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伴憂鬱伴侶:憂鬱之外,她也帶來了幸福

2022/07/08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有一次朋友得知我在寫文章,很驚訝的說出:「陪伴憂鬱伴侶?為什麼?寫得好像她有憂鬱症一樣?」此時朋友看著作者介紹,還沒讀過文章內容。
同時我的腦海也像朋友的提問一樣,塞滿了問號。因為想要提供陪伴者一點靈感,為什麼不這麼寫?那朋友的疑問是什麼?對了,也可能是他不知道伴侶的狀況?
這衝突感,是什麼來著?

試著捕捉其中的衝突感

好奇如我,很快發現這個衝突的瞬間正在搔癢著我的心。我試著從對話爬尋這次的感受裡面有些什麼在裡面。
「你寫得她好像很嚴重一樣。」朋友說。
「嗯?怎麼說呢?」我問。
「好像他有憂鬱症需要人家照顧啊~」
「噢!我們只是覺得有些時候的對話或許會對其他人有幫助。」我說。

1:嚴重

有些時候,當一個傾向被定義前,只會被當成是一種特質。當被文字定義出來後,就會讓人用更慎重的方式看待。我想這是朋友認為「嚴重」的原因吧?
例如:朋友知道伴侶有時候會心情不好,但不知道或許是跟憂鬱症狀有關。事實上大家都有心情不好的時候,這兩者在他人眼中「看起來」並沒有什麼不同。

2:照顧

之於我而言,每個人的情緒、感受與想法,都是值得被好好對待的。因此幾乎不曾將伴侶的情緒、感受與想法歸類並貼上「憂鬱症狀」的標籤,也沒有過「因為憂鬱傾向所以要好好照顧她」的念頭。
與喜愛的人相處,本來就會想要照顧她、傾聽她、對她好。(臉紅)
當然,在一些特殊時刻(需要醫療協助時)還是必須要有所區分。如果出現與日常明顯不同,並且影響到生活的症狀時,我們會積極討論尋求專業協助。
「不是啊~你怎麼想這樣寫?」朋友問。
「嗯~?提供別人一點靈感啊。」我說。
「好像說她是這樣的人一樣。」朋友說。

3:憂鬱的模樣

分享文章的想法,確實是從憂鬱切入的。我想朋友驚訝的是:「她有憂鬱嗎?」
這讓我延伸思考一個問題:「處於憂鬱狀態的人,有一定的樣子嗎?」大多數講到「憂鬱」、「憂鬱症」都會有特定的聯想?都會有一定的表現形式嗎?
這是不是說明,至少伴侶在朋友面前「表現」得不像是個有憂鬱傾向(或症)的人,以至於朋友沒發現相關的徵兆,才會出現滿頭問號的狀況?

4:實際的生活

我是以「親密關係」來看待「照顧」的。兩人能夠在關係中安心地做自己、輕鬆相處、尊重包容非常重要。
我們的「照顧」是雙向的,情侶之間並非只有一方情緒會低落,有憂鬱症狀的伴侶還是能夠提供照應,並在最恰當的時刻給予我安撫。
有憂鬱傾向、憂鬱症的人,不一定只能單向的「被照顧」。事實上,內心敏銳的他們反而更能察覺你的需求。

5:重要的事

與伴侶相處的這幾年來,我想再次提起一件重要的事:伴侶出現的情緒、感受與想法,之於我而言都是很普遍的個人展現,我不會特意去框架她是否有「憂鬱症」。事實上,不論她被定義為任何狀況,她就是她,我也只個人特質剛好與她相處得來,我也還是我。
框架與定義最後還是要回歸:你想跟對方繼續相處嗎?

6:視角分歧

到這裡,朋友的好奇與提問,讓我釐清一個重要的視角分歧:
要將這樣的關係視為:「在親密關係中的伴侶有憂鬱症」還是「在伴侶有憂鬱症的親密關係中」?這兩者的立場不同、視角不同,所展現出來的應對方式與想法也截然不同。
  • 「在親密關係中的伴侶有憂鬱症」就像是:我的交往對象會經痛、我的另一半下雨就會腰痠一樣。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難處或需要被照顧的地方,但這些都不妨礙我們的相處。立場的重心放在「親密關係」,從相處的品質應對生活狀況。
  • 「在伴侶有憂鬱症的親密關係中」像在說:我跟會偏頭痛的人交往、我跟有情緒障礙的人交往。這也沒什麼不好,細微的差別是重心放在「對方是什麼樣的人」,而不是「親密關係」上。對我來是從外在狀況來回推親密關係的品質。
只要回歸到兩人的相處,知道什麼才是最重要的,這些都不妨礙我因為她的存在而感到幸福。

結語

每個人的情緒、感受、想法本來就值得被好好對待,而寫文章分享時需要特定詞彙,藉此框定出容易被辨識、接收到的範圍(或許集中的詞彙讓人聚焦,同時也忘了放鬆焦距)。
感謝朋友的提問與驚訝,讓我發現憂鬱可能帶來的特殊印象,這場對話也讓我梳理了一些可能對憂鬱傾向、憂鬱症所產生的誤解。
即便伴侶有些時候在情緒、思緒上會卡關,但只要回歸到兩人的相處,知道什麼才是最重要的,這些都不妨礙我因為她的存在而感到幸福。祝福每一位陪伴者。

一個沒有心理諮商背景的普通人
陪伴憂鬱伴侶的小記
👉🏻感謝您閱讀閒人的陪伴心得
👉🏻如果能為您提供一點靈感並按下愛心❤️
將會是我持續分享的燃料
🚀
6.1K會員
203內容數
沙龍由強留一些小事的閒人經營。不想改變他人價值觀,只期望在生活淤塞不前時提供一點靈感。認為事情是中性的,若能鬆動僵固信念,就能更輕鬆面對關係、自在的活著。☞ 常見主題:陪伴憂鬱伴侶 |自我覺察 |鬆動信念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