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人引發海鮮大戰,不認識「那個魚」?

藝人引發海鮮大戰,不認識「那個魚」?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近日藝人楊丞琳在中國節目上的一段言論遭臺灣媒體炎上,從身份認同、家世背景到臺灣海鮮大戰,話題可謂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社群媒體上的討論好不熱鬧。

圖片來源: 節目翻拍

圖片來源: 節目翻拍

其實我在台灣沒吃過什麼海鮮....吃海鮮是奢侈的在那

無論這段言論是節目有意設計或是本人無心的一句話,都成功激起臺灣民眾的「抗議」,紛紛在社群媒體上展示臺灣富饒的海鮮文化。而節目中主持人及來賓大啖的「豆腐魚」也已被媒體多方報導,其實就是臺灣東港特產的「那個魚」,「那個魚」也因此躍上各大媒體版面,說是被楊丞琳托紅也不為過!?

「那個魚」是哪個魚?

臺灣稱的「那個魚」其實有兩種,均屬於合齒魚科,比較顯著的特徵是口極寬、牙齒尖利(貪吃認證),為底棲的肉食性魚種。兩種的學名分別為小鰭鐮齒魚(Harpadon microchir Günther)及印度鐮齒魚(Harpadon nehereus),由於名稱饒口,當地居民多以那個、那個稱之,久而久之已變成臺灣東港饕客必點的美食之一。

至於「豆腐魚」又是怎麼跟「那個魚」劃上等號的,日本維基百科解釋如下:

身がやわらかく、煮ると箸でつかむのは難しいぐらいのため、「豆腐魚」という俗称もある

因為身體柔軟,煮熟時難以用筷子夾起,故稱之為「豆腐魚」

「那個魚」,俗名面面觀

1. 從分類學來看:

合齒魚科(Synodontidae)又可下分兩個亞科

印度鐮齒魚在中國被稱為龍頭魚、香港稱九肚魚。而龍頭魚的英文俗稱為 Bombay duck (孟買鴨),此俗名的由來較可靠的說法是:龍頭魚本身肉味清淡,但曬成魚乾後氣味濃烈,在英屬印度時期,人們常把這種刺鼻的氣味和從孟買運送而來的郵件與報紙(Bombay Daak)聯繫在一起,久而久之也就叫成了「Bombay duck」。__資料來源: 龍頭魚 - 維基百科 (wikipedia.org)

另外狗母魚(エソ)在休憩時,會抬頭以腹鰭撐住身體,形似蜥蜴,所以又有蜥蜴魚(lizardfish)之稱。

2. 各地俗名:

中國:

廣東省陽江市的人稱龍頭魚為「鼻涕魚」、「流鼻鱼」,因為它像流出來的鼻涕,而廣東人通常用炸香撈埋椒鹽的方式食用。在廣東省潮州市會用辣椒、胡椒混合成天婦羅或與鹽、麵粉做成魚餅吃。

福建省泉州市由於距離臺灣較近,語言也較相近,稱此魚為「那哥」。

日本:

小鰭鐮齒魚印度鐮齒魚分別叫做ミズテングテナガミズテング,漢字寫為水天狗手長水天狗。由於外貌並不討喜,較少食用相關情報。

結語

一條魚在不同地方就會有不一樣的名稱,可能是因為分類方式、形態特徵、料理方式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說法,細看這裡頭的名稱由來,其實也是對當地文化認識的另一種方式,希望藉由今天的分享,讓大家對「識魚」有另外一層想像。

如果喜歡我的分享,可以幫我點個讚、愛心,

也歡迎追蹤我,希望能夠分享更多食魚相關趣聞給您。

avatar-img
賣時間的男孩
54會員
224內容數
時間有價,這裡談社會企業、食魚教育、商業思維,將生活用時間下釀,陪你一起學習與成長,我先乾,你隨意。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賣時間的男孩 的其他內容
摩斯漢堡於本(8)月初開賣柚香黑醋「龍虎石斑珍珠堡」,售價120元,在全台100間門市限量販售。這是摩斯漢堡第三度研發的新口味石斑魚堡。有了前兩次期間限定限店販售的企劃經驗下,這次的定價及實際吃起來的味道及口感都大有進步。
行政院日前宣布將補助新台幣6億元,讓國中小學子9到12月每月吃一次石斑魚,遭受不少反彈聲浪,究竟這個政策的問題出在哪?越演越烈的石斑魚事件,可以從中國禁止臺灣石斑魚出口之探討這篇文章追溯起。
十年前石斑魚納入ECFA早收清單項目,在關稅優惠及直通大陸市場的政策發展下政府全力推動國內養殖石斑魚面積及產量,作為精緻農業發展方案之一,成就了臺灣「石斑王國」的美名。然而當時看似風光無限的石斑產業,卻在石斑魚大量出口中國後發生微妙的變化。
黑鮪魚於每年4月至6月隨著黑潮洄游於臺灣東部外海產卵,一般捕抓的體長在2公尺以上。而「黑鮪魚季」舉辦時間也就是黑鮪魚洄游至臺灣海域產卵的時間。究竟這樣吃在「產季」的行為是否符合永續食魚的概念?
從2021年3月知名迴轉壽司壽司郎行銷案引起的「鮭魚之亂」到近期烏俄戰爭,全球航班減少,導致挪威鮭魚進口數量不足,紛紛缺貨。從大眾爭相搶購的現象來看,鮭魚在民眾的心中佔了不小的地位。
105年,立法委員提擬「食農教育法草案」,歷經了七年,終於在今(111)年4月19日三讀通過,想必長年在食育領域推動的相關團體、機關(構)都感觸頗深。至少在定義層面上有統一且可依循的解釋,我想就是一步邁進。 剖析七大重點一次看 1. 「設立食農教育推動會」: 2. 「國民穩定取得糧食」:
摩斯漢堡於本(8)月初開賣柚香黑醋「龍虎石斑珍珠堡」,售價120元,在全台100間門市限量販售。這是摩斯漢堡第三度研發的新口味石斑魚堡。有了前兩次期間限定限店販售的企劃經驗下,這次的定價及實際吃起來的味道及口感都大有進步。
行政院日前宣布將補助新台幣6億元,讓國中小學子9到12月每月吃一次石斑魚,遭受不少反彈聲浪,究竟這個政策的問題出在哪?越演越烈的石斑魚事件,可以從中國禁止臺灣石斑魚出口之探討這篇文章追溯起。
十年前石斑魚納入ECFA早收清單項目,在關稅優惠及直通大陸市場的政策發展下政府全力推動國內養殖石斑魚面積及產量,作為精緻農業發展方案之一,成就了臺灣「石斑王國」的美名。然而當時看似風光無限的石斑產業,卻在石斑魚大量出口中國後發生微妙的變化。
黑鮪魚於每年4月至6月隨著黑潮洄游於臺灣東部外海產卵,一般捕抓的體長在2公尺以上。而「黑鮪魚季」舉辦時間也就是黑鮪魚洄游至臺灣海域產卵的時間。究竟這樣吃在「產季」的行為是否符合永續食魚的概念?
從2021年3月知名迴轉壽司壽司郎行銷案引起的「鮭魚之亂」到近期烏俄戰爭,全球航班減少,導致挪威鮭魚進口數量不足,紛紛缺貨。從大眾爭相搶購的現象來看,鮭魚在民眾的心中佔了不小的地位。
105年,立法委員提擬「食農教育法草案」,歷經了七年,終於在今(111)年4月19日三讀通過,想必長年在食育領域推動的相關團體、機關(構)都感觸頗深。至少在定義層面上有統一且可依循的解釋,我想就是一步邁進。 剖析七大重點一次看 1. 「設立食農教育推動會」: 2. 「國民穩定取得糧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