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起床時,忽 然一陣天旋地轉,只要姿勢一改變,就會暈眩難過,我的身體出狀況了嗎?
您是否也曾經發生過上述的現象,頭暈目眩的感覺常常困擾著自己,明明耳朵沒有受到任何外力撞擊,聽力也正常,去給西醫檢查也檢查不出原因,吃了一陣子的抗眩暈藥也沒有明顯改善,人生感覺都要絕望了。別擔心,聽聽仲景先師怎麼說:
「傷寒」,若吐若下後,心下逆滿,氣上衝胸,起則頭眩,脈沉緊,發汗則動經,身為振振搖者,「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主之。
「傷寒」,不是西醫講的斑疹傷寒,中醫指的是受到外感風邪入侵造成的感冒症狀,會有頭痛、怕冷、發燒、體痛、無汗的症狀,「若吐若下後」,吐會傷到胃的津液,下利會傷到腸子的津液,也就是身體腸胃的津液被傷到了,「心下逆滿」,古人心下的區域指的是現在的胃,也就是胃的地方感覺脹滿,平常不壓他不會有感覺,當躺下來一壓胃的上半部心窩的地方時,就會覺得脹滿不舒服,「氣上衝胸」,感覺有一股氣在橫膈膜的地方被堵住了,上不去,「起則頭眩」,起身姿勢性改變時,就會天旋地轉,非常難過,「脈沉緊」,脈要摸到骨邊才摸得到,而且脈的外形感覺就像是一條被拉緊的琴弦,這是身體裡面有水飲的脈象,「身為振振搖者」,天旋地轉,身體無法平衡而會晃來晃去,這時就用「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來治療。
古文看起來好像很難懂,其實講白話一點就是身體裡面積水了,而且積水是在橫隔膜的地方,正常人喝下去的水不會直接進入小腸,小腸屬火,水一旦直接進入小腸就是「水火不容」,人會出現下利拉肚子的,那水到底去了哪裡呢?中醫的觀念,水喝下去後在胃裡面,受到胃熱的氣化作用而變成水蒸氣,熱氣穿透胃壁進入三焦油網,透過三焦系統的輸送,乾淨的、性輕的熱氣會穿透橫膈膜進入上焦,供給身體循環使用,一旦胃熱不夠時,胃中的水就無法穿透胃壁進入三焦,而在胃的上半部靠近橫膈膜的地方開始積水了,所以平常喝水喝太快的人,心陽弱,胃熱不足以快速將水氣化的時候就容易出現這種現象,尤其喜歡躺著喝水,或是運動後喜歡大量灌水的人,也是日後好發的族群。
還有一種情況是得到感冒沒有好,造成皮下的水無法被循環利用而進入橫膈膜,造成橫膈膜積水,什麼叫做感冒沒有好?中醫的觀念,外感病邪是透過發汗後被推出體外(不是靠藥物殺死病毒喔!),身體會微微出汗,發汗的源頭來自身體自身的腸胃津液,也就是俗稱的免疫力,免疫力來自腸胃,腸胃好的人免疫力自然強,發微汗後的隔天胃口會大開,肚子餓會很想吃東西,這才是真正的痊癒。反觀現代人一感冒就吃抗生素、退燒藥,吃完西藥後全身胃口差、倦怠無力,雖然沒有發燒了,但實際上是傷到心陽了,連帶脾胃都傷到了,脾主意,肚子會餓想吃東西代表脾臟功能正常,反之就有問題。正常在中藥的治療下,腸胃津液(免疫力)充足的人,只要辯證用藥正確,外感風邪都會在隔天胃口大開後恢復正常,而不是在一週、兩週後才慢慢恢復,有些不知情的人,會說:「xx醫師開的藥好棒,我感冒兩週後就好了。」,其實不是吃藥好的,有可能病邪已經傳經到陽明證了,也有可能傳經到少陽證了,甚至進入臟器入裡了,所以常常會看到久咳不癒,或是反覆發燒的情況,其實大部分都是病邪仍在體內,還沒有痊癒。
橫膈膜就像是人體平衡的天平底座,橫膈膜都是冷水,身體一動水就開始晃動,自然就會感到天旋地轉而頭暈,跟耳朵構造一點關係都沒有,世界上內耳構造出問題的人都會頭暈嗎?很顯然不是。那中醫如何辯證治療呢?對於這種姿勢性改變造成的頭暈現象,仲景先師說用「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方來治療,也就是俗稱的「苓桂朮甘湯」,用茯苓、白朮去掉橫膈的水濕,桂枝強心陽,炙甘草補回腸胃津液,讓水的循環再次建立起來,茯苓用四錢、桂枝三錢、白朮兩錢、炙甘草兩錢,六碗水煮成兩碗,每四個小時喝一碗,還可以加減半夏滌痰去水,效果更好,但如果平常會口渴的人就不要加了。如果平常不方便煮藥的人,可以直接買科學中藥「苓桂朮甘湯」,每次3~5g(依照體型決定加減用量),一天三到四次,服用後會發現小便量變多,而且小便顏色變淡,清清水水的,這就是冷水從小便排出來的關係。
服用之後可能會出現頭暈「中藥」的現象,也就是服藥後產生頭暈目眩的反應。 《書經. 說命》:「若藥弗瞑眩 ,厥疾弗瘳。」這是很好的現象,代表處方對症,繼續服用到不暈眩即可,莫勿驚慌!
對中醫有興趣卻不知從何下手的讀者,您可以訂閱我的專欄文章,您的支持是我持續寫作的動力,專欄每週都會定期發布教學文章,站在經方大師的肩膀出發,慢慢學,相信未來您也是一流的經方專家。
警語:本文章旨在導讀醫聖張仲景先師的醫學思想,若您有身體不適時,請先尋求合格的經方中醫師診治,每個人的身體狀況各有不同,切忌自行調劑處方,以免造成身體的損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