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雜食 - 時令之味:煲仔飯

2022/12/09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忙了太久,差點忘了剛剛開荒的筆耕之地。前幾天偷個空在家做了煲仔飯,放在這兒權作墊檔。

做法

煲仔飯,又稱鍋飯,常見於港式快餐店或茶餐廳。傳統為炭燒,但現在多用瓦斯爐,搭配砂鍋導熱係數低且熱容大的特性,不慍不火的半煮半蒸讓鍋內食材均勻受熱。煲熟後再轉大火,逐步轉動砂鍋讓鍋巴成型,最後嗆上醬汁,噴香出餐。
為了在煮熟前不先焦底,務必在煮飯前於砂鍋內部抹上一層油。米飯洗好後先泡個半小時水,吸飽水分的同時也可以增加總熱容量,在吸取熱量的同時保持濕潤。鍋內抹好油後加入米粒,水量約1:1.4中火煮沸,然後加入事先醃好的肉、青菜轉小火,上蓋蒸熟。
煲仔飯的經典口味眾多,臘味、雞腿肉、大蝦、鳳爪、肉餅,或是抓了粉的牛肉絲豬肉片,只要是能久煮不乾的肉類皆能使用。醃法雖也可自由發揮,但港味總少不了蠔油、豉汁、醬油、蒜頭等味。抓醃前務必留意肉塊大小,太小雖比較沒有煮過頭的風險,太大卻可能會造成肉還沒熟、飯卻已經煮好開始焦底的窘境。青菜只要是葉菜類都行,就看個人口味選擇了。
確定鍋內食材都熟了之後,需先沿鍋蓋倒上一圈油(最好是豬油,香),均勻滲入鍋底後再開始燒鍋巴,才不會焦過頭。由於蓋子蓋著,只能用嗅覺去判斷焦香味與焦味的不同,並同時細聽鍋底燒出的劈啪聲,找到最適合的離火、轉動時機。由於鍋具爐具各有差異,這最後一步沒有食譜,只能靠直覺與經驗,才能做出不可或缺的完美鍋巴。
雞肉香噴噴、米飯油亮亮、鍋巴脆卜卜,但還沒完。醬油、砂糖、麻油、豉油等醬料根據個人喜好套水調成最後的醬汁,在吃之前往砂鍋邊沖下,有了這瞬間爆出的香氣才算一鍋完整的煲仔飯。
最後,吃完飯、洗完碗後,別忘了用洗米水養個鍋。

香港秋冬之味

在香港街頭,只要入秋後就會開始出現一排排的爐頭,如同台灣的火鍋般象徵著對抗寒意的決心。冷風越盛、爐火也越強,只是台灣路上飄著的是羊肉或麻油米酒味,在香港則是臘味鍋巴香。
雖說經典口味眾多,但臘味仍是煲仔飯的首選,畢竟時令近臘月,臘腸、肝腸、臘肉等食材,產生原意本是過冬用的存糧,這天冷與鮮鹹之間便畫上了等號。隨著科技進步,如今已沒了按季節存糧的必要,但臘味已是刻在基因上的本能追求。
正統的臘味煲仔飯似乎是不加青菜的,純粹由臘味、米飯與最後的醬汁協調出最大美味。也就因此,「鹹」的掌控與平衡,需要發揮各種創意去達成。如在泡煮長米的水上講究,用高湯、用鹽水、用豬油增香,甚至有高檔飯店使用柴魚泡出的水,只為求其鮮、香去抗衡鹹味的強勢;也有在醬汁上花功夫,各店都有自己的獨門比例,但總離不開的一定是豉油跟醬油作底,才有那股鍋邊氣。最後配杯熱茶,人生不過亦復如是。
雜男
雜男
識多而不精之男,是為雜男。唯有鍵盤一把、手指十根,寫諸多雜事,也聊記人生碎片。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