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篇為
Hen Book說書人亨利,參與完昨天
小組讀書會後的心得分享。亨利此篇隨筆本無標題,我取用他文章中提到的「擁抱」,結合讀書會文章的「脆弱」主題,同時也以「擁抱」向亨利鍾愛的神學家Miroslav Volf致意。
今天(9/18)雯青小組的聚會,夥伴們一起閱讀《活出上主形象的喜樂》其中一個篇章〈為人母親的神學省思〉,並討論何謂從「脆弱」中獲得彼此連結的力量,以及男性與女性在生育前後的脆弱經驗為何。
我自己印象深刻的段落是,作者有提到她在生產前後,婆家、娘家、朋友、教會如何細膩地給予她物質與情感上的幫助,我認為這是相當難能可貴的。但有夥伴分享,很多時候教會針對新生兒父母的探訪或祝福禮拜都會把焦點放在孩子身上,而沒有同理到生產後新手爸媽落入的無助與憂鬱的情緒中(尤其是媽媽)。
我也是身邊陸續有人懷孕生子後,才開始意識到這件事情:為什麼大家都搶著要跟孩子拍照、送孩子禮物,卻沒有仔細地聆聽父母在這段歷程所經歷的各樣心境呢?因此,我給自己的提醒是,任何的探訪都一定要先關注到父母的狀態,用心地聆聽,讓他們可以有機會顯露脆弱,在「被理解」的過程中得著力量。我跟碧容在探訪新生兒時所預備的禮物,都是給父母的。我想,這是一個很好的練習:先同理父母的處境。
雖然我還沒有孩子,但很感謝小組中有兩位爸爸願意分享自己的脆弱經驗,儘管那些是已經走過的路。我發現,在許多產前或產後的紀錄中,大多是媽媽的聲音,但鮮少聽見爸爸在這過程中的焦慮或無助。或許男性相較於女性更不易去向他人坦露自己的脆弱,而默默隱忍各樣的情緒。
孩子的誕生,就是一個不可掌控的狀態,毫無保留地展露最脆弱的模樣給我們看。他讓我們的「能」變為「不能」,讓我們意識到原來我們的「不能」代表著我們無法只靠自己。我們需要上帝的擁抱與牽引。
談回到女性神學。女性神學雖然起初是從受壓迫的女性經驗為出發點,點出結構的不公義之處,但其最終目標是所有受壓迫者(無論男性與女性)的解放。如果壓迫的結構讓我們看不到自己的傷口,或是否認自己的傷口,那我們就無法透過脆弱與彼此連結,學習去恢復破碎的關係。
再次感謝今天每位夥伴的真摯分享,很期待下次的聚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