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因和尚 2018宣講於道山寺 佛七
為什麼稱清淨?這個清淨並不只是不為名、不為利的清淨,那個是很粗的,只要斷了見思惑,或者伏了見思惑,這些粗的煩惱就沒有了。此處清淨指的是不著空、不著有,是真正的清淨,其心安住在滅盡定境界當中,只有不著空有二邊,才算是真正的清淨。
我們分別說明一下這五門身、口、意、行、刹土要怎麼清淨呢?先講身的清淨,下文是根據釋迦知識,這位印度大德的解釋,我略略地跟各位介紹一下。身的清淨包括前面所說的發普賢十大願,因此能夠成就三十二身相的清淨;或者在受持願裡面的「無垢無破無穿漏」,即持戒能夠徹底地清淨,這就是身相的清淨,屬於外相的清淨。
而內在清淨是什麼呢?就是不動道場周遍十方,心安住在不生不滅的滅盡定當中,能夠同時遍滿十方如微塵般的佛刹當中,去上求佛道、下化眾生,這就是身業的清淨,也就是說身業的清淨,它跟實相智慧相應,所以能夠有迅疾周遍的神通力成就。
接著,語業清淨是什麼呢?除了清淨的語言、法語之外,最重要的也是依止實相的智慧,因此能跟佛陀一樣,「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皆謂如來同其語,斯則神力不共法。」佛陀一個音聲出去,事實上也沒有所謂的作意想要說異聲,不是的,就像前面一再說的:「千江有水千江月」,是因為眾生虔誠心、清淨心為能感,諸佛的大悲願力為能應,即能感應道交,所以在眾生的心當中,顯現出佛的各個不同的說法的形像,以及不同的音聲,這就是語業的清淨,與實相相應。
第三個是意業的清淨,就是指一行具足一切行,就是說菩薩的念頭每一刹那之間,無量無邊的大行都能現在前,為什麼呢?因為刹那刹那之間,菩薩行跟實相智慧相應。因為與實相智慧相應,我們前面有解釋了,所以一行當中能夠具足法界諸行,可以遍無量界,現無量身;
而無量身各個有無量的行,無量行當中的每一行,又各個具足法界諸行。
各位想想,這樣的修行、這樣的成就功德當然是快,尤其若到了極樂世界,在阿彌陀佛的佛力加持之下,現的無量身更廣,所顯的妙用更加殊勝,智慧更加深入,成佛速度當然更快,以上是意業的清淨。
接著,諸行清淨就是波羅蜜多行、靜慮行及三摩地行,一一刹那無餘清淨,就行的清淨而言,也同樣是剛剛講的道理,止觀、陀羅尼、種種波羅蜜到彼岸之行,一一刹那都是無餘的清淨,在修每一行的時候,都是跟實相智慧相應,所以能夠清淨,也因為清淨,所以才能一行具足一切行,以上是行的清淨。
最後是「土」的清淨,就是依止前面的身、語、意,還有行,所以佛土中器界、情界廣大豐盛,一一刹那亦令清淨。刹土清淨就像極樂世界一樣,因為極樂世界具有阿彌陀佛的「正道大慈悲,出世善根生」,即阿彌陀佛安住在寂滅的境界當中,興起大慈大悲的心所現的境界。
所以極樂世界的本質是清淨心所顯,在極樂世界的眾生,在每一刹那之間,也自然而然地是完全的清淨;極樂世界的眾生,在此境界當中,自然念佛、念法、念僧,乃至於自然地成就三不退。
但是我們眾生的心,總是會隨著境界而轉,在這個穢土,坑坑坎坎、人心惡劣的環境當中,我們的煩惱心也容易被帶動起來,現在來到山上道場,大家諸上善人聚會一處,在這個地方,大家不說世俗的散心雜話,專心地打佛七,專心地念佛,甚至止語,這是我們自然感召的境界。
若到極樂世界,或者到佛淨土,更是這樣子的;在那個地方,因為佛淨土的體是依著寂滅––不生不滅的理所顯現出來的妙用,就像極樂世界五塵說法,眼見色、耳聞聲等等的,它不僅是莊嚴,而且還在為眾生說法,眾生見了之後,自然而然入於三不退。因為體是與實相相應,所以眾生見了之後,自然而然也跟實相智慧相應,以上是說明刹土清淨。
再回到寅一、偏同普賢最後的頌文「如是智慧號普賢,願我與彼皆同等」,即這樣的普賢智慧而發起的身口意諸行刹土清淨。「願我與彼」是指與普賢尊皆同等,因為十方上首的大菩薩都具足這樣的功德,由大智所引發的大願、大行,令身口意諸行刹土一切清淨,稱為偏同十方的普賢菩薩,簡稱偏同普賢。請再看到:
寅二、「雙同二聖」。
二聖指的就是娑婆世界的文殊菩薩、普賢菩薩,而不是前面講的廣義的十方普賢菩薩了,但是不管是十方的普賢菩薩也好,娑婆世界華嚴三聖當中的文殊、普賢兩位上首菩薩也好,都是我們依止、學習效法的目標,請看頌文:
我為遍淨普賢行,文殊師利諸大願,
滿彼事業盡無餘,未來際劫恒無倦。
我所修行無有量,獲得無量諸功德,
安住無量諸行中,了達一切神通力。
文殊師利勇猛智,普賢慧行亦復然,
我今迴向諸善根,隨彼一切常修學。
「我為遍淨普賢行,文殊師利諸大願」,即為了要遍淨普賢行,還有遍淨文殊的大願,也就是為了要遍淨大願跟大行,「滿彼」文殊、普賢的事業無餘,所以「未來際劫恒無倦」。
我們先講「遍淨」,遍淨就是前面一再說的,安住在寂滅的不生不滅的實相境界當中而行。要遍淨什麼呢?包括大行的普賢,還有「文殊師利諸大願」,我們剛剛講的二種菩提心的生起,必須要依止實相智慧,而智慧的代表是誰呢?就是文殊菩薩。
然而佛佛平等,文殊菩薩智慧殊勝,普賢菩薩大行殊勝,都只是表法。為了要迅速地成就大願、大行,而且成就大願、大行的時候,心是跟寂滅實相的清淨相應,同時依止大願、大行能夠滿文殊、普賢度化眾生的事業,都能「盡無餘」,而且「未來際劫恒無倦」,都會不退轉的。
接著說明「我所修行無有量,獲得無量諸功德」,所謂修行無有量,可以從體跟用兩方面來說,修行無量就是法身大士遍十方世界,現無量身,上求佛道、下化眾生,這是無量身行無量之行,所以這個修行無有量,這個是表相。
那體是什麼呢?就是一行具足一切行。在每一行當中,譬如菩薩來到娑婆世界,示現為眾生說法這一行,在這一行當中就能夠具足法界諸行;不論是用上的現無量身,遍滿法界,還是體相的一行一切行,都是依止不生不滅的清淨心,所以才有辦法修行無有量。
我們凡夫現在的修行就只能專一的,在淨土法門上專一而相續地安住,先能夠往生淨土要緊;若凡夫眾生這個也修那個也修,又要去放生,又要去助念,回到佛堂腿一盤又能夠入定,這個是做不到的。
凡夫眾生就只有先安住在法門當中,解跟行也一樣,先要一門深入,好好學與修,往生極樂世界之後才有辦法修行無有量,因此而「獲得無量諸功德」。因為文殊、普賢菩薩每一刹那、刹那之間都能夠遍無量身、行無量行,而每一行當中又具足一切行,當然是「獲得無量諸功德」,自性本具的功德就迅速地開顯出來了。
接著「安住無量諸行中,了達一切神通力」,不管安住也好,了達也好,都是智慧,因為有實相的智慧才能夠安住。所謂安住就是我們剛剛講的體跟用,就用上來說,現無量身遍一切處;就體上來說,一行具足一切行,這樣稱之為「安住無量諸行中」。
無量諸行不只是不退轉,法身大士已經入於念不退,不會再像我們凡夫這樣進進退退,他已經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所以他不會退轉。那此處所說的安住,若不是退轉,而是什麼呢?是安住在清淨心當中,即在諸行當中都能夠安住清淨心,然後能「了達一切神通力」,此處「了達」也是一樣以清淨心安住在實相的智慧當中。
在實相的智慧當中,生起俗諦的覺照,此後得智就像鏡子一樣,鏡子本身沒有來去相,或者像月亮跟月影一樣,月亮沒有來去相,但是卻能夠千江有水千江月,這叫「了達」。「了達一切神通力」的本質是依止自性清淨心所顯,所以才有辦法速疾周遍「神通力」。
接著「文殊師利勇猛智」,你看文殊菩薩手上拿著劍,這支劍代表什麼呢?就是斬斷眾生我法二執的煩惱。文殊菩薩代表智慧,所以其手上表法拿一把智慧劍,此劍是很猛、很銳利的,一劍砍下去,所有的葛藤、藤蔓全部都斷除掉,所以稱為勇猛的智慧,此勇猛的智慧當然也是實相的智慧,安住在實相智慧當中,所以能夠生起根本智,還有後得智,以後得智觀察二種菩提心,進而能夠生起二種菩提心,所以稱為勇猛智。
接著「普賢慧行亦復然」,普賢行的體一樣是智慧,文殊的願、普賢的行,所依止都是智慧,所以「我今迴向諸善根,隨彼一切常修學」,我們迴向前面修行十大願的善根,「隨彼」指文殊、普賢所行的一切行,我們都常修學,乃至十方諸大菩薩的一切行,我們亦常修學。
所以安住在清淨心當中,迴向希望我們未來一切行,都能夠跟文殊、普賢,乃至十方諸大菩薩一樣,我們隨學他們的安住、不動,能安住在寂滅道場當中,不離滅定而現諸威儀,即安住在大乘的滅盡定當中,而現種種上求下化菩薩道的威儀,以上是說明雙同二聖的「隨彼一切常修學」,我們今天就講到這個地方。
向下文長,付在來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