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關係】爸媽總是忍不住罵孩子?「4個管教方法」,親子關係大提升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不知道爸爸媽媽們還記得在罵孩子前發生的場景,孩子開始在表達情緒不滿的時候,會發出「額額、哼」的聲音,大一點的孩子會清楚表達「我不要」、「我就是不要」、「我都不要」,甚至開始「大吼」、「大叫」、「大哭」、「動手打人」、「摔東西」。
是不是似曾相似呢,這幾乎是家庭每天上演的場景,家長們都非常期待演出殺青那一天的到來。站在爸媽這邊來說,我相信沒有大人想要罵孩子,但就是被孩子的行為漸漸磨光耐心,最後失去理智線而罵孩子。站在孩子這邊來說,其實孩子是在練習「如何與世界溝通」,而「家庭」正是孩子練習的「第一個舞台」,當我接受這個觀念,告訴自己每一次孩子生氣、發脾氣的時候,就是一次「幫助孩子與世界溝通」的機會。
,美國著名親子教育專家羅娜·雷納,在《不吼不叫-如何平靜地讓孩子與父母合作》這本書提出4個管教的方法:溝通(Communication)選擇(Choices)結果(Consequences)連接(Connection),每個管教的方法都是被反復驗證之有效的方法。該如何減少罵孩子的次數?甚至可以不用罵

一、溝通:對孩子說出具體且簡單的話

有的時候,我們會對孩子說:「你乖一點」、「你為什麼不聽話」、「你可不可以不要這樣」,其實這些話在孩子聽來可能是不懂的,因為我們所給出的指示是一種「大方向」,是一種「感覺」。
我們可以嘗試具體且簡單一點來說,例如:「停止,不可以再打姊姊了,姊姊會不舒服」、「現在不能再吃了,快去把手洗一下再吃」、「電視看10分鐘就要結束了」(然後對著iPhone手機說:嘿Siri,幫我計時10分鐘)。
如果孩子當下還是無法照做的話,我們可以進一步的解釋、甚至示範,告訴孩子就是要這樣做,這就叫和平,這樣玩才是一塊玩,然後實際示範給他看。

二、選擇:讓孩子做出有效的選擇

曾經遇過一種情境,孩子在公園玩得不亦樂乎,溜滑梯、盪鞦韆、蹺蹺板,孩子穿梭在這些遊樂設施之中,但就在此時,爸媽跟孩子說要回家了,此時,孩子表達要繼續玩、就是不要回家,在雙方爭執不下的情況,爸媽給孩子兩個選擇,(1) 現在就跟我們回家、(2) 我們自己走,你留在這裡。但想想看,若是孩子硬著選擇第二選項,一個人待在公園裡玩多危險。
假設是虎爸、虎媽當下就是立刻走,等孩子哭哭啼啼地追上來,或許多訓練個幾次孩子會更聽話,但如果有個閃失,孩子過程中意外被陌生人抱走,這就是爸媽要更注意的地方。
所以當爸媽給出選項的時候,可以嘗試「給孩子多一點選擇」的選項,例如:(1) 現在就跟我們回家、(2) 再玩10幾分鐘就要回家,或是 (1) 現在就去洗澡、(2) 再看10分鐘,把這集看完就去洗澡,給孩子緩衝時間,使用「儀式感」來引導孩子做出有效的選擇。

三、結果:幫助孩子對結果負責,知道這是屬於他自己的事情

等孩子大一點,上幼稚園就可以開始制定屬於家庭的規則,根據孩子發展階段及當前的需要來制定規則,要孩子跟全家人一起來回顧哪些項目做到了、哪些項目還沒有做到,這樣孩子就會逐漸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任,更可以讓孩子知道,原來做了這些事情後來會發生什麼結果。
這邊制定的家庭規則是要雙向的,大人自己也要下場加入一起來遵守的,不只是單向大人訂規則、小孩來遵守那樣,這樣孩子才會服氣,爸媽可以具備「身教過於言教」的影響力。

四、連接:創造與孩子一對一相處的機會

如果家裡有兩個以上的孩子,爸媽需要花時間各別陪孩子,不是爸媽一起陪,而是爸爸去陪,再來媽媽去陪,這樣,孩子就能直接感受到爸爸或媽媽給他的愛。有時候解決孩子的大吼大叫,就是需要一對一的去關注一下孩子就好了。
曾經有一個場景,姊弟倆一起玩,玩得開心都不去吵爸媽,直到有一方生氣了,就來找爸媽解決,然後爸媽就教訓兩位,說:「兩個人分開,你們今天都不可以再玩了」。
專家建議我們,如果爸媽有空,可以參與孩子們的玩,告訴他們爸媽在你們旁邊看你們玩,此時,孩子為了得到爸媽的關注,玩得更起勁、更開心了,時不時會拿他們玩的東西跟爸媽分享,雖然這不是一對一相處的機會,但原理是一樣的,讓孩子們了解爸媽是關注他們、愛他們的。
延伸閱讀
兒童程式教育
  1. 為何程式設計納入108課綱 程式必修課?該如何應對?有這3個就夠了:給孩子更有力的未來
  2. 讓孩子免費自學程式的資源清單(2023年)
  3. 讓孩子一接觸程式就喜歡程式:Scratch
  4. 學齡前孩子學習程式的啟蒙:Scratch Jr
  5. 完整的線上學程式的資源:Code.org
  6. ChatGPT大解密:AI人工智慧對孩子的影響有多大呢?你需要的是這 3 個「應變方法」
  7. AI人工智慧 應用神助攻:幫助爸媽準備孩子睡前床邊故事的好幫手:Pagemaster的1項教育發明
  8. 孩子的興趣培養是天生的、還是後天的,心理學家告訴我們:興趣可以在這裡被培養
教育趨勢
  1. 【教育趨勢】送給孩子的高效率讀書方法|好書推薦《考試腦科學》
  2. 【教育趨勢】從爸媽角度看《108課綱》
  3. 【教育趨勢】從零開始徹底搞懂素養(3大關鍵:知識+技能+態度)
  4. 【教育趨勢】108課綱在考試及學習上的差別:國小、國中及高中職
  5. 【教育趨勢】108課綱,我的孩子會不會更忙碌?甚至要額外補習
  6. 【教育趨勢】為什麼課綱過沒幾年就大改?多元入學對我們的孩子有利嗎?
  7. 【教育趨勢】108新課綱的「素養」,究竟要培養孩子什麼「核心能力」?
親子關係
  1. 「如果時間能重來,我要好好陪伴孩子長大」,疫情的限制或許是實現爸媽夢想的最佳時機
  2. 【親子關係】爸媽總是忍不住罵孩子?「4個管教方法」,親子關係大提升
  3. 【親子關係】爸爸給孩子的陪伴究竟有多重要?教你「和孩子相處的5個技巧」
  4. 【親子關係】爸媽知道怎麼辦:當孩子情緒失控時...掌握「5個溝通心法」
  5. 【親子關係】爸媽情緒失控傷了孩子好後悔?教您3個步驟「修復親子關係」,輕鬆做自己
  6. 【親子關係】孩子亂發脾氣、動手打人怎麼辦?3個爸媽需要知道的原則
  7. 【親子關係】誰說「忙碌爸爸就不能做個好爸爸」,盤點3個爸爸對孩子的影響力
  8. 【親子關係】孩子說:我就是要,爸媽只能一再妥協?教您4招正面管教,立即改善孩子行為
  9. 【親子關係】幸福是怎麼一回事?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一語驚醒夢中人,李開復老師在書上的尊尊教誨逐漸衝擊著我的價值觀,是什麼部分動搖著我的理想與抱負呢?我想是心目中那個埋頭苦幹的自己,獲得到了一絲曙光、一個靈感。 《李開復給青年的12封信》,寫的是熱情、寫的是醒世、寫的是提煉。 📷 第一封信,談人生意義:在這高度AI化的時代裡,有思想、找回自我的人生
一語驚醒夢中人,李開復老師在書上的尊尊教誨逐漸衝擊著我的價值觀,是什麼部分動搖著我的理想與抱負呢?我想是心目中那個埋頭苦幹的自己,獲得到了一絲曙光、一個靈感。 《李開復給青年的12封信》,寫的是熱情、寫的是醒世、寫的是提煉。 📷 第一封信,談人生意義:在這高度AI化的時代裡,有思想、找回自我的人生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日常生活裡,需要跟孩子解釋的東西,真的太多了, 在這些親子對話中,我們會跟孩子一起長大。 小孩天生是喜歡聽父母說話的, 我們得把握機會好好跟他們說(不是嘮叨), 不要等到父母想說的時候, 孩子已經不想聽, 那親子關係也會漸行漸遠的了。
Thumbnail
育兒書和專家文章看了很多,到底孩子心裡想的是不是真的像專家說的那樣呢? 林寶脫口而出的真心話,有時候真的讓我不得不服...
Thumbnail
本篇文章探討瞭如何在孩子抱怨無聊時,作為家長的我們應如何應對。透過覺察自己的情緒並實行六元素的練習,能有效改善親子之間的溝通及情緒反應。透過對話,家長可以幫助孩子認識自己的情緒渴望,並引導他們找到更健康的表達方式,促進彼此的理解和連結。
Thumbnail
不打罵不威脅恐嚇利誘羞辱小孩,那是要怎麼教小孩啊? 剛開始帶親子共學團體的時候,時不時就會有團員這樣問。 於是我去找《父母效能訓練》,找《非暴力溝通》的書來跟他們一起讀,協助父母(照顧者)增能,就是說,這個世界上除了打罵威脅恐嚇利誘羞辱之外,還是有其他方式可以「教」小孩的,如果真的很想教的話..
Thumbnail
陸陸續續會有家長會反映跟孩子溝通時不被理會而感到困擾,因此想用這篇文章分享一些經驗,讓家長做為參考!
Thumbnail
這篇文章講述家長面對小孩說難聽話的困擾,以及採取的教育方式。從嚴厲的懲罰到轉變為鼓勵誠懇的教導,希望能夠改善小孩的言行舉止。
Thumbnail
「昨天我在我小孩面前崩潰大叫了,我也不想這樣,小孩到了三多歲什麼都不要,爸媽的話都不聽,想要的東西不給他就大吵大鬧,難道是我不會教嗎?真的心好累....」 如果小孩很難教,那就改變我們的「教法」。 教養不能用「蠻力」
Thumbnail
別再用「不要跑了!」來對孩子說話,探索如何用愛和理解,讓孩子的每一步成長都充滿意義。 我們來聊聊,如何巧妙的將日常的責備轉化為溝通的藝術,用更有建設性的方式引導孩子,讓他們學會從錯誤中成長,發展出同理心與自我反思的能力。 閱讀全文,讓愛和理解成為你與孩子溝通的橋樑。 轉化責備為溝通的藝術:
Thumbnail
在快節奏的生活中,溝通方式往往成為了家庭關係和諧與否的關鍵。過去許多父母習慣以命令的方式與孩子溝通,卻不知這正逐漸拉遠了彼此的距離。 現在是時候從根本上轉變我們的溝通策略了!一起來探討如何透過改變語言的選擇和溝通的方式,從「命令式教育」轉向「共情溝通」,不僅能夠增加孩子的參與感,更能加強親子間的情
Thumbnail
每當孩子任性摔東西、哭鬧不休,您是否感到束手無策?這其實是他們用身體語言在向我們發出的求助訊號。 讓我們學會成為孩子情緒的翻譯官,耐心傾聽和解讀他們真正的需求。從認識到引導,我們不僅能幫助孩子建立健康的情緒表達方式,更能為他們日後的人際溝通技巧奠定基礎。 閱讀全文,探索如何逐步引導孩子用言語代替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日常生活裡,需要跟孩子解釋的東西,真的太多了, 在這些親子對話中,我們會跟孩子一起長大。 小孩天生是喜歡聽父母說話的, 我們得把握機會好好跟他們說(不是嘮叨), 不要等到父母想說的時候, 孩子已經不想聽, 那親子關係也會漸行漸遠的了。
Thumbnail
育兒書和專家文章看了很多,到底孩子心裡想的是不是真的像專家說的那樣呢? 林寶脫口而出的真心話,有時候真的讓我不得不服...
Thumbnail
本篇文章探討瞭如何在孩子抱怨無聊時,作為家長的我們應如何應對。透過覺察自己的情緒並實行六元素的練習,能有效改善親子之間的溝通及情緒反應。透過對話,家長可以幫助孩子認識自己的情緒渴望,並引導他們找到更健康的表達方式,促進彼此的理解和連結。
Thumbnail
不打罵不威脅恐嚇利誘羞辱小孩,那是要怎麼教小孩啊? 剛開始帶親子共學團體的時候,時不時就會有團員這樣問。 於是我去找《父母效能訓練》,找《非暴力溝通》的書來跟他們一起讀,協助父母(照顧者)增能,就是說,這個世界上除了打罵威脅恐嚇利誘羞辱之外,還是有其他方式可以「教」小孩的,如果真的很想教的話..
Thumbnail
陸陸續續會有家長會反映跟孩子溝通時不被理會而感到困擾,因此想用這篇文章分享一些經驗,讓家長做為參考!
Thumbnail
這篇文章講述家長面對小孩說難聽話的困擾,以及採取的教育方式。從嚴厲的懲罰到轉變為鼓勵誠懇的教導,希望能夠改善小孩的言行舉止。
Thumbnail
「昨天我在我小孩面前崩潰大叫了,我也不想這樣,小孩到了三多歲什麼都不要,爸媽的話都不聽,想要的東西不給他就大吵大鬧,難道是我不會教嗎?真的心好累....」 如果小孩很難教,那就改變我們的「教法」。 教養不能用「蠻力」
Thumbnail
別再用「不要跑了!」來對孩子說話,探索如何用愛和理解,讓孩子的每一步成長都充滿意義。 我們來聊聊,如何巧妙的將日常的責備轉化為溝通的藝術,用更有建設性的方式引導孩子,讓他們學會從錯誤中成長,發展出同理心與自我反思的能力。 閱讀全文,讓愛和理解成為你與孩子溝通的橋樑。 轉化責備為溝通的藝術:
Thumbnail
在快節奏的生活中,溝通方式往往成為了家庭關係和諧與否的關鍵。過去許多父母習慣以命令的方式與孩子溝通,卻不知這正逐漸拉遠了彼此的距離。 現在是時候從根本上轉變我們的溝通策略了!一起來探討如何透過改變語言的選擇和溝通的方式,從「命令式教育」轉向「共情溝通」,不僅能夠增加孩子的參與感,更能加強親子間的情
Thumbnail
每當孩子任性摔東西、哭鬧不休,您是否感到束手無策?這其實是他們用身體語言在向我們發出的求助訊號。 讓我們學會成為孩子情緒的翻譯官,耐心傾聽和解讀他們真正的需求。從認識到引導,我們不僅能幫助孩子建立健康的情緒表達方式,更能為他們日後的人際溝通技巧奠定基礎。 閱讀全文,探索如何逐步引導孩子用言語代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