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瓜三記:禁忌、命名與性別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文/圖.林樂昕

我辭去工作,回家學農已兩個寒暑。冬天寒風淒雨陣陣剌骨,夏天酷陽溽暑頭昏腦脹。但看著作物們欣欣向榮的成長,心裡又有種難以言喻的成就感,彷彿是在養育嬰孩般,有種當保母的錯覺。

很難說得上我到底比較喜歡冬天、還是夏天,但是歷經寒暑更迭,我很確定:夏天的蔬菜比冬天難種。說的更精準一些,夏天盛產的瓜果類,需要開花、授粉、著果、孕育成長的過程;當然比冬天只食用葉子部位的高麗菜、大白菜、青江菜……更容易失敗。

我第一年種絲瓜,只結了四五顆;冬瓜則是只長公花沒開母花。第一個夏季過去,全軍覆沒,實在很挫敗。所以除了自己觀察自然、埋頭苦種,更要時時與前輩學習瓜果類的各種知識,才有機會「種瓜得瓜」。

我決定回家務農的這一年,爺爺95歲;因不良於行,他「正式」從自耕農退休。而且因他耳背問題日益惡化無法對話溝通。我幾乎無法從爺爺身上學習農事技術;家裡其他人也沒有務農經驗。是典型的農業斷層世代。

我會去農改場或農會上課。此外,與鄰近中壯輩的農友們聊天鬼混,跟廟口的菜苗小販東拉西扯,是更有趣的學習資源。他們身上往往還有著上一輩傳承下來的老智慧、豆知識,令我大開眼界。



之一 冬瓜的禁忌


我第一次種冬瓜,是跟廟口小販買苗。一手交錢一手交貨後,老闆特別交待:

「你知道種冬瓜的禁忌嗎?」

「啊?禁忌?」

老闆看我一頭霧水,面露得意地傳授我種冬瓜的三個禁忌:1.冬瓜怕寂寞;2.冬瓜不給摸;3.冬瓜不能看。

我想我的頭上一定是掛滿問題,老闆繼續詳細解釋。

● 1. 怕寂寞

冬瓜怕寂寞,所以種的時候,一定要成雙成對成群結黨,千萬不能只種一顆單身的冬瓜。原因其實很簡單,瓜果類只種一顆,恐怕不易相互授粉。所以要多種幾顆,增加授粉成功的機率。

授粉是客觀的表述,沒什麼感情投入。而老人家用「怕寂寞」的擬人化說法,活靈活現的讓人想一次多種幾顆,幫冬瓜送作堆。

除了怕寂寞,苗栗西瓜農洪箱阿姨的妹妹,也曾有類似的說法。她說西瓜「膽小」、「怕鬼」,所以要多一些、種在一起,讓西瓜們擴充隊伍、壯大膽量。道理是一以貫之:增加授粉的機會。

● 2. 不給摸

一般瓜果類剛著果後,老人家總會交待不要摸,怕小果實易發黃爛掉。而冬瓜更是嚴格,全株都不能摸!例如冬瓜藤的方向長偏了,也不能直接用手拉起藤蔓。頂多只能豎枝竹竿,稍微調整引導冬瓜藤的生長方向。

為什麼冬瓜如此矜持地不給碰呢?老闆沒有一個清楚的理由,只知道是老人家傳下來,而且屢試不爽的鐵律。

回家,我自己上網查了資料:由於冬瓜全株莖、葉、果實都有絨毛,據說絨毛可吸收水分與營養,若伸手碰觸破壞細毛,可能影響冬瓜生長。所以澆水、除草都要注意不要摸到冬瓜,以免壞了冬瓜的生長勢。

raw-image

● 3. 不能看

最後一個禁忌是冬瓜種了之後不能看。老闆自己也尷尬的嘿嘿乾笑兩聲。這……應該是太誇張了,冬瓜應該是不能碰而已啦。

也許是老人家怕大家記不牢,不小心誤觸冬瓜,所以特別加掛一個危險標示,警告大家不要對冬瓜輕舉妄動。(如果有讀者了解冬瓜不能看的原因,也請跟我分享,我好想知道啊!)



之二 冬瓜的命名


鑑於第一年種冬瓜的慘敗經驗,今年我不怕受傷的再種一回。幸運的,隨著氣溫轉熱,我的冬瓜也開始開花結果。

一開始發現冬瓜寶寶順利著果,心情真是超級雀躍,畢竟去年只開公花。家人滿心期待能夠收成這些毛絨絨的冬瓜寶寶,分別給他們取名:大寶、二寶、三寶……。我自認十分遵照冬瓜三大禁忌種植守則,但夏日幾陣大雨過後,這些嬌嫩的小冬瓜竟然轉黃軟爛。隨著大寶、二寶、三寶……陸續死亡夭折,我們始對小冬瓜不再抱有期待幻想。

所以後續的小冬瓜不再取一些捧在手掌心上的寶貝名字,改取:罔市、罔腰、天賜、天養……這類不期不待沒有傷害的名字(註:這是台灣早期常見的名字,在重男輕女的偏見或是貧窮人家裡,對孩子沒什麼期待,勉為其難隨便扶養長大的負面命名法)。說也奇怪,隨著我們命名風格的大轉變,罔市竟然真的順利長成一顆20來斤的大冬瓜;另外一顆天養,也正在茁壯中。

命名學,真是一門實用的學問!


raw-image


之三 冬瓜的性別


我的第一位冬瓜罔市身形曼妙修長。農友們看到我的罔市,斬釘截鐵的指著他說:「公的!」,公的?冬瓜有分公母?

是的,原來冬瓜有性別之分;公的修長少籽,母的圓胖多籽。農友們告訴我公的比較好賣,因為少籽且肉多厚實;但也有人認為母冬瓜口感鬆軟,煮湯炒菜比較好吃。如同「青菜蘿蔔各有所好」,冬瓜生男生女也是一樣好囉。

總之,我的第一位冬瓜罔市是公的。

raw-image



心有所愛,不忍作物頹敗


兩年的種植經驗,讓我確認要種就要種自己喜愛吃的作物。有時我問其他農友如何選擇作物項目與品系?即便是高度市場商業化的農友,也十分肯定地告訴我,除了經濟價格的考量,當然要種自己喜歡吃的作物。因為畢竟要用心血澆灌照顧,誰會想養育自己不喜愛的孩子?

說來慚愧的是,我不喜歡吃冬瓜!因為討厭吃薑,清甜的冬瓜常常搭配薑絲煮湯,讓我從小就敬謝不敏。反而是家人嗜愛冬瓜,強烈要求我種植。種著種著,倒也好像跟冬瓜產生一些莫名的情愫。如果大家能提供我「沒有薑絲」的冬瓜料理,我想我有可能會愛上他。▋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新農村反思
31會員
130內容數
以「謀求自然和人為的,即天、地、人的和諧,帶給人類充滿豐富物資、健康、親密感情,以及安定、舒適的社會。」為宗旨的日本「幸福會山岸會」;廢校新生:讓居民笑語重新響起,位在日本偏鄉的「森の巢箱」;還有「以稻貫之」遊佐町豐富且深刻的農食走讀。這些都是現在新農村努力的事,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新農村反思的其他內容
2022/11/21
每年從八月中到十月底,處與寒帶的魁北克盛產蘋果;就像三、四月台灣的草莓園一樣,許多蘋果園都開放給民眾自採。但是這麼多,怎麼選呢?從蒙特婁出發車程不到四十分鐘的歐卡,因為當地修道院的起司有名,一路開車也會經過至少五家的蘋果園。但是,經過認證的,就只有一家:歐卡(Oka)有機蘋果園。
Thumbnail
2022/11/21
每年從八月中到十月底,處與寒帶的魁北克盛產蘋果;就像三、四月台灣的草莓園一樣,許多蘋果園都開放給民眾自採。但是這麼多,怎麼選呢?從蒙特婁出發車程不到四十分鐘的歐卡,因為當地修道院的起司有名,一路開車也會經過至少五家的蘋果園。但是,經過認證的,就只有一家:歐卡(Oka)有機蘋果園。
Thumbnail
2022/11/14
野蓮,做為美濃新的經濟作物是近十年來的事。曾經遍地的菸田與一棟棟菸樓,為美濃帶來獨特的產業與風光。進入21世紀後,在一片又一片休耕的土地上,長出那可做為“綠肥”但又讓外來遊客“驚艷”的波斯菊,以及在“農發條例”通過後,一棟棟種在田中央的別墅。而野蓮,在這時也悄悄的在當地一些人家的餐桌上,冒了出來⋯⋯
Thumbnail
2022/11/14
野蓮,做為美濃新的經濟作物是近十年來的事。曾經遍地的菸田與一棟棟菸樓,為美濃帶來獨特的產業與風光。進入21世紀後,在一片又一片休耕的土地上,長出那可做為“綠肥”但又讓外來遊客“驚艷”的波斯菊,以及在“農發條例”通過後,一棟棟種在田中央的別墅。而野蓮,在這時也悄悄的在當地一些人家的餐桌上,冒了出來⋯⋯
Thumbnail
2022/11/07
秋天,收穫的季節。連著幾天收了黑豆、高梁、棉花。高梁和棉花我曾參與播種,看著三、四個月前的小苗高大成熟,即使產量少,還是興奮感動。
Thumbnail
2022/11/07
秋天,收穫的季節。連著幾天收了黑豆、高梁、棉花。高梁和棉花我曾參與播種,看著三、四個月前的小苗高大成熟,即使產量少,還是興奮感動。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吃不吃西瓜,怎麼影響我的人生這麼多?
Thumbnail
吃不吃西瓜,怎麼影響我的人生這麼多?
Thumbnail
夏日裏的西瓜很容易就酸掉。 中午切開,晚上就會發出難聞的酸臭味,像是整夜沒倒的垃圾桶。 領班周姐讓我中午多切些西瓜,這樣顧客來的時候,可以直接選一半拎走。如果不切,她們還需要佯裝很懂的樣子,用平時敲手機的手指頭挨個彈一遍,西瓜會不開心。 而且,我很喜歡當著顧客的面手起刀落. 「今天山竹還特價嗎?」
Thumbnail
夏日裏的西瓜很容易就酸掉。 中午切開,晚上就會發出難聞的酸臭味,像是整夜沒倒的垃圾桶。 領班周姐讓我中午多切些西瓜,這樣顧客來的時候,可以直接選一半拎走。如果不切,她們還需要佯裝很懂的樣子,用平時敲手機的手指頭挨個彈一遍,西瓜會不開心。 而且,我很喜歡當著顧客的面手起刀落. 「今天山竹還特價嗎?」
Thumbnail
夏天盛產的瓜果類,需要開花、授粉、著果、孕育成長的過程;比冬天只食用葉子部位的高麗菜、大白菜、青江菜……更容易失敗。我第一年種絲瓜,只結了四五顆;冬瓜則是只長公花沒開母花。第一個夏季過去,全軍覆沒,實在很挫敗。所以除了自己觀察自然、埋頭苦種,更要時時與前輩學習瓜果類的各種知識,才有機會「種瓜得瓜」。
Thumbnail
夏天盛產的瓜果類,需要開花、授粉、著果、孕育成長的過程;比冬天只食用葉子部位的高麗菜、大白菜、青江菜……更容易失敗。我第一年種絲瓜,只結了四五顆;冬瓜則是只長公花沒開母花。第一個夏季過去,全軍覆沒,實在很挫敗。所以除了自己觀察自然、埋頭苦種,更要時時與前輩學習瓜果類的各種知識,才有機會「種瓜得瓜」。
Thumbnail
寒冬來了,在農場上工作,不必再被汗水浸透全身,真是太棒了。更棒的是,台灣大多數的蔬菜,是在冬天播種收成的。這意味著,現在正是我們種植各種蔬菜的季節,收成之後,就能安安心心、大吃特吃自家種的菜。
Thumbnail
寒冬來了,在農場上工作,不必再被汗水浸透全身,真是太棒了。更棒的是,台灣大多數的蔬菜,是在冬天播種收成的。這意味著,現在正是我們種植各種蔬菜的季節,收成之後,就能安安心心、大吃特吃自家種的菜。
Thumbnail
打從六月開始,我們進行了小型的陽台種植蔬菜計畫,種些小白菜,空心菜和地瓜葉,但是無奈夏季的陽光實在是太強烈,最後只有地瓜葉有辦法採收
Thumbnail
打從六月開始,我們進行了小型的陽台種植蔬菜計畫,種些小白菜,空心菜和地瓜葉,但是無奈夏季的陽光實在是太強烈,最後只有地瓜葉有辦法採收
Thumbnail
我想過如果有了經驗,可以回去阿嬤的田裡建造小屋、種植至少能自用的米糧蔬果。阿公阿嬤以前也種稻,收成時還帶著堂姊到田裡放炮趕鳥,但到我出生前不久就不種了,我不確定在潛意識裡有什麼隱隱的關聯,讓我回到做農的工作裡。
Thumbnail
我想過如果有了經驗,可以回去阿嬤的田裡建造小屋、種植至少能自用的米糧蔬果。阿公阿嬤以前也種稻,收成時還帶著堂姊到田裡放炮趕鳥,但到我出生前不久就不種了,我不確定在潛意識裡有什麼隱隱的關聯,讓我回到做農的工作裡。
Thumbnail
我們一邊擦拭南瓜,一邊有一搭沒一搭的說著話,討論瓜瓜箱的價格,綜合瓜瓜箱,比單一的南瓜箱好賣......。我邊聽邊感受著作農的辛苦,就算經過去年那一個月的務農換宿,或許仍對務農有著太過美好的想像。我或許總以為自己想逃離「體制」,但體制無分內外,一條關乎存亡的界線與焦慮,仍隱隱在那裡。
Thumbnail
我們一邊擦拭南瓜,一邊有一搭沒一搭的說著話,討論瓜瓜箱的價格,綜合瓜瓜箱,比單一的南瓜箱好賣......。我邊聽邊感受著作農的辛苦,就算經過去年那一個月的務農換宿,或許仍對務農有著太過美好的想像。我或許總以為自己想逃離「體制」,但體制無分內外,一條關乎存亡的界線與焦慮,仍隱隱在那裡。
Thumbnail
有些事情記得,只是平常不會去想。         疫情之下,幾乎天天在家。外食吃不開心又不便宜,只好自己下廚。昨日,在我猶豫該不該挑掉手中的地瓜葉時,腦中閃過媽媽的手,指縫被地瓜葉染綠,爬滿苔蘚般。那種時候,媽媽通常抱怨手指看起來很髒,但還是常常煮地瓜葉,可能因為我和弟妹都愛吃吧。時間慢慢地走,我多
Thumbnail
有些事情記得,只是平常不會去想。         疫情之下,幾乎天天在家。外食吃不開心又不便宜,只好自己下廚。昨日,在我猶豫該不該挑掉手中的地瓜葉時,腦中閃過媽媽的手,指縫被地瓜葉染綠,爬滿苔蘚般。那種時候,媽媽通常抱怨手指看起來很髒,但還是常常煮地瓜葉,可能因為我和弟妹都愛吃吧。時間慢慢地走,我多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