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苦的人創造歷史:讀《零號病人:塑造現代醫學史的真正英雄》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本文首刊於開根好,特此致謝

我在讀這本《零號病人》時,著迷於這一趟醫學進步的旅程,卻也為其中病患所受的痛苦和悲傷,不斷的驚駭、歎息。正如本書的封底大大的寫道:「現代醫學的歷史,其實是由一具具受苦的身體所書寫而成。

本書的作者是呂克.培悉諾(Luc Perino),是法國兼具臨床與教學經驗的一位醫生,同時也致力於向社會大眾推廣醫學知識。培悉諾在這本《零號病人》的「序言」中,很清晰的寫出他撰寫這本書的方式與目標。

培悉諾會寫這本《零號病人》,一方面是看到了商業社會的危機:商業運作的模式,不但決定了大多數人們會接收到的(括號起來的)「醫學」知識是如何,甚至還透過資金的投入與否,來影響醫學研究的方向。在他看來,如果生活在像我們這樣的社會中,持續的普及正確的醫學知識,是絕對不可或缺的。

另一方面,他還想號召人們,開始重視「病人」在醫學史中的角色:病人因為疾病所受的苦、病人因為錯誤醫療所受的苦、和病人為醫學進步所帶來的貢獻。其實,唯有我們不斷的回顧和反省過去的歷史,才更有可能做得更好,避免犯下相同的錯誤。

raw-image

「零號病人」是什麼?

在寫這本書時,培悉諾有時會使用一些心理描寫和推測:當然,這些人物內心所說的話,是不可能記錄在史實上的。這裡主要是小說性的寫法。不過,培悉諾也說:他所寫出的這本《零號病人》,是非常貼近史實的。因為,在閱讀了醫學資料後,他發現到:「要杜撰出比現實更加奇異非凡的虛構文本,實在是太困難了。

在正式進入本書的內容以前,我們先來提到一組區分:也就是「患者」和「病人」之間的不同。患者是在身體或心靈上,感受到「症狀」的個體,也就是指「身患某種疾病」的人;而「病人」則是醫學處理的對象。

舉個最有名的例子來說:被稱作「傷寒瑪莉」的廚師瑪莉.馬龍(Mary Mallon),她就只是「病人」,而不是「患者」。怎麼說呢?
瑪莉雖然身上帶著大量的傷寒桿菌,並且,這些病菌也會由她傳播到環境與別人身上,讓數百人感染了傷寒;但是,她本人卻從來沒有被感染。在瑪莉之後,醫學才漸漸瞭解到有所謂的「健康帶原者」。然而,雖然瑪莉本人沒有患病(不是「患者」),但是,為了其他人的健康,醫學還是必須處理這個「對象」(也就是「病人」)。這便是「患者」與「病人」之間的不同。

raw-image

接續這個想法,「零號病人」便是指:在目前的醫學史中,第一個被確認的「病人」。而零號病人的確認,有時候會造成醫學上對這種疾病、相關疾病,甚至相關的器官和人體結構,突破性的發現和認識。也就是說,很大程度上,是由「零號病人」寫出了我們今日所接受的醫學。

雖然在傳染病學中,「零號病人」原本只是指某種流行性疾病的源頭。不過,為了敘述的方便:在這本書中,培悉諾也用「零號病人」這個詞語,來指稱各個醫學領域中的第一個病人。

大腦中的記憶

通過這本《零號病人》,我們發現:原來,是一次手術的失敗,才終於讓我們瞭解到,「記憶,是被儲存在大腦中的某個區塊」。莫萊森(Henry Gustav Molaison)是一位癲癇病人,1953年,醫生為了治療他的癲癇,建議並摘除了他的海馬迴和顳中葉。手術「完成」後,莫萊森的癲癇就再也不會發作了;但是,他同時便再也無法記住新的記憶,他的生命,從此便停留在二十七歲。

莫萊森的悲劇,讓我們知道了兩件重要的事:一是對於形成新的記憶,「海馬迴」是不可或缺的;二是瞭解到「運動記憶」與「情節記憶」之間的不同。「運動記憶」是讓人能自動的、無意識的執行一種運動的記憶,像是騎腳踏車、烤麵包等等;莫萊森並沒有失去這種記憶,他還是能夠再讓身體,記住新的運動方式。但是,在手術後,莫萊森卻失去了「情節記憶」:無法再把有意識的、關於「事件」的記憶,儲存進大腦中。

社會脈絡中的疾病

「身體症狀障礙症」是由精神狀況所引發,導致神經或知覺出現痛楚、癱瘓、失聲等症狀的疾病。如果我們以這個術語來說,乍看之下好像很陌生;不過,用通俗的說法,它就是我們一般說的「歇斯底里」(Hysteria)。

至於為什麼要用「身體症狀障礙症」這一個複雜的詞,而不是一般所熟悉的「歇斯底里」;是因為「歇斯底里」這個術語,隱含了過去社會(法老王時代的埃及至19世紀)中的性別偏見。「歇斯底里」(Hysteria)的原意是「子宮」;這被視為是只有女性才會患上、由女性的身體結構所引發的疾病。甚至一直到19世紀的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等人,也很可能都以為,「身體症狀障礙症」是只有女性才會得到的。
我們很難想像,以為「身體症狀障礙症」只有女性才會患上的性別偏見,引發了多少無效的醫療措施。

另一個更彰顯社會與醫學間的關係的,是影響非常慘痛的「反應停事件」。在1957-1961年,由格蘭泰藥業在西德和全世界販售的睡眠誘導劑「反應停」(Contergan),總共造成了兩萬名新生兒患上畸形症狀,其中有半數嬰兒,活不到一歲便已夭折。
1961年,反應停的停止販售,是非常多科學家和醫生艱辛爭取的成果。因為在販售期間,每當藥物受到檢視和懷疑時,格蘭泰藥業總是不斷的宣稱「藥物沒有問題」,並用各種檯面下的手段,來對付有所質疑的科學家本人。也因此,才讓事件持續了整整五年,造成更多無法挽回的悲劇。

結語

看了這麼多《零號病人》中的醫療案例(也包括本文沒有提到的),我們不由得感嘆:醫學雖然是理論性的科學,但是它也活在這個社會當中。只有好好檢視自己所生活的環境,反省自己生活中的文化、商業、偏見等各個面向,才能夠更公正的對待疾病本身。


【喜歡我的文章,歡迎留言、追蹤,和多拍幾下Like支持我!!!】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傅元罄的沙龍
69會員
151內容數
對有興趣的哲學論題進行科普,希望吸引大家來一起討論。
傅元罄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3/31
本文探討AI革命的風險與益處,並以OpenAI執行長奧特曼的事件為例,分析「有效利他主義者」與「有效加速主義者」的觀點差異。文章批判將AI技術封閉於營利機構的風險,並指出「實用主義」的侷限性,強調人類應基於自身目的運用AI,避免被科技奴役。 (本摘要由方格子AI所生成)
Thumbnail
2025/03/31
本文探討AI革命的風險與益處,並以OpenAI執行長奧特曼的事件為例,分析「有效利他主義者」與「有效加速主義者」的觀點差異。文章批判將AI技術封閉於營利機構的風險,並指出「實用主義」的侷限性,強調人類應基於自身目的運用AI,避免被科技奴役。 (本摘要由方格子AI所生成)
Thumbnail
2025/03/17
為人工作,客觀上就是一件受制於人的事情。受制於公司所提供的資源、人力支援、還有分派的工作量。明明是我們自己的任務,即使自己希望能夠好好的做,但別說是追求卓越了,就連僅僅只是維持應有的標準,卻也都還是受制於這些操之於他人手中的財力、人力的效用。
Thumbnail
2025/03/17
為人工作,客觀上就是一件受制於人的事情。受制於公司所提供的資源、人力支援、還有分派的工作量。明明是我們自己的任務,即使自己希望能夠好好的做,但別說是追求卓越了,就連僅僅只是維持應有的標準,卻也都還是受制於這些操之於他人手中的財力、人力的效用。
Thumbnail
2025/02/17
我把「陰謀論」界定無法被事實或論據所糾正的一系列看法;陰謀論的特點便是「看法」單方面的決定相信什麼事實和事實如何解釋,而事實或論據對他們的「看法」不存在真正的、有意義的影響。
Thumbnail
2025/02/17
我把「陰謀論」界定無法被事實或論據所糾正的一系列看法;陰謀論的特點便是「看法」單方面的決定相信什麼事實和事實如何解釋,而事實或論據對他們的「看法」不存在真正的、有意義的影響。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人類如此無足輕重,卻以一點點的科學和巨大的想像力,躍入了宇宙。」 凱倫•希區考克(Karen Hitchcock)的《處方箋:一位醫者的思索筆記》收錄著看診前的清晨間寫下的50篇文章,一篇篇探索著生老病死間沒有解答的人生課題,由一位比起一般人而言、看似更有說話權的醫者來提問,好像更有說服力。
Thumbnail
「人類如此無足輕重,卻以一點點的科學和巨大的想像力,躍入了宇宙。」 凱倫•希區考克(Karen Hitchcock)的《處方箋:一位醫者的思索筆記》收錄著看診前的清晨間寫下的50篇文章,一篇篇探索著生老病死間沒有解答的人生課題,由一位比起一般人而言、看似更有說話權的醫者來提問,好像更有說服力。
Thumbnail
2016年就買了醫療靈媒的第一本書, #醫療靈媒_慢性與難解疾病背後的秘密_以及健康的終極之道。 書裡面多的是我沒聽過的病,什麼纖維肌痛症、結腸炎、萊姆病、橋本氏甲狀腺炎⋯⋯但我還是買了。 為什麼會買?回想起來印象最深刻的就是: 安東尼問高靈:「你是誰?你是什麼?你從哪裡來?你為什麼在這裡?」 高靈
Thumbnail
2016年就買了醫療靈媒的第一本書, #醫療靈媒_慢性與難解疾病背後的秘密_以及健康的終極之道。 書裡面多的是我沒聽過的病,什麼纖維肌痛症、結腸炎、萊姆病、橋本氏甲狀腺炎⋯⋯但我還是買了。 為什麼會買?回想起來印象最深刻的就是: 安東尼問高靈:「你是誰?你是什麼?你從哪裡來?你為什麼在這裡?」 高靈
Thumbnail
「零號病人」的確認,常常會造成醫學上對這種疾病、相關疾病,甚至相關的器官和人體結構,突破性的發現和認識。
Thumbnail
「零號病人」的確認,常常會造成醫學上對這種疾病、相關疾病,甚至相關的器官和人體結構,突破性的發現和認識。
Thumbnail
嗨,我是miracle,一名自體免疫疾病患者(皮肌炎,JDM)。在我罹病的過程中,遇到了許多的貴人。撰寫這系列回憶錄,以此感念那些關照過我的貴人們,並與小時候的我自己和解。這趟生命旅程,由此開始~
Thumbnail
嗨,我是miracle,一名自體免疫疾病患者(皮肌炎,JDM)。在我罹病的過程中,遇到了許多的貴人。撰寫這系列回憶錄,以此感念那些關照過我的貴人們,並與小時候的我自己和解。這趟生命旅程,由此開始~
Thumbnail
 表面是清晰明了的謊言,背後卻是晦澀難懂的真相。  米蘭.昆德拉 2018年夏天比爾‧蓋茲推薦的書單,他甚至自掏腰包讓全美大學生人手一本《真確》,並要求每個微軟員工都得讀。        
Thumbnail
 表面是清晰明了的謊言,背後卻是晦澀難懂的真相。  米蘭.昆德拉 2018年夏天比爾‧蓋茲推薦的書單,他甚至自掏腰包讓全美大學生人手一本《真確》,並要求每個微軟員工都得讀。        
Thumbnail
「或許那只是某種趨勢的興盛和衰滅,但是對我們來說,卻是我們的生命。」——《別讓我走》   全球肺炎肆虐,二〇二〇迄今,普世經歷著疫病的一年。許多幾近束手無策的生命,伴隨呼籲、眼淚與嘆息,等待著在哪個奇蹟的時機點獲得拯救與療癒。是這樣的一件事,我們或可假定,因為「治療」與「痊癒」借助外在力量的介入,
Thumbnail
「或許那只是某種趨勢的興盛和衰滅,但是對我們來說,卻是我們的生命。」——《別讓我走》   全球肺炎肆虐,二〇二〇迄今,普世經歷著疫病的一年。許多幾近束手無策的生命,伴隨呼籲、眼淚與嘆息,等待著在哪個奇蹟的時機點獲得拯救與療癒。是這樣的一件事,我們或可假定,因為「治療」與「痊癒」借助外在力量的介入,
Thumbnail
天才與瘋子怎樣區別? 如果你成功,別人會說你是天才;如果你失敗,別人會說你是瘋子。衰的是你成功了,他們不但不相信,還把你關進瘋人院。 1847年3月13日,維也納一名前程似錦的年輕醫生... -追蹤、訂閱《郝廣才日日談》來閱讀全文,每天為你說一個故事。
Thumbnail
天才與瘋子怎樣區別? 如果你成功,別人會說你是天才;如果你失敗,別人會說你是瘋子。衰的是你成功了,他們不但不相信,還把你關進瘋人院。 1847年3月13日,維也納一名前程似錦的年輕醫生... -追蹤、訂閱《郝廣才日日談》來閱讀全文,每天為你說一個故事。
Thumbnail
這是一本有 48 則故事的故事集,一本關於各種癌症、生理疾病以及精神疾患的病友故事集,其中包含了病友、陪伴者以及醫療人員的視角。背後都是真實存在的人們啊。
Thumbnail
這是一本有 48 則故事的故事集,一本關於各種癌症、生理疾病以及精神疾患的病友故事集,其中包含了病友、陪伴者以及醫療人員的視角。背後都是真實存在的人們啊。
Thumbnail
在經歷數個月的疫情新聞洗禮後,許多人都知道新冠病毒的其中一個特色,就是它有許多的「無症狀感染者」。根據目前的文獻記載,新冠病毒的無症狀感染者可能高達30~50%,因此很多民眾為此而恐慌,甚至認為目前台灣社區中仍然潛伏著許多無症狀感染者,未來可能造成疫情的再次爆發。
Thumbnail
在經歷數個月的疫情新聞洗禮後,許多人都知道新冠病毒的其中一個特色,就是它有許多的「無症狀感染者」。根據目前的文獻記載,新冠病毒的無症狀感染者可能高達30~50%,因此很多民眾為此而恐慌,甚至認為目前台灣社區中仍然潛伏著許多無症狀感染者,未來可能造成疫情的再次爆發。
Thumbnail
醫學作為一種人文科學,其實正是凱博文教授一直以來對醫師與醫學教育發出的提醒。提醒意謂著遺忘。由於人們傾向將康復視為面對疾病的勝利,於是醫學成了武器,醫師成為戰士,終極目標則是戰勝「病魔」。如此,醫學成為與「病魔」的周旋,就經常與人的生存紋理擦身而過。
Thumbnail
醫學作為一種人文科學,其實正是凱博文教授一直以來對醫師與醫學教育發出的提醒。提醒意謂著遺忘。由於人們傾向將康復視為面對疾病的勝利,於是醫學成了武器,醫師成為戰士,終極目標則是戰勝「病魔」。如此,醫學成為與「病魔」的周旋,就經常與人的生存紋理擦身而過。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