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言別錄》057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2013/8/2 良因法師 格言法談

「足恭偽態,禮之賊也。苛察歧疑,智之賊也。」

良因曰:
《禮記》說:「禮也者,理也。」
這「理」,就是我們的天真本性。
如果弘揚禮教,只注重表相,而失去了核心─真誠的心,
則反會誤導大眾,使人心更虛偽浮華,而是敗壞禮教了。
虛妄分別不是真智慧,只是與煩惱相應,應當了知!
禮柔、智明以為君子矣!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75會員
641內容數
內含照因老和尚略傳及甘露法語上、下兩冊 由四眾弟子們編輯整理,緬懷老人家往日行儀,俾令見聞者普潤法雨。祈願老和尚早日倒駕慈航,廣度群品。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鋼骨佛心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2013/7/29 良因法師 格言法談 「識不足則多慮,威不足則多怒,信不足則多言。」 良因曰: 知識不夠,自惶惑不安而多慮。 只有充實學問,或請教多聞之士,以免多慮不安。 道德不足,必因他人不服而多怒。 只有反求諸己,或親近有德之人,以免多怒招怨。 他人不信,多言何益,但善護口業吧!
2013/7/28 良因法師格言法談 「精細者,無苛察之心。光明者,無淺露之病。」 良因曰: 精細卻對人苛刻,不是精細之過; 光明而浮躁淺露,亦非光明之失, 皆由心攀緣躁動所致。 子夏說: 「君子有三變:望之儼然,即之也溫,聽其言也厲。」 此即最好的註解。
2013/7/27 良因法師格言法談 胡文定公云: 「人家最不要事事足意,常有事不足處方好。 才事事足意,便有不好事出來,歷試歷驗。」 邵康節詩云: 「好花看到半開時。」最為親切有味。 良因曰: 知道禍福相倚,所以面對苦難,能如小草般堅韌; 遇到順境,亦如群星般深邃。
2013/7/21 良因法師格言法談 「事不可做盡,言不可道盡。」 良因曰: 明朝有一「仁義巷」的公案,本是兩家為地相爭,後因郭閣老的名句: 「千里捎書為一牆,讓他幾尺又何妨? 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 因此郭家相讓。 隔壁的王家也因此慚愧相讓,而成了中間空出的仁義巷。
2013/7/20 良因法師格言法談 「怒宜實力消融,過要細心檢點。」 良因曰: 面對自己的瞋心,非靠強壓,而必須以止、觀的力量化解。 若是用止,則迅速轉念;或默念佛號;或深呼吸,藉氣調心。 若用觀破,則作因緣、慈悲、空觀等對治。 不論甚麼方法,在於平常的練習, 以及綿密觀照,自我審查的能力。
2013/7/19 良因法師格言法談 「事事難上難,舉足常虞失墜。 件件想一想,渾身都是過差。」 良因曰: 一件事情的成就,必須假借眾緣和合。 所以只有常保戰戰兢兢,臨淵履薄之心,才有成功的希望。 也因心常戒慎,自然觀察到的,往往是內在的缺失。 經常修正自我,帶來的不是束縛,
2013/7/29 良因法師 格言法談 「識不足則多慮,威不足則多怒,信不足則多言。」 良因曰: 知識不夠,自惶惑不安而多慮。 只有充實學問,或請教多聞之士,以免多慮不安。 道德不足,必因他人不服而多怒。 只有反求諸己,或親近有德之人,以免多怒招怨。 他人不信,多言何益,但善護口業吧!
2013/7/28 良因法師格言法談 「精細者,無苛察之心。光明者,無淺露之病。」 良因曰: 精細卻對人苛刻,不是精細之過; 光明而浮躁淺露,亦非光明之失, 皆由心攀緣躁動所致。 子夏說: 「君子有三變:望之儼然,即之也溫,聽其言也厲。」 此即最好的註解。
2013/7/27 良因法師格言法談 胡文定公云: 「人家最不要事事足意,常有事不足處方好。 才事事足意,便有不好事出來,歷試歷驗。」 邵康節詩云: 「好花看到半開時。」最為親切有味。 良因曰: 知道禍福相倚,所以面對苦難,能如小草般堅韌; 遇到順境,亦如群星般深邃。
2013/7/21 良因法師格言法談 「事不可做盡,言不可道盡。」 良因曰: 明朝有一「仁義巷」的公案,本是兩家為地相爭,後因郭閣老的名句: 「千里捎書為一牆,讓他幾尺又何妨? 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 因此郭家相讓。 隔壁的王家也因此慚愧相讓,而成了中間空出的仁義巷。
2013/7/20 良因法師格言法談 「怒宜實力消融,過要細心檢點。」 良因曰: 面對自己的瞋心,非靠強壓,而必須以止、觀的力量化解。 若是用止,則迅速轉念;或默念佛號;或深呼吸,藉氣調心。 若用觀破,則作因緣、慈悲、空觀等對治。 不論甚麼方法,在於平常的練習, 以及綿密觀照,自我審查的能力。
2013/7/19 良因法師格言法談 「事事難上難,舉足常虞失墜。 件件想一想,渾身都是過差。」 良因曰: 一件事情的成就,必須假借眾緣和合。 所以只有常保戰戰兢兢,臨淵履薄之心,才有成功的希望。 也因心常戒慎,自然觀察到的,往往是內在的缺失。 經常修正自我,帶來的不是束縛,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原文: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這一段很多解釋,大道廢,假仁義就出來了,假智慧就有了,六親不認,孝順有了,國家社會亂,忠孝仁愛出來了。   先說說什麼是大道?這裡所講的大道應該是公共道德。當社會缺乏公共道德,所有的仁義都是假仁義。打著仁義
Thumbnail
有很趣的兩段話:「正人用邪法,邪法即是正;邪人用正法,正法亦成邪」仔細推敲,個中道理還真是不一樣,也許我們無法從字面上去推測,但是認真思惟起來,頗有個中含意。佛法的用意是什麼?學佛就是要將佛法用在生活上,讓自己的生活變得更好,不然真的入佛不成反變魔,走入魔道了。當今社會很多人已經漸漸成魔了,雖然
道家老子的觀念,人類因為不知「道」所以講仁義,而仁義不再,所以講禮樂,禮樂也制約不了人心,所以法律就於焉產生! 寄望輿論有用,那是因為有羞恥心,而羞恥心如果存在,就是有道之人,其他根本就不需要了!所以言論根本用處不大,如果沒有選票,從政者會在意民心嗎?惟一可以制衡的,不過是利益而已! 財富、名聲
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雍也第六)。  史,負責文書的史官。引伸為喪失活力,文縐縐的迂腐之輩。彬彬,物相雜之狀。  孔子的意思,質實多於文采,疏于禮樂,就像未進化的野人。而文采多於質實,就像史官一樣循規蹈矩和文縐縐的了。只有質實和
Thumbnail
○印光大師法語 : ---【修禪者】、宗教【修行者】須要改過行善方為真修道者。 人人都需要正義和正直,國家社會要安定更是需要正直。 正直的標準是什麼呢? 是在個人,還是在社會風俗中? 人人都自認為正直之時,其實卻不是;而社會認為不正直之事,其實卻是真正的正直。 古聖先賢為你說明何謂【正直】的標準!!
Thumbnail
子曰:『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裡仁第四)。 如果一個士人有志於仁道,卻以吃得差穿得差為恥,這種人不可與他探討仁道。惡,粗劣。  孔子看不起這種人,不願花時間和這種人交談。認為這種人雖然有士的身份,看上去也有為仁的志向,但卻是不合格的,只是
Thumbnail
『裡仁第四』這一篇主要是孔子關於『仁』的論述。『仁』是儒學中很重要的一個概念,主要由孔子所闡發。在孔子之前,忠孝悌這些價值和相應的禮儀早已存在,但人們為什麼應當忠孝悌呢?並沒有更深層面的解釋;是孔子為忠孝悌等價值提供了一個共同的根本,就是『仁』。孔子認為人的本性是
Thumbnail
林放問禮之本。子曰:『大哉問!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甯戚』(八佾第三)。 林放,字子丘,魯國人。與孔子同時代,以知禮著稱。他問孔子禮的根本是什麼?孔子回答道,『你這個問題意義非常重大!禮,與其奢侈,寧可節儉;就喪禮而言,與其鋪張治辦,寧可真情哀悼。』 易,治理;戚,悲傷。
Thumbnail
往往福德從自己的謊言,從自己的嘴巴耗盡。一直說謊,福德就耗光。蓮花生大士開示:「劣者自食其誓時,滅福損失莊稼也。」下劣的行徑的人,「自食其誓」他的誓言自己吃下去了,食言的意思;「滅福損失莊稼也。」他的收成,也就是他的財產,資財利益這些福報消滅、減損,自己不知道。
Thumbnail
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八佾第三)。  孔子說:『一個人如果沒有仁愛,他會怎麼對待禮呢?一個人如果沒有仁愛,他會怎麼運用樂呢?』言外之意,就是沒有仁愛,就不會守禮,就不會正確選用樂曲。   按孔子對仁的理解,仁是人性中的愛,『樊遲問仁。子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原文: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這一段很多解釋,大道廢,假仁義就出來了,假智慧就有了,六親不認,孝順有了,國家社會亂,忠孝仁愛出來了。   先說說什麼是大道?這裡所講的大道應該是公共道德。當社會缺乏公共道德,所有的仁義都是假仁義。打著仁義
Thumbnail
有很趣的兩段話:「正人用邪法,邪法即是正;邪人用正法,正法亦成邪」仔細推敲,個中道理還真是不一樣,也許我們無法從字面上去推測,但是認真思惟起來,頗有個中含意。佛法的用意是什麼?學佛就是要將佛法用在生活上,讓自己的生活變得更好,不然真的入佛不成反變魔,走入魔道了。當今社會很多人已經漸漸成魔了,雖然
道家老子的觀念,人類因為不知「道」所以講仁義,而仁義不再,所以講禮樂,禮樂也制約不了人心,所以法律就於焉產生! 寄望輿論有用,那是因為有羞恥心,而羞恥心如果存在,就是有道之人,其他根本就不需要了!所以言論根本用處不大,如果沒有選票,從政者會在意民心嗎?惟一可以制衡的,不過是利益而已! 財富、名聲
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雍也第六)。  史,負責文書的史官。引伸為喪失活力,文縐縐的迂腐之輩。彬彬,物相雜之狀。  孔子的意思,質實多於文采,疏于禮樂,就像未進化的野人。而文采多於質實,就像史官一樣循規蹈矩和文縐縐的了。只有質實和
Thumbnail
○印光大師法語 : ---【修禪者】、宗教【修行者】須要改過行善方為真修道者。 人人都需要正義和正直,國家社會要安定更是需要正直。 正直的標準是什麼呢? 是在個人,還是在社會風俗中? 人人都自認為正直之時,其實卻不是;而社會認為不正直之事,其實卻是真正的正直。 古聖先賢為你說明何謂【正直】的標準!!
Thumbnail
子曰:『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裡仁第四)。 如果一個士人有志於仁道,卻以吃得差穿得差為恥,這種人不可與他探討仁道。惡,粗劣。  孔子看不起這種人,不願花時間和這種人交談。認為這種人雖然有士的身份,看上去也有為仁的志向,但卻是不合格的,只是
Thumbnail
『裡仁第四』這一篇主要是孔子關於『仁』的論述。『仁』是儒學中很重要的一個概念,主要由孔子所闡發。在孔子之前,忠孝悌這些價值和相應的禮儀早已存在,但人們為什麼應當忠孝悌呢?並沒有更深層面的解釋;是孔子為忠孝悌等價值提供了一個共同的根本,就是『仁』。孔子認為人的本性是
Thumbnail
林放問禮之本。子曰:『大哉問!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甯戚』(八佾第三)。 林放,字子丘,魯國人。與孔子同時代,以知禮著稱。他問孔子禮的根本是什麼?孔子回答道,『你這個問題意義非常重大!禮,與其奢侈,寧可節儉;就喪禮而言,與其鋪張治辦,寧可真情哀悼。』 易,治理;戚,悲傷。
Thumbnail
往往福德從自己的謊言,從自己的嘴巴耗盡。一直說謊,福德就耗光。蓮花生大士開示:「劣者自食其誓時,滅福損失莊稼也。」下劣的行徑的人,「自食其誓」他的誓言自己吃下去了,食言的意思;「滅福損失莊稼也。」他的收成,也就是他的財產,資財利益這些福報消滅、減損,自己不知道。
Thumbnail
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八佾第三)。  孔子說:『一個人如果沒有仁愛,他會怎麼對待禮呢?一個人如果沒有仁愛,他會怎麼運用樂呢?』言外之意,就是沒有仁愛,就不會守禮,就不會正確選用樂曲。   按孔子對仁的理解,仁是人性中的愛,『樊遲問仁。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