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筆|The Tibetan Book of Dead

2023/01/07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影片以英譯與藏語同步發音,九十五分鐘的影片沒字幕,爲了解去年十一月曼陀羅儀式留在心中的疑問,花了三天讀它。欣賞這部宗教影片,不得不讚嘆這份深山裡的千年智慧,膜拜者、諄行著的篤定與虔誠。
🎞️關於影片:
這部「The Tibetan Book of the Dead」影片(藏傳佛教經典「中陰聞教得度」),由日本NHK、法國Mistral Film與加拿大的National Film Board聯合製作,講述並實地採訪以「中陰聞教得度」引導臨終者和亡者的完整過程。影片中兩個單元,分別是「A way of life」及「The Great Liberation」。在「A way of life」中,舊金山的Living/Dying Project機構到醫院探訪一位僅剩六個月生命的男子,以此書幫他釋懷面對死亡的懼怕,並爲死亡作準備。影片中以一位西藏當地剛逝世的老者,解釋整個死亡過程;在「The Great Liberation」裡,年長的喇嘛帶一位修行小喇嘛,為一位42歲逝世的男子,陪伴與協助他的家人面對死亡的過程。

【A way of life】
「出生時你哭,全世界歡慶;當你死時,人們哭了,你可能找到解脫。」

來自Living/Dying Project的Ram Dass,探訪這位僅剩六個月生命的男子。Ram將病人的手放在自己膝蓋上安穩,用鎮定安慰口語說著對他的關心,說一個關於面對死亡的準備。這個在1927年英國學者埃文斯英譯「中陰聞教得度」後傳播出的生死輪迴說法,不是一個教會比StarBucks多的街上子民能想像的,那或許像是要敲去他們牢固美奐的洋房,改住稻草堆砌的高原之上。但是躺在病床上的男子是虛弱的聲音,說出渴望一個平定與紓解,他靜心聆聽,一個出自真心關懷的話語。

「死亡的時候,你會看到一片亮光,那是你的true nature。當你死去,這個世界的影像會褪色,另一個世界的影像尚未出現,身體沒有了知覺 ,你得要解放自己離去,let your self go...。」Ram持續地探訪男子,讓他一回比一回平靜接受自己將辭世的事實。而在Ram最後一次的拜訪,機構擬了一封信送給男子。

「親愛的….,死亡來臨了,你將於這個世界離境。你並不是唯一的一位,同你在地球上的人們都是如此的。請懷抱意願釋放你生命中的連結,並釋放與你相關的所有人們。在這段時期出現你腦中的經驗與現實,或許引來各種畏懼。請保持這個意識並繼續前行,認出發生在腦海中的肖像、圖景,那些是你自已的宇宙。堅守那些確認的識別,你將得以獲得解放。請記得那些影像...」

「Reconiton and Liberation are simultaneous.」

影片模擬著文中的肖像與圖景,是我在藏傳文物上看到的圖畫,那些深紅或深藍的臉孔,那些三頭、六臂、四肢腳的肖像、不同顏色的投...,是令人畏懼的。文中說,不要害怕,去認出那些圖像,得以解放。

「The Promise is a great releave.」

書中說,當靈魂脫離身體後,可以旅遊至每個想去的地方,穿過高山,宇宙,可以進入任何地方。然而,你也無法休息,思維持續地運作讓你疲憊,你將不在意轉世後會有什麼了,只要你可以儘快出生。因此以最先出現你眼前的為意,而這個承諾是你最大的解脫。

「Look for a good human birth, where you may have recognize your own true nature.」

達賴喇嘛/The 14th Dalai Lama(Born 1935):「若你相信生命是輪迴的,死亡只是一個驛站,像一件你身上穿的衣服,把舊的扔去後,換件新的。身子舊了,血舊了,換一個新的,更有精力的身體。」

🎞️觀後隨想

印象中在溝通訓練課上聽過一句話,我們出生時沒帶使用說明書,別人不一定知道自己想被對待的方式。而記得曾讀過柏拉圖對靈魂的描寫:「靈魂就像一個御者與兩匹帶翼的馬,共同組合成的一體。」這天我想,如果身體只是個工具,靈魂變是懂得操作這工具的主人,將工具磨練,成就最佳的藝術,直到工具老舊損毀。

出生後,我們由家庭學到基本的工具使用方式,然後父母師長進一步將他們各自的經驗傳授予我們。但是每個人能力不同,創作方式也不一定相同,如果沒能摸索出自己的方式,我們依照他人的方法,使用自己,過這一輩子。或許直到工具老舊前,會想想如果當初,不用別人的方式,會如何呢?或許下輩子,換個新工具時,該用用自己想要的方式。

同樣是工具,有些人磨練的俐落,有些人則拙鈍,這其實沒有好壞之分,只是不同的人生作品,不同的享樂程度與辛苦作為。有些人身強體健,但他選擇入田園達然過活;有些人使壞工具,也要證明自己可以達到別人的要求;有些人每天跟工具抗議,才開機即當機,忙問人找幾滴油潤滑,也沒時間找明原因,再多開機幾回碰碰運氣,能用就好;有些人研讀各大家使用說明,在試鍊中一回回摸索。那麼你我選擇的是哪種?也或許在不同階段時,出現不一樣的選擇。

然而,失敗與成功不只是張貼在工具上顯目的標籤,而是在使用的過程裡對操作更佳擅長,而在工具老舊毀壞以前都還有可能,打造更滿意的作品。
122會員
315內容數
這裡有畫、有歌、有詩,有關於跨域觀察,體驗藝術人文的細微,目前每週更新親近藝文的內容工具,提供您參考。我是CC/希浠 -- CC是帶著缺的兩個圓圈,是記錄跨域生活使用的符號,靈感取自〈圈兒詞〉宋代女詞人朱淑真一封作弄夫婿的信;希浠是一條載著希望的小溪,盼與您一起/持續交流學習,謝謝您的來訪回饋與關注支持 .♡.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