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你希望父母讀過的書》閱讀筆記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書名:《一本你希望父母讀過的書》
作者:Philippa Perry

若只有一句話的篇幅,我會說「它拯救了我」。

沒有困難的親子問題,只有勇敢修復關係的父母。
不完美才是常態,犯錯誰不會有,搞不定、無法掌握、無法忍受的感覺從未間斷。
就算再有愛、孩子再可愛,當被哭鬧魔鬼纏身時,理智線斷得比光速還快。更不要說,育兒最初關卡,是要面對無法溝通的嫩嬰魔王,他們只有哭和爆哭等不同程度完全自我中心的表達方式。
在嫩嬰魔王摧毀耐心的同時,無力、疲憊、埋怨、焦慮就跟著出現,這些歸類為負面的情緒將我和手中的嬰孩全力推往關係黑洞裡,憤怒完之後自責,自責完之後悲傷,悲傷完之後自我否定,那是個惡性循環。我的愛,感覺就要燃燒殆盡。
這確實不是一本只教你育兒技巧的書籍,更多時候,它就是一位好的引導者,引導你和自己和解,進而去看見親子關係的裂縫,然後修補。當你去感受時,你可能在育兒的過程中,看見那個受了傷、那個曾經被忽略、那個有著種種負面情緒能量的自己,你會驚訝那些不想要,怎麼會在你的孩子身上重蹈覆徹。
所有你在孩子身上看到的,回到你自己身上也是一樣的。你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你的孩子也是一樣的。
我看見的關鍵詞是:去感受、去修復、安撫與接納、尊重。
對孩子,也對我們自己。這門修煉,是一輩子的課業。

來說說書吧!

第三部分說「感受」,那是全書的核心。去確認、不否認孩子的感受。關係破裂了不怕,問題出現了無妨,最重要的是修補,不斷的重複提醒「去感受,而不是去處理」,去接納、感同身受,站在他們的角度,試圖去理解它們做出的決定和反應,跟他們一起體會他們的感受,不是要我們放棄自己的觀點,只是跟他們站在一起,以上種種確實加強了親子關係。陪孩子身邊,關注他,也關注自己。給予關懷,保持冷靜,不要放任,不要分散注意力,不要壓抑,持續聆聽,必要時給予擁抱。當我們敏銳地回應孩子的感受時,可以教導孩子如何和他的感受建立一種健康的關係。更多時候,我們是在敏銳地覺察自己的感受,並教導自己。
第五部分說「心理健康的條件」,那是我覺得最受用的部分,可能也跟我先前遭遇的種種寶寶崩潰關卡有關。這一部分從我們最在乎的「關係」說起,提到關係中的互動和交流,身為「成人」常常想主導互動交流,但更好的更健康的方式是「讓孩子影響你」。好像在玩輸贏遊戲,但這遊戲的輸,才是真正的贏。也提及成人沈迷手機對親子關係的影響,提及專注觀察的重要,提及要尊重嬰幼兒也是人。還點出孩子的「黏人」是因為他和你培養了穩固的關係,這能力將來有助於培養幸福快樂,要相信即使非常強烈的「黏人」,等到他們對這樣的依附關係越確定時,就越不需要這種依附的保證。也就是說,那就是你可以喘一口氣,海闊天空,撒花轉圈旋轉跳躍的時刻。每個孩子的發展速度、經歷都不一樣,專注在自己的孩子身上就是最好。與其不斷地把自己的需求放在第一位,不如一開始就先把全部精力放在孩子的身上,你會發現,他不需要你的時間其實蠻多的。
還建議使用「睡眠逐步推進」,慢慢抽離「舒適基線」,更大量的陪伴和觀察,讓孩子安心安穩的養成良好睡眠。建議很多狀況我們只需要協助,而不需要拯救,讓孩子主導他的學習速度歷程。
這本書的修煉心法,是掌握思維的可調整性,以及真正去實踐書中提到的那些練習。當思維模式調整了,固有觀念會鬆動,行為舉止也會有所改變。當以孩子的成長為第一位,讓孩子主導一切實,情緒預設、期待預設也都會慢慢不同。育兒過程所有的投入,都讓將來可以少修補一些破裂;現階段所有的付出、關注、照顧與尊重,都是對未來的投資。這些想法以及練習,真正拯救了我疲憊的身心。

紀錄一下那些有感的句子吧!

  • 「積極關注孩子,絕對不會浪費心力。」
  • 「幫孩子培養獨立精神的關鍵,在於讓孩子準備好及想離開你時,讓他離開,而不是疏遠他」
  • 「犯錯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彌補錯誤。」
  • 「孩子的一切作為幾乎都是階段性的。」
  • 「不要假裝你的決定是基於事實,但實際上卻是基於你自己的感受與偏好。」
最後,我慶幸自己讀了這本書。
avatar-img
9會員
27內容數
閱讀是日常,日子長長長長,總會不小心忘記了那些小小的火花。 練習紀錄,在反覆咀嚼後,安放感受在深深淺淺的文字之中。 這些紀錄下的記憶會產生重量,讓不安的心靈沈澱下來。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本篇參與的主題活動
教養孩子這條路並不容易,這條路上我們可能會跌倒,可能會犯錯,可能會哭泣,可能會不小心傷了人,也可能讓自己受了傷。每個父母都是當了父母之後,才學會如何為人父為人母,都是一路摸索著學習著,一路跌跌撞撞走過來的,在錯誤中學習成長,在別人的故事中看見自己,也從孩子身上,重新學會如何愛。
今天要談的主題主要是從育兒經驗所發想,也是專家在親子教養上提到面對孩子一些行為的時候,我們盡可能不要過度反應,為什麼呢? 當我們強調積極回應孩子的需求有助於建立孩子的安全感與愛的感受之餘,有時候過度反應反而會造成反效果,我們盡可能察覺自己的這些行為並且予以修正。 孩子遭遇挫折時,請保持冷靜
當爸媽最怕小孩在不順他意時,就開始大哭大鬧,哭聲勘比孟姜女哭倒長城那樣淒慘,我覺得有過之而不及,平時小孩是住在爺爺、奶奶家,小時候就因為愛關門,只要爺爺或奶奶出門,他一定要關門,如果沒有讓他關門就會大哭大鬧,要重複再來一次。 一、2-4歲秩序敏感高峰期 1、提供選擇,但如果錯過後就只能等下一次。
在光仔四個月左右,我開始面對副食品這件事,一開始沒什麼概念只有既有印象吃粥吃糊,後來一位好友媽媽分享BLW(Baby-led weaning)這個概念,查了些資料,再看到SUNNY老師在YOUTUBE上的分享後(連結),我決定試試這個方法。 什麼是BLW 我們如何挑選及處理食物? 我們如何吃?
這篇除了分享上面找幼兒園時間點的心得外,會分享一些我所經歷到的現象以及歸納,不是一個絕對答案,但是可以作為一個對照的參考值。 1. 幼兒園新生入學時間?
蒙特梭利教學法的三大主要理念包括:提供環境自主學習:以自由為基本原則,讓兒童自由地探索周遭事物,出於自願和主動地激發她/他們的潛能。而當兒童可以自由自主地選擇感興趣的活動時,便會專心投入,因而能夠發展智力,培養自我管理能力,懂得自律。
教養孩子這條路並不容易,這條路上我們可能會跌倒,可能會犯錯,可能會哭泣,可能會不小心傷了人,也可能讓自己受了傷。每個父母都是當了父母之後,才學會如何為人父為人母,都是一路摸索著學習著,一路跌跌撞撞走過來的,在錯誤中學習成長,在別人的故事中看見自己,也從孩子身上,重新學會如何愛。
今天要談的主題主要是從育兒經驗所發想,也是專家在親子教養上提到面對孩子一些行為的時候,我們盡可能不要過度反應,為什麼呢? 當我們強調積極回應孩子的需求有助於建立孩子的安全感與愛的感受之餘,有時候過度反應反而會造成反效果,我們盡可能察覺自己的這些行為並且予以修正。 孩子遭遇挫折時,請保持冷靜
當爸媽最怕小孩在不順他意時,就開始大哭大鬧,哭聲勘比孟姜女哭倒長城那樣淒慘,我覺得有過之而不及,平時小孩是住在爺爺、奶奶家,小時候就因為愛關門,只要爺爺或奶奶出門,他一定要關門,如果沒有讓他關門就會大哭大鬧,要重複再來一次。 一、2-4歲秩序敏感高峰期 1、提供選擇,但如果錯過後就只能等下一次。
在光仔四個月左右,我開始面對副食品這件事,一開始沒什麼概念只有既有印象吃粥吃糊,後來一位好友媽媽分享BLW(Baby-led weaning)這個概念,查了些資料,再看到SUNNY老師在YOUTUBE上的分享後(連結),我決定試試這個方法。 什麼是BLW 我們如何挑選及處理食物? 我們如何吃?
這篇除了分享上面找幼兒園時間點的心得外,會分享一些我所經歷到的現象以及歸納,不是一個絕對答案,但是可以作為一個對照的參考值。 1. 幼兒園新生入學時間?
蒙特梭利教學法的三大主要理念包括:提供環境自主學習:以自由為基本原則,讓兒童自由地探索周遭事物,出於自願和主動地激發她/他們的潛能。而當兒童可以自由自主地選擇感興趣的活動時,便會專心投入,因而能夠發展智力,培養自我管理能力,懂得自律。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日常生活裡,需要跟孩子解釋的東西,真的太多了, 在這些親子對話中,我們會跟孩子一起長大。 小孩天生是喜歡聽父母說話的, 我們得把握機會好好跟他們說(不是嘮叨), 不要等到父母想說的時候, 孩子已經不想聽, 那親子關係也會漸行漸遠的了。
Thumbnail
育兒書和專家文章看了很多,到底孩子心裡想的是不是真的像專家說的那樣呢? 林寶脫口而出的真心話,有時候真的讓我不得不服...
Thumbnail
現在開始,是媽媽也要活出自己的時代。這一篇收錄了《女兒是吸收媽媽情緒長大的》書中的摘錄。
Thumbnail
我們的成長過程中,有多少次跟「我們的情緒」交手呢?答案是成千上萬次。 每一次在面對「不佳的情緒」時,我們都可以全身而退嗎?可以不讓不佳的情緒,影響我們的生活嗎? 尤其是當了父母的人,肯定這輩子都和孩子的情緒互相牽絆,要如何和我們的孩子好好相處,就是這一生重要的課題。 我從這本書
Thumbnail
身為一個有認真帶小孩的2寶爸,對於家裡兩個小孩總是什麼都能吵這件事覺「超級無敵困擾」,每次帶小孩覺得困擾的時候就翻開相關的親子書籍看看會恢復一點正能量 本書作者除了分享他的心法以外,也帶進很多實際操作的對話讓讀者參考,對比很多親子教育的書只講概念沒講實戰做法,本書算是很貼近實戰的書籍
Thumbnail
介紹《放心,放手的自然教養》書中分享,在面對情緒失控的孩子時,父母可以試著執行的三個原則與四個步驟。
Thumbnail
你是否注意到,當孩子的臉上沒有了往日的笑容,他們的小世界可能正面臨著挑戰? 親愛的父母,當孩子在人際關係的迷宮中徘徊,我們如何成為他們的燈塔,引導他們找到溫暖的港灣? 這篇文章將探討如何透過溫柔的對話,成為孩子心靈的守護者。閱讀全文,讓我們一起照亮孩子成長的路。 父母如何溫柔探索孩子的人際
Thumbnail
孩子的世界,充滿了情緒與事實的糾纏,父母如何成為他們情感與現實間的明燈? 從認識情緒到表達事實,探索如何透過耐心引導,幫助孩子清楚分辨內心的情緒與外在的事實的不同,培養出他們的情緒智力。 閱讀全文,成為孩子成長路上的堅實後盾。 父母如何引導孩子清晰表達:情感與事實的分離 在父母眼中,孩子
Thumbnail
書背語錄-- 教養,不必總是筋疲力盡、兩敗俱傷 以「尊重小孩」為內涵的教養,是從信任、接納,甚至欣賞小孩的能力前提出發。 從孩子的「需要」來理解他們的行為,進而幫助孩子認識自己、成為自己。 方法用對了,父母不必再發狂、吼叫,孩子將因你而不一樣。
Thumbnail
父母的個人成長和過去經歷都會影響教養小孩的方式。推薦大家讀《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對教養和自我成長都有很大的啟發作用。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日常生活裡,需要跟孩子解釋的東西,真的太多了, 在這些親子對話中,我們會跟孩子一起長大。 小孩天生是喜歡聽父母說話的, 我們得把握機會好好跟他們說(不是嘮叨), 不要等到父母想說的時候, 孩子已經不想聽, 那親子關係也會漸行漸遠的了。
Thumbnail
育兒書和專家文章看了很多,到底孩子心裡想的是不是真的像專家說的那樣呢? 林寶脫口而出的真心話,有時候真的讓我不得不服...
Thumbnail
現在開始,是媽媽也要活出自己的時代。這一篇收錄了《女兒是吸收媽媽情緒長大的》書中的摘錄。
Thumbnail
我們的成長過程中,有多少次跟「我們的情緒」交手呢?答案是成千上萬次。 每一次在面對「不佳的情緒」時,我們都可以全身而退嗎?可以不讓不佳的情緒,影響我們的生活嗎? 尤其是當了父母的人,肯定這輩子都和孩子的情緒互相牽絆,要如何和我們的孩子好好相處,就是這一生重要的課題。 我從這本書
Thumbnail
身為一個有認真帶小孩的2寶爸,對於家裡兩個小孩總是什麼都能吵這件事覺「超級無敵困擾」,每次帶小孩覺得困擾的時候就翻開相關的親子書籍看看會恢復一點正能量 本書作者除了分享他的心法以外,也帶進很多實際操作的對話讓讀者參考,對比很多親子教育的書只講概念沒講實戰做法,本書算是很貼近實戰的書籍
Thumbnail
介紹《放心,放手的自然教養》書中分享,在面對情緒失控的孩子時,父母可以試著執行的三個原則與四個步驟。
Thumbnail
你是否注意到,當孩子的臉上沒有了往日的笑容,他們的小世界可能正面臨著挑戰? 親愛的父母,當孩子在人際關係的迷宮中徘徊,我們如何成為他們的燈塔,引導他們找到溫暖的港灣? 這篇文章將探討如何透過溫柔的對話,成為孩子心靈的守護者。閱讀全文,讓我們一起照亮孩子成長的路。 父母如何溫柔探索孩子的人際
Thumbnail
孩子的世界,充滿了情緒與事實的糾纏,父母如何成為他們情感與現實間的明燈? 從認識情緒到表達事實,探索如何透過耐心引導,幫助孩子清楚分辨內心的情緒與外在的事實的不同,培養出他們的情緒智力。 閱讀全文,成為孩子成長路上的堅實後盾。 父母如何引導孩子清晰表達:情感與事實的分離 在父母眼中,孩子
Thumbnail
書背語錄-- 教養,不必總是筋疲力盡、兩敗俱傷 以「尊重小孩」為內涵的教養,是從信任、接納,甚至欣賞小孩的能力前提出發。 從孩子的「需要」來理解他們的行為,進而幫助孩子認識自己、成為自己。 方法用對了,父母不必再發狂、吼叫,孩子將因你而不一樣。
Thumbnail
父母的個人成長和過去經歷都會影響教養小孩的方式。推薦大家讀《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對教養和自我成長都有很大的啟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