你正在前進。例如,你可以嘉許自己看的書或把一點時間保留給自己,以此作為起點。
要離開被照顧者,或陪著他,都是種選擇,也都被允許。
有些成年父母終身照顧成年兒女的一切,其實沒有一個人該背負著任何一個人的生命而活著。
要是有時候被照顧者不再需要背著,就放下吧!就算繼續要站在他的左右,可以時而陪著他,時而給自己自由,也給對方自由。
「期待離世的那一天,就是功德圓滿了。」,「希望不用管這管那,只要管好自己。」覺得擔子很重時,翻翻《#沒關係你可以哭出來》這樣的書,可以讓人輕鬆。
尤其將對方情緒當成自己責任,陪伴者容易是下一個憂鬱患者。就像對於憂鬱症親屬而言,陪伴的長時間、高壓力、無盡頭是三個最大地雷。他的生命不是別人的責任,必須要穩住自己才能溫暖對方,當不知道要做什麼,或不做什麼,存在就是最好的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