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週好友牽線,剛做完了職訓局行銷班的訓練課程。
今年下半年開始,各方演講邀約突然接二連三的湧來。確定的已排到10月。尚在洽談中的到年底。為了持續精進自己的講師功力,我挑戰了不少可以講、發表過文章但尚未整理成演講或課程形式的題目,演講的型態也從線上的課程、到線下的講座、工作坊、團體課都包;至於年齡層,目前已知的從大學生到40-50歲左右的社會人士都有。而這些差異,就算是講同一個題目,內容和演示方式也需要有大幅度的改動,何況是多個不同題目。
其他同時進行的工作和家庭育兒部分先不提,光是「講師」的工作角色,需要下的功夫就非常多。最近天天處於資訊、知識量瘋狂輸入輸出的高強度狀態,還有各種題材講義送審的deadline、各種細節確認…,大家有過那種瘋狂健身或運動、將自己的肌肉操到極致痠痛、或者同時趕多項專案,瘋狂加班的經驗嗎?
我對我的大腦、身體就是類似這樣的狀態。大腦很累、巴不得「一個頭兩個大」-多一顆腦袋可用的感覺難以形容。
最難的是,身體累了還可以放下在做的事情休息,大腦累了可無法自動停止運轉啊啊啊~~就算睡覺,還是感到大腦不停轉,無法要他關機。
(如果有人知道怎麼讓大腦休息的方法,請告訴我)
雖然如此,自行創業一年的我,有爆棚工作量的時刻沒什麼好抱怨的。老闆我可真是樂呵呵,員工我可真是…崩潰並感恩著。
好了今天其實想提那天職訓的部分內容,講的其中一個題目是「就業市場/產業趨勢」-聽起來很硬,對吧?而且還要講三小時。
我收到這題目的一瞬間,想的是硬知識含量高的東西要怎麼讓聽眾很自然容易地接收,而另一部分的我,其實有些欣喜。
因為在平常寫文探討企業缺工、世代工作態度的轉變和職場觀察時,我就一直想要系統化的搜尋、整理出產業、就業市場的趨勢變化,以及相關數據。但其一是這太耗時耗力,真沒那麼多時間;其二對於一個免費產文給大家看的部落客而言,cp值著實過低。
但現在,非常巧,機會來了。
整理了政府機關發布的最新產業趨勢、佐以企業界的看法、人力銀行、獵頭公司的報告相互佐證,這些資料統整、該呈現什麼和捨棄什麼才夠清楚,對我而言已經駕輕就熟,比寫論文、做企劃書的蒐集資料簡單太多了。
過程中也大量地與學員互動,測試一下大家對產業和職業變化的敏感度。當然,中間一定要穿插一些我擅長的心理測評,不僅提高趣味性,也讓學員有機會了解自己、了解對心理測評的正確觀念和如何應用。
「教學相長」這件事,在我的工作生活當中一直不斷被印證著。
為了演講工作和學員整理的內容,其實也是為了自己。在過程中收穫最大的,一定有自己。中間驗證了寫文章方向、經驗想法和被量化出來的結果一致,也很開心。
雖說文章通常只能代表個人意見,無法代表真理,但因為知道自己血液中有著嚴謹的特質,我一直很在意不要帶偏讀者、給人錯誤的價值觀、能找得到證據的東西就儘可能精確、能否給人具體有效的解決問題方式、不要自以為是的給出絕對的、片面的想法…
感謝這批可愛的學員們,雖然是線上,雖然是第一次接觸,但互動起來挺熱烈,大家也都很願意討論或試著回答問題,學員愈有回應,講師愈了解對方,後來我在中午休息時間還火速的添加了幾頁素材,讓他們吸收起來更完整,是很良好的互動;
一路在線上陪伴支援的主辦方也很溫暖,學員尚未進來時聊了一會。得知對方的專業工作曾接觸到人因工程,和我研所修習的課程有共通處,還蠻有親切感的。
印象深刻是主辦方一邊開著視訊同時須處理公事,但講到某些主題我會看到對方頭湊過來看螢幕,在聽了一段課程後開場時說:「老師講得很精彩,雖然我需要邊支援邊處理自己的工作,但楊老師講的內容聽得我是嘖嘖稱是啊。」
哈哈,這麼客氣的嗎?
(無論說的是客氣話還是真心話,我都謝謝你。)
對方的反應也讓我想到在德明科大演講時,那一排老師們的回饋,有異曲同工之妙。
得到學員或聽眾的正向回饋是講師基本須追求的,學員沒有反應、沒有收穫、沒有學到東西,就是講師的失職;而主辦方或同行的回饋,可以讓自己了解本身的準備和功底大概在什麼水平,有個參照點。
身為知識工作者,回饋非常重要,不同立場的回饋都需要收集,這是避免講師淪為自嗨或自以為是的最佳借鏡,和自我調整修正的參考點。
<題外話>
在顧問公司工作時,你問我什麼人最多?
答案是講師、顧問最多。
自己本身也需要上台,接觸、談合作的講師也是多如牛毛。當自己聽過的課、看到的講師、辦過的講座量大到某種程度,一個好講師應該是什麼樣、一個德不配位的講師是什麼德性,心中的輪廓就會自然而然的勾勒出來。
在與人大量接觸的工作領域中,神與鬼等量齊觀,也是很有趣的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