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諮商課程:LBT 邏輯基礎療法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raw-image

我第一次接觸哲學諮商的課程就是LBT邏輯療法,對於不是哲學背景的人來說,這個方法著重在邏輯規則的分析,且部分取材至行之有年的行為療法學派,不需要太多哲學理論就可以開始練習,是相對好切入哲諮的方式。課後,我也閱讀了邏輯療法創始人Elliot Cohen的著作,綜合課堂和讀書筆記,整理成本篇文章,為邏輯療法做簡單的說明。


邏輯療法基本理解

邏輯療法的始祖為:Elliot Cohen,Cohen本身為一名哲學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倫理學。邏輯基礎療法有一個重要的假設 - 人類具備理性思考的能力。情緒上的不愉快(排除生理上的病因)是內在認知和外在的差異而成,是因為人沒有透過理性理解外在世界而造成

在邏輯療法中,哲學諮商師幫助案主推演出他的思考脈絡,找出描述中的謬誤,以提供不同的哲學思考角度,幫助案主用理性的方式重新建立自己和外在世界的關係,頗有亞里斯多德的知識論和心理學派的行為療法的味道。

光靠「理解」並沒有辦法讓一個人「感覺好一些」,因此邏輯療法非常強調「鍛鍊心智」,也就是Cohen所說的「解藥」,鍛鍊心智會讓人克服當前的痛苦,並且在未來為類似的問題做好準備。

raw-image


情緒推演和行為推演

在拆解案主的行為、行緒時,可以分為下列步驟:

規則 > 報導 > 行動或情緒

這些用字和我們一般理解的不同,釋義大致如下:

  • 規則:當事人相信的信念
  • 報導:當事人觀察到的事實
  • 行動或情緒:當事人依照自己的信念,和所觀察到的事實,而產生的行為或情緒反應。

例子:

  • 推責:芹菜很噁心,正常人不該吃芹菜(這是我的信念)
  • 報導:我的室友很愛吃芹菜(我觀察到事實)
  • 行動或情緒:我覺得室友味覺遲鈍,必須被糾正 (我的信念)


以上面的例子來說,應該也很容易發現,即使符合這些步驟,也不代表得出的結果就是正確的。規則、報導、行動與情緒是否合理、符合邏輯- 意即是否有謬誤,就是待驗證的部分,這是邏輯療法中「邏輯」要澄清的部分。


謬誤的類型 - 規則謬誤

規則代表我們的信念,這些謬誤類型提醒我們有些信念會使我們卡在問題中。

  • 強求完美:對每個人(包含自己)訂了嚴苛的規則
  • 將問題嚴重化:認為只要某個環節出錯,便會引發不可收拾的後果
  • 過度美化:如美化一位恐怖情人
  • 無法承受和無可奈何:認為自己一定無能為力,因此乾脆放棄
  • 責怪:責怪別人,都是別人的錯,不是我的!
  • 自尋煩惱:過度煩惱沒有太多事實佐證的事情,例如喉嚨痛時立刻聯想到自己是否得了食道癌,而非優先考慮比較可能的原因(如感冒、晚餐吃太辣等等)



謬誤的類型 - 報導謬誤

我把書中提到的幾種報導謬誤寫在下方,根本原則是:我們要了解自己在觀察事實時是有局限的,人的專注力有限,這些謬誤像是一些檢測工具,幫助我們檢查是否有被遺漏的客觀事實?我們的感知是否過度被情緒、個人立場影響?

  • 以偏概全
  • 非黑即白:忽略了大部分的事情都不是二元論
  • 放大危險:不合理的評估危險
  • 一廂情願 :單以自己的角度解讀他人的情緒和行為
  • 捏造解釋
  • 懊悔過去:過分沈溺在過去的記憶,最常見的描述就是「想當初...」
  • 擬人化:如把遲到怪罪於一路紅燈,彷彿交通號誌有意和你作對


情緒與行動上的謬誤

這裡討論的是一些不理智的情緒和行動飯應。

  • 世界以我為中心- 往往傷害別人而不自知
  • 大吵大鬧使關係惡化:傷害加上傷害,就是雙重傷害
  • 博取同情:博取同情或許可以換來想要的東西,久了卻會降低自己的自尊
  • 勒索- 包含人身安全、物質上的、心靈上的勒索
  • 拐彎抹角:拐彎抹角是一種對自己不誠實,對別人不誠懇的行為
  • 污名化
  • 報復:壞事加上壞事,客觀來說不太可能成為一件好事
  • 人云亦云、專家效應:如請化學家規劃國家教育

針對不同的議題,Elliot Cohen也提出了不同的「解方」,也就是鍛鍊心志的方式,但我自己的感覺是判斷出問題來源時,其實大概就知道要怎麼調整了,而且針對來談者適性的給出建議比規章重要多了。

Elliot Cohen的書「亞里斯多德會怎麼做」中有更多說明,作者也有提供很多真實案例,Cohen的寫作風格相當平實,也可以考慮買英文版的電子書來看看。


LBT邏輯療法課程初體驗

我在2022參加了台灣哲學諮商協會舉辦的LBT邏輯基礎培訓課程,課程共有兩天共16小時,從最簡單的假言命題開始(若P則Q),並進行分組對談和網路文本分析,文本分析時就會發現現實的生活中,很多謬誤是交叉發生的,還要考量到當事者所處的狀況,在對談中立刻推演並不簡單。

當我知道邏輯療法假設人類的不愉快全然因為不理性而起時,心裡真的很震撼,也很納悶用這樣的角度去否定當事人思考的能力,是不是會帶來更多的傷害?又或許所有事情攪在一起時,什麼才是「理性」的選擇,本身就是一個很值得討論的題目,而我們做的只是加強自己的信念,並不斷確認這個信念是在靠近真理的方向前進。

在課堂討論時,我也發現雖然邏輯分析雖然看似是一個一翻兩瞪眼的事,但卻也是火藥味最濃厚的討論,畢竟在這種狀況下,更沒有人願意被當作「沒有理性」的那方,這樣好像也是一種強求完美和自我中心的謬誤?但不管怎樣,我覺得羅提療法對生活中有很大的幫助,是一套用來檢視資訊、檢視人際互動或是觀察自己內心的情緒時,簡單、好操作的工具。



LBT邏輯療法參考書

課後我自己找了一些參考書看, 發現課程中很多案例討論是擷取自「邏輯謬誤鑑識班」一書,另外在邏輯三項命題上「輕輕鬆鬆學邏輯」一書寫得很清楚(可惜當中範例政治味好重),其他的參考書:

  • 邏輯謬誤鑑識班 :訓練偵錯神經的24堂邏輯課 (冀劍制,漫遊者出版)
  • 哲學家的工具箱 :如何論證.批判.避開邏輯謬誤?一套現代人必備的理性思考工具 ( 佛索 ,(Fosl, Peter S.) , 巴吉尼 ,(Baggini, Julian) , 黃煜文 譯,麥田出版)
  • 輕輕鬆鬆學邏輯 (吳家麟 , 湯翠芳 稻田出版)
  • 亞里斯多德會怎麼做? :透過理性力量療癒自我 (Elliot Cohen, 丁凡 譯,心靈工作坊文化出版)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目十人
16會員
21內容數
記錄各種學習筆記、書單和經驗分享。
目十人的其他內容
2024/09/01
我紀錄了參加馬雅曆諮詢的體驗,很意外地諮詢過程更像諮商,與諮詢師討論了許多課題的定義,一起從人格特質中找到適合自己的應對方式。如果你不排斥身心靈,也不糾結於命理一定要給出非黑即白的答案,那馬雅曆或許是可以幫助你探索自己的工具。
Thumbnail
2024/09/01
我紀錄了參加馬雅曆諮詢的體驗,很意外地諮詢過程更像諮商,與諮詢師討論了許多課題的定義,一起從人格特質中找到適合自己的應對方式。如果你不排斥身心靈,也不糾結於命理一定要給出非黑即白的答案,那馬雅曆或許是可以幫助你探索自己的工具。
Thumbnail
2023/11/14
方格子一直停醒我很久沒有更新...但其實這段時間我已經開始做團體諮商的實習啦!之後再來分享,希望能先把敘事治療工作坊的筆記寫完。今天分享的筆記是關於敘事療法中的技巧-- 雙重聆聽。 什麼是雙重聆聽 雙重聆聽是由Jill Freeman於2017年提出的概念,雙重的第一重是「主題」,第二重是「
Thumbnail
2023/11/14
方格子一直停醒我很久沒有更新...但其實這段時間我已經開始做團體諮商的實習啦!之後再來分享,希望能先把敘事治療工作坊的筆記寫完。今天分享的筆記是關於敘事療法中的技巧-- 雙重聆聽。 什麼是雙重聆聽 雙重聆聽是由Jill Freeman於2017年提出的概念,雙重的第一重是「主題」,第二重是「
Thumbnail
2023/08/15
把人與問題分開,會讓當事人更客觀的看待目前面對的狀況,在麥克懷特主持的療程中,常邀請來談者為問題命名,就是一種問題外化技巧,諮商師可以在過程中透過問題引導來談者檢視問題本身,讓來談者逐步地把自己和問題綁在一起的狀況鬆開來。
Thumbnail
2023/08/15
把人與問題分開,會讓當事人更客觀的看待目前面對的狀況,在麥克懷特主持的療程中,常邀請來談者為問題命名,就是一種問題外化技巧,諮商師可以在過程中透過問題引導來談者檢視問題本身,讓來談者逐步地把自己和問題綁在一起的狀況鬆開來。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透過記錄自己的心情,之後復盤來檢視自己的不理性思維~
Thumbnail
透過記錄自己的心情,之後復盤來檢視自己的不理性思維~
Thumbnail
理情行為療法是什麼?是告訴我們自我欺騙的思考模式嗎?歡迎進來看看輕度點評。
Thumbnail
理情行為療法是什麼?是告訴我們自我欺騙的思考模式嗎?歡迎進來看看輕度點評。
Thumbnail
你好,歡迎閱讀《紫式書摘》。 我是王啟樺,目前在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擔任統計機器學習方向的博士後研究員。 這篇文章是《紫式書摘》的第001篇文章,紀錄了我閱讀《李松蔚·心理學通識(年度日更)》中〈080|慢系統:哪些自動化的反應不靠譜?〉後,產生對「成功的關鍵因素:理性思考、持續學習與尋找
Thumbnail
你好,歡迎閱讀《紫式書摘》。 我是王啟樺,目前在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擔任統計機器學習方向的博士後研究員。 這篇文章是《紫式書摘》的第001篇文章,紀錄了我閱讀《李松蔚·心理學通識(年度日更)》中〈080|慢系統:哪些自動化的反應不靠譜?〉後,產生對「成功的關鍵因素:理性思考、持續學習與尋找
Thumbnail
PEACE療法是由馬瑞諾夫博士所提出的,本篇文章會先說明PEACE療法的步驟、上課練習的心得和參考書。PEACE療法使用者會需要多一點哲學背景和知識,但是沒有這些知識,也可以按照PEACE療法的架構,幫助自己或他人釐清情緒。
Thumbnail
PEACE療法是由馬瑞諾夫博士所提出的,本篇文章會先說明PEACE療法的步驟、上課練習的心得和參考書。PEACE療法使用者會需要多一點哲學背景和知識,但是沒有這些知識,也可以按照PEACE療法的架構,幫助自己或他人釐清情緒。
Thumbnail
對於不是哲學背景的人來說,邏輯療法重在邏輯規則的分析,是相對好切入哲諮的方式。課後,我也閱讀了邏輯療法創始人Elliot Cohen的著作,綜合課堂和讀書筆記,整理成本篇文章,為邏輯
Thumbnail
對於不是哲學背景的人來說,邏輯療法重在邏輯規則的分析,是相對好切入哲諮的方式。課後,我也閱讀了邏輯療法創始人Elliot Cohen的著作,綜合課堂和讀書筆記,整理成本篇文章,為邏輯
Thumbnail
關於科學 透過整理幾個常見的誤解,來解釋甚麼是科學方法: 新聞標題:「科學突破大發現!xxx科學家發表研究發現了ooo成因」 每個實驗都有各自的優缺點,但如果能整合多樣實驗研究結果,得到相近的結果,而不是去摒棄相關的研究成果,來評估一個單獨研究。(證據交集原則) 佛洛伊德的人格發展理論是科學嗎?
Thumbnail
關於科學 透過整理幾個常見的誤解,來解釋甚麼是科學方法: 新聞標題:「科學突破大發現!xxx科學家發表研究發現了ooo成因」 每個實驗都有各自的優缺點,但如果能整合多樣實驗研究結果,得到相近的結果,而不是去摒棄相關的研究成果,來評估一個單獨研究。(證據交集原則) 佛洛伊德的人格發展理論是科學嗎?
Thumbnail
不正確的思維邏輯導致不對的問題,進而產生錯誤的解法,造成或長或短且深淺不定的後果,不過仍然有機會導正,怎麼做呢?
Thumbnail
不正確的思維邏輯導致不對的問題,進而產生錯誤的解法,造成或長或短且深淺不定的後果,不過仍然有機會導正,怎麼做呢?
Thumbnail
人類最具破壞性的情緒,都是從錯誤的推理中衍生出來的。想要獲得幸福的人生,要先從糾正你腦中錯誤的觀念開始!「邏輯思考」是解決你生活困擾或情緒問題的好工具,幫助你找出阻礙幸福的「錯誤思考模式」。上篇有跟大家分享五個常見的「錯誤規則」,這篇繼續分享接下來的六個規則!
Thumbnail
人類最具破壞性的情緒,都是從錯誤的推理中衍生出來的。想要獲得幸福的人生,要先從糾正你腦中錯誤的觀念開始!「邏輯思考」是解決你生活困擾或情緒問題的好工具,幫助你找出阻礙幸福的「錯誤思考模式」。上篇有跟大家分享五個常見的「錯誤規則」,這篇繼續分享接下來的六個規則!
Thumbnail
上篇我們提到許多人從來沒有質疑過深植於潛意識裡的錯誤信念,這些錯誤信念可能是來自成長環境帶來的價值觀,或是成長過程中的遭遇讓自己產生了某種假設,成為我們日後在思考與判斷的前提。這些信念或認知不一定是正確的,可能會使我們做出扭曲的判斷,甚至對往後的人生產生重大的影響,但我們要怎麼發現這些錯誤的假設呢?
Thumbnail
上篇我們提到許多人從來沒有質疑過深植於潛意識裡的錯誤信念,這些錯誤信念可能是來自成長環境帶來的價值觀,或是成長過程中的遭遇讓自己產生了某種假設,成為我們日後在思考與判斷的前提。這些信念或認知不一定是正確的,可能會使我們做出扭曲的判斷,甚至對往後的人生產生重大的影響,但我們要怎麼發現這些錯誤的假設呢?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