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天挑戰 DAY9 《被討厭的勇氣》2:否定心理創傷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 前言:

這一本書基本上都是通過〝對談〞的方式來進行,透過生活上的例子,閱讀上還是算是好閱讀的,尤其是愈是與自己生活上的經驗有重疊的話,就愈能體悟作者想要表達的觀點。

對我而言,心理學上的述敘真的是不好抒發,雖然可以很主觀的敘事,但同一個心理學理論不見得適合套用在每一個人的身上,所以比較好的方式是從生活中的實例,來反推出原因,並再提出自己的觀點和作法,似乎是比較好的做法。

■ 否定心理創傷:目的論


在我以前上課心理學的課程當中,那時候〝弗洛伊德〞心理學派非常著名 ( 現在幾乎已經被主流棄用 ),弗洛伊德主張〝過去發生的一切〞造就現在一切的你,是完全〝過去 → 現在〞的因果關係;但阿德勒認為,你的生活模式,完全是你自己選擇的結果。與其他人、與以前發生過什麼,都無關。這是阿德勒和弗洛伊德最根本的區別。

差異:決定論與目的論

我們來舉個例子,比如說有一個人從小就受到父母的虐待,他長大之後,造就他的性格就很扭曲,因為從小就在暴力的家庭長大,所以就以傷害別人為樂,結果走向了犯罪的道路。

弗洛伊德會說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因為是這個人擁有〝不幸的童年〞造成現在的這個人。弗洛伊德這個說法,叫做〝決定論〞。
那我們來仔細想想看,弗洛伊德就幾乎是告訴我們說,我們人其實是不能左右自己的命運的,你的命運取決於你小時候的成長過程;如果你童年不幸,也許你就應該犯罪,一切都是你媽媽的錯。
然而阿德勒不承認這個說法。阿德勒認為這個人之所以性格扭曲,是因為他出於〝某種目的〞,主動〝選擇了〞這個扭曲的性格;而不幸的童年只是他的藉口。阿德勒這個說法,叫〝目的論〞。

阿德勒心理學認為,應該追究的不是過去的原因,而是現在的目的。

什麼是目的論?


為了更加理解什麼是目的論,我們再來舉幾個例子。

比如說有一個女孩,她一和陌生人說話就緊張、臉紅,沒辦法與人自在的交談,她跟別人說,自己有社交了恐懼症,所以她始終不敢向心儀的男生表白,她的內心非常痛苦,所以來找阿德勒做心理諮詢。

阿德勒告訴她,愛臉紅的毛病是她〝自己的選擇〞。
或許我們會覺得訝異和牽強,覺得這個〝生理〞上的因素,怎麼又會是〝自己的選擇呢?〞我們來看看阿德勒怎麼說。
因為對這個女孩來說,在她的內心選擇上,〝被別人拒絕,是比臉紅更可怕的事情!〞,因為她害怕表白被拒絕,又不願意承認自己不敢表白,所以才上發明了臉紅的毛病;因為有了這個〝充份的理由〞,她就可以說服自己,〝我要不是有社交恐懼症融會去表日,就會得到愛情。〞

這個社交恐懼症不是假裝的,事實上女孩一說話真的臉紅 —— 但是,這仍然是她自己的選擇。

阿德勒並不否認人有情感,但是他認為人不會真的被自己的什麼情感給控制了。人總是〝戰略性地選擇某個情感〞,來達到別的目的。

戰略性地選擇某個情感?


或許我們仍然覺得有一點遷強,我們是情感的動物,怎麼可能隨時理性的去控制自己的情感,而且還能自由的去選擇某個情感呢?

我們接下來再來看看另一個例子。
比如說,你去一間餐廳吃飯,服務人員不小心失手了,把菜湯灑在了你褲子上;你當下非常的生氣,大發雷霆,去指責服務員。事後你可能還挺後悔,說哎呀我當時好像有點沒風度。但是阿德勒會說,發怒是你主動選擇的。

為什麼要選擇上發怒呢? 因為你想通過發怒,去控制那個服務人員。
那你說不可能!當時時間那麼短,我怎麼可能想這些!作者是這麼解釋的 ——
比如說,現在有個媽媽正在怒氣沖沖地罵她的女兒。這時候來了個電話,媽媽一看是女兒的小學老師,馬上融和顏悅色地和老師說話。五分鐘後放下電話,媽媽又接著對女兒上發火。這個場景,你不陌生吧?

那好。如果怒氣是不可遏制的,那媽媽變臉為什麼那麼快? 她並非是遏制不了外氣;她是把發怒當做控制別人的手段。因為發怒是最簡單讓別人瞬間聽妳說話的情緒,它好用,所以你不自覺的就會使用這個情緒來控制別人。

仔細想想,似乎我們每個人都有這麼過的經驗時刻,當朋友或家人聽不進去你說的話,這時候發怒就是我們最好的選擇;又比如你開車在路上發生一些糾紛的時候,這時候對方走下車門想要過來與你理論,你想要先發制人,控制這個場面,當下發怒就是最好的選擇,如果對方畏懼了,你就控制了〝他〞。

再比如說,有的人說從小性格孤僻,害怕外面的世界,所以不敢出門只能待在家裡,這是他的性格悲劇嗎? 不是。他也知道孤僻的性格不好,但是這個性格對他有利 —— 有了這個性格,他就有了不出門的理由,他就可以一直得到父母的照顧。
弱者很擅於把過去的不幸和性格的缺陷當做武器使用。他會抱怨這些不幸和缺陷,但是他〝需要〞不幸和缺陷。他拒絕改變。

那你說,拋棄那些上不了檯面的目的,主動改變自己的性格,做個陽光正面的強人不是更好嗎? 是。但是改變生活方式是有風險的。他已經習慣了自己的人設,別人怎麼對他,他有充分的預期。他沒有和勇氣改變。

我們見過險惡環境中長大而性情優雅的強人,也見過家庭條件優越而性格猥瑣的弱者。這個世界給了你什麼,那是你決定不了的。但是怎麼看待、怎麼利用手裡的東西,那是你可以決定的。咱們不要學弗洛伊德,不能一有什麼問題都是你媽媽的錯。心理分析師讓你大哭一場又有啥用呢?咱們得學阿德勒,你可以改變自己。
而改變需要勇氣。岸見一郎說,阿德勒心理學是關於勇氣的心理學。

■ 小結:目的論才能改變自我,迎向更美好的人生


弗洛伊德告訴我們,因為我們擁有〝不幸的童年〞,才會造就現在的自己;這個說法叫做叫做〝決定論〞。

而阿德勒心理學認為,應該追究的不是過去的原因而是現在的目的。阿德勒認為這個人之所以性格扭曲,是因為他出於〝某種目的〞,主動〝選擇了〞這個扭曲的性格;而不幸的童年只是他的藉口。阿德勒這個說法,叫〝目的論〞。

我們不要讓過去的經驗來決定自我,而是應該由我們來賦予經驗的意義來決定。不論過去經歷過什麼事,你賦予它的意義,就決定你的現在,也就是說,問題不在經歷過什麼事,而是如何解釋它;重要的是不是你經歷了什麼,而是你如何運用它。
如果我們一直停留在〝決定論〞的觀念上,就會受到過去束縛。因為我們無法搭時光機回到過去,時鐘的指針也不會倒轉,過去的事永遠都不能改變,一直停在這樣的思想當中,未來永遠也得不到幸福;只有現在才能改變,只有接納過去,關注現在,才有可能改變未來。
而改變的第一步,就是要先知道這個答案不是由誰來告訴你,應該自己去找才對,從別人那裡得到的答案,一點價值也沒有。
如果生活型態不是天生的,而是自己選的,應該就有〝重新選擇〞的可能性,無論何時何地,人都是可以改變的,你之所以無法改變,是因為自己下定決心不要改變;之所以無法改變,是因為內心深處告訴自己,現在的生活型態即時有一點不方便或不順心,但相對來說,維持現狀還是比較容易控制,比較輕鬆吧!也就是說,大家儘管有種種的不滿,但保持,現在的我,「還是比較輕鬆又安心的」。
阿德勒心理學就是勇氣的心理學,你之所以不幸,並不是過去和環境造成的,更不是因為能力不足,只是勇氣不夠而已,換句話說,就是缺乏變得幸福的勇氣。無論之前你的人生發生過什麼事,那對你將來要怎麼過日子一點影響也沒有,決定你人生的是活在當下的自己。
即將進入廣告,捲動後可繼續閱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93會員
242內容數
Give me book 是一個分享書籍的讀書園地,每兩周就會寫一本〝書籍〞的讀後心得與重點整理,期許有興趣的人可以跟我 Gimmy 一起閱讀、學習與交流,而每一本書大約會發佈五篇主題:簡介、三個主題和總結,透過這些分享來期待我們共同學習與成長。 若有推薦的書單,請歡迎隨時向我推薦哦 ^^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這本書除了是是心理學上的著作,可能作者之一是哲學家,所以這本書也可以說是一本生活哲學書,提供了啟發性的人生態度和平易近人的行動指南。 追求本身能帶給我們快樂和幸福,但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心想事成,所以在追求的本身能帶給我們快樂、亦可以讓我們產生痛苦,很多時候我們的不快樂和自卑感,都來自於自身的追求;
我們介紹了什麼是高手的暗箱,利用底層的規律、時代的趨勢和外部的力量,來幫助自己跨越式成長。戰略上瞄準高價值區域,持續放大自我效能;再接下來,站在知識源頭,學習高價值知識以問題為導向,學習自己最需要的知識;知識IPO,學會把知識轉化成價值;連線學習跟別人一起成長;高手能夠自下而上地構建起自己的知識體系
在這個時代下,因為高度的連接之下,從熟人步了陌生人社會,帶來現代社會的底層改變。因此,我們也必須要有所改變來適應這個時代;正如法國有一句諺語:〝我們常常改變,是為了不變。〞 高手有七個心智關鍵字:開放、專注、遲鈍、有趣、簡單、善良、可激怒。
要能做到「第二序的改變」,我們就必須知道自己〝陷在其中〞,要跳出框框來看待這個問題,因為有時候第一序的改變往往會妨礙我們做出第二序的改變;當你習慣用節食來減肥時,你就不會想要透過找出本質問題來解決這個問題。只有跳出問題,打破閉環,重新定義目標,我們才能跳出輪迴問題。
找到自己最終想要做的事,不斷摸索正確的高價值區,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然後內修,靜待時機。第一個高手戰略心法就:找到高價值區,戰略性專注,用最有把握的方式取勝。
從〝暗箱〞的例子來看,我們就知道不是〝努力〞就好,而是要找到〝對的方向做努力〞,才能事半功倍。同理,在這個時代上,〝獲得百倍收益的關鍵,不是百倍努力。每個時代的高手都在利用社會和科技的底層邏輯撬動自己,實現跨越式的成長。〞可怕的不是高手比你還努力,而是高手的方法比你正確的太多。
這本書除了是是心理學上的著作,可能作者之一是哲學家,所以這本書也可以說是一本生活哲學書,提供了啟發性的人生態度和平易近人的行動指南。 追求本身能帶給我們快樂和幸福,但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心想事成,所以在追求的本身能帶給我們快樂、亦可以讓我們產生痛苦,很多時候我們的不快樂和自卑感,都來自於自身的追求;
我們介紹了什麼是高手的暗箱,利用底層的規律、時代的趨勢和外部的力量,來幫助自己跨越式成長。戰略上瞄準高價值區域,持續放大自我效能;再接下來,站在知識源頭,學習高價值知識以問題為導向,學習自己最需要的知識;知識IPO,學會把知識轉化成價值;連線學習跟別人一起成長;高手能夠自下而上地構建起自己的知識體系
在這個時代下,因為高度的連接之下,從熟人步了陌生人社會,帶來現代社會的底層改變。因此,我們也必須要有所改變來適應這個時代;正如法國有一句諺語:〝我們常常改變,是為了不變。〞 高手有七個心智關鍵字:開放、專注、遲鈍、有趣、簡單、善良、可激怒。
要能做到「第二序的改變」,我們就必須知道自己〝陷在其中〞,要跳出框框來看待這個問題,因為有時候第一序的改變往往會妨礙我們做出第二序的改變;當你習慣用節食來減肥時,你就不會想要透過找出本質問題來解決這個問題。只有跳出問題,打破閉環,重新定義目標,我們才能跳出輪迴問題。
找到自己最終想要做的事,不斷摸索正確的高價值區,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然後內修,靜待時機。第一個高手戰略心法就:找到高價值區,戰略性專注,用最有把握的方式取勝。
從〝暗箱〞的例子來看,我們就知道不是〝努力〞就好,而是要找到〝對的方向做努力〞,才能事半功倍。同理,在這個時代上,〝獲得百倍收益的關鍵,不是百倍努力。每個時代的高手都在利用社會和科技的底層邏輯撬動自己,實現跨越式的成長。〞可怕的不是高手比你還努力,而是高手的方法比你正確的太多。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被討厭的勇氣》深入探討心理學理論,鼓勵人勇於追求自己的價值觀和信念,並探討內在和高級的幸福。本文介紹了阿德勒心理學理論對人際關係的看法及如何實現內在的幸福。
Thumbnail
《被討厭的勇氣》以一位哲學家和年輕人對話的形式探討阿德勒心理學,強調人生是我們自己選擇的,主張改變思維角度以獲得幸福。文章內容包括決定論&目的論、課題分離、獲得勇氣、接納自我等主題,說明改變思維勇於追求幸福的重要性。
Thumbnail
本文透過《被討厭的勇氣》,我們和阿德勒心理學與斯多噶哲學相遇。兩者皆探討專注於可控制的事物、接受過去並活在當下。阿德勒強調自我意志和人際關係,而斯多噶則提倡宿命論與美德生活。這篇文章比較兩者的異同,帶你探索不同哲學觀點下的生活智慧。你會選擇哪種哲學作為生活指南?快來探索這些智慧的火花吧!
Thumbnail
阿德勒心理學就是勇氣的心理學,你之所以不幸,不是過去或環境造成的,更不是因為能力不足,只是勇氣不夠而已,換句話說就是「缺乏變得幸福的勇氣」。
Thumbnail
本文主要討論阿德勒、榮格、艾瑞克森、霍妮等人的精神分析學派理論,以探討早期經驗的重要性和集體潛意識等議題。
(一)否定心理創傷 (二)煩惱全來自人際關係 (三)割捨別人的課題 (四)活在當下 (五)結論
今天在讀諮商理論中的其中的章節:阿德勒心理治療。Adler採用現象學取向,現象學指的是個人的主觀經驗,也就是人們知覺到外在世界的獨特方式,與對經驗的詮釋,對於主觀的現實包含個人的知覺、想法、感受、價值觀、信念、執念與結論等,但往往我們所認為真實的經驗並不一定是真實的,有時候要了解一個人得先進入這個人
Thumbnail
日前拜讀到葉舟的「阿德勒說了些什麼」,便想著來做一下閱讀心得,跟你們分享書本的中心思想。不想花時間去看整本書的懶人們,可以過來看一看我延伸的思想分析。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是生於奧地利的一位醫師與心理治療師,同時是個體心理學的學派創始人。近年來,由於「被討厭的勇氣」一書的人氣,他的名字亦為人熟知
Thumbnail
心理類知名暢銷書。透過哲學家與年輕人兩方的對談,由淺入深地探討心理學三巨頭之一阿德勒的思想。顛覆一般普遍的認知,提出「人生目的論、否定心理創傷、所有的煩惱都來自於人際關係」等想法,透過課題分離來創造幸福人生。
Thumbnail
本書透過哲學家與一名年輕人的對話,在雙方談話中,闡述阿德勒心理學的思想,以下取書中部分內容,以及我的一些想法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被討厭的勇氣》深入探討心理學理論,鼓勵人勇於追求自己的價值觀和信念,並探討內在和高級的幸福。本文介紹了阿德勒心理學理論對人際關係的看法及如何實現內在的幸福。
Thumbnail
《被討厭的勇氣》以一位哲學家和年輕人對話的形式探討阿德勒心理學,強調人生是我們自己選擇的,主張改變思維角度以獲得幸福。文章內容包括決定論&目的論、課題分離、獲得勇氣、接納自我等主題,說明改變思維勇於追求幸福的重要性。
Thumbnail
本文透過《被討厭的勇氣》,我們和阿德勒心理學與斯多噶哲學相遇。兩者皆探討專注於可控制的事物、接受過去並活在當下。阿德勒強調自我意志和人際關係,而斯多噶則提倡宿命論與美德生活。這篇文章比較兩者的異同,帶你探索不同哲學觀點下的生活智慧。你會選擇哪種哲學作為生活指南?快來探索這些智慧的火花吧!
Thumbnail
阿德勒心理學就是勇氣的心理學,你之所以不幸,不是過去或環境造成的,更不是因為能力不足,只是勇氣不夠而已,換句話說就是「缺乏變得幸福的勇氣」。
Thumbnail
本文主要討論阿德勒、榮格、艾瑞克森、霍妮等人的精神分析學派理論,以探討早期經驗的重要性和集體潛意識等議題。
(一)否定心理創傷 (二)煩惱全來自人際關係 (三)割捨別人的課題 (四)活在當下 (五)結論
今天在讀諮商理論中的其中的章節:阿德勒心理治療。Adler採用現象學取向,現象學指的是個人的主觀經驗,也就是人們知覺到外在世界的獨特方式,與對經驗的詮釋,對於主觀的現實包含個人的知覺、想法、感受、價值觀、信念、執念與結論等,但往往我們所認為真實的經驗並不一定是真實的,有時候要了解一個人得先進入這個人
Thumbnail
日前拜讀到葉舟的「阿德勒說了些什麼」,便想著來做一下閱讀心得,跟你們分享書本的中心思想。不想花時間去看整本書的懶人們,可以過來看一看我延伸的思想分析。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是生於奧地利的一位醫師與心理治療師,同時是個體心理學的學派創始人。近年來,由於「被討厭的勇氣」一書的人氣,他的名字亦為人熟知
Thumbnail
心理類知名暢銷書。透過哲學家與年輕人兩方的對談,由淺入深地探討心理學三巨頭之一阿德勒的思想。顛覆一般普遍的認知,提出「人生目的論、否定心理創傷、所有的煩惱都來自於人際關係」等想法,透過課題分離來創造幸福人生。
Thumbnail
本書透過哲學家與一名年輕人的對話,在雙方談話中,闡述阿德勒心理學的思想,以下取書中部分內容,以及我的一些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