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率得達成新年目標?打造更新、更好的自己|有生產力的一天 Day 3

2023/01/23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上一篇文章〈回顧2022,了解自己是一個什麼樣的人〉以探索自我為切入點,談論如何進行年度回顧,接著來聊聊怎麼計劃新年目標吧!
一月是有魔力的一個月份,我們會覺得全身充滿活力、煥然一新,的確是個很適合展望未來一年的時間點。如果說回顧去年是一個了解自己的時間點,那規劃新年就是打造嶄新自我的時刻。
我們常常計劃了一堆目標,像是培養運動習慣、閱讀十本書、做多少個 side project 等等⋯⋯可是年末回首時卻都是一場空,因為雖然列了全方位的完美目標,我們卻沒有想過該怎麼做好這些事,就像我每天都想說要11點就上床睡覺,可是總會有藉口拖到十二點甚至一點,隔天帶著睡眼惺忪的眼皮去上班,晚上繼續惡性循環⋯⋯
生產力界的經典《搞定》就指出「計畫」跟「執行」是截然不同的。
你想的、跟你實際做的,是不相干的兩件事。——《搞定》
所以除了規劃目標,我更想討論如何持之以恆得推進進度、達成目標。

訂立年度目標

通常我們會從不同面向的制定目標,例如工作要加薪、多運動、花更多時間陪伴家人等等⋯⋯這的確是一個方式,但在開始向下思考各方面的目標之前,我會先問自己一個問題:「有什麼事情是現在不做,一年後我會後悔的?」這是我從很喜歡的 YouTuber Ali Abdaal 學到的,這個問題很簡單卻強而有力,不像其他目標,我們在實踐時,可能還要回想一下細節:我今年是要讀10本還是20本書?我只需要記得「不做會後悔的一件事」,幾乎隨時都能馬上回想起來。
在以直覺計畫完有什麼事情是「我現在不做,一年後會後悔的」,接著就可以從生活的各個面向來思考自己的目標:想達成的目標、想放下的遺憾、想放膽嘗試的冒險,或是去年沒有完成、但今年一定要做到的事情。
順帶一提,很多人可能會想「我要不要換工作?」,如果不牽扯到沒有意義的加班、主管的情緒勒索等等這種致命的理由,單純從「成長」的角度來看,可以用兩個問題來思考:分別是「你是團隊中的菜鳥嗎?」還有「你經歷過深水區了嗎?」
這兩個概念源自《學徒模式》,這本書主要在談軟體工程師的成長模型,但有些內容也蠻適用於其他職務,像是「成為菜鳥」跟「深水區」這兩個概念。
成為菜鳥鼓勵我們找到一個「我是最菜的人」的團隊,也就是所謂的「寧為牛後,不為雞首」,這樣就能有源源不斷的學習機會,每一位同事都是我們的學習對象。「深水區」則是指那些特別難的、我們不熟悉的工作面向,就像深不見底的湖水一樣,你看不清究竟有多深,只能親自丈量才知道,而走向深水區的過程也是我們成長最多的時候。
如果單純從成長的角度來看,待在一個自己最菜的團隊,還有挑戰工作中的深水區,都是值得繼續留在現在工作的理由。

不要太在意目標

在列完目標後,有一件很重要又很困難的事情在等著我們,那就是「達成目標」。剛剛提到「計畫」跟「執行」是截然不同的兩件事,計畫充滿夢想,而執行就像在走曲折的天堂路,所以大家對目標的熱情通常都只有三天。
執行計畫雖然很困難,不過沒關係,我們可以用簡單的四個步驟,降低達成目標的疼痛感,那就是做到「計畫目標、打造系統、建立身份認同、維持習慣」,這是我從《原子習慣》學到的。
首先是「計畫目標」跟「打造系統」。目標通常都是高不可攀、平常做不到的事情,而系統就是幫助我們達成目標的過程。
比起目標,其實我們更應該專注在「打造系統」,也就是「執行」,為什麼會這樣說呢?《原子習慣》舉出了幾個原因,我歸納為三點:
第一,我們把目標視為一個要到達的終點,但目標本身只是一個短暫的改變,容易使我們忽視維護目標的重要性。
打個比方,有一個電商平台目標在11月(雙11的月份)達成單月業績一億的 KPI,所以做了很多活動、促銷,最後也終於達成 KPI,於是平台在 12 月安心得回歸常態營運的模式,但用戶已經習慣折扣滿天飛的11月了,一看到平台上的東西變貴,都不想買了,導致12月業績下滑,甚至比平時還低。
為了挽救頹勢,平台推出折價券、滿額折扣等常態優惠,吸引用戶多多買東西、培養了用戶的購物習慣,讓每個月的業績都平均衝高,而不是只靠11月短期活動達成業績。
在這個的例子中,KPI一億就是「目標」,而折價券、滿額折扣等常態優惠則是「系統」,它們讓高業績成為常態,而不只是轉瞬即逝的高峰。
第二,過於專注目標的話,會讓目標限制了我們的快樂。
目標通常是非常理想化的,例如為了減肥,一個月都不吃精緻澱粉,以達到降低體脂的目標,但這非常困難,剛出爐的麵包不香嗎?吃火鍋配個白飯錯了嗎?這個目標讓我們變得非常不快樂,在不快樂的時候,自然而然就很容易放棄目標。
第三,成功的人跟失敗的人,他們有一樣的目標。
至於為什麼有些人能順利達陣,有些人則無法?這時候就要來談談系統的重要性了。

打造系統

目標是你想要達到的成果,而系統是讓你達到那些成果的過程。——《原子習慣》
我自己的衍生解釋是「系統是能幫助我們以更輕鬆、以更低成本的方式達成目標的元素,這些元素會累積成一個體系,在我們的目標宇宙裡運轉。」
例如我的目標是今年要看10本書,面對這個目標,我會遇到什麼困難?
第一,沒時間。
每天起床洗個臉就要出門上班,下班吃完飯東摸西摸也很晚了,這時候就得開始利用零碎的時間,例如搭公車、捷運通勤的時間、午休時間等等⋯⋯這些零碎時間能讓我多讀很多頁書。
第二,書本很重。
如果你是搭公車、捷運通勤的上班族,背著筆電加上一本動輒三四百頁的書,那簡直就像負重爬山。我自己就有這種情況,我的解決方法是改看電子書,一個6寸的電子書閱讀器,最輕只要200公克,讓通勤不再像是跋山涉水。
以「讀10本書」這個目標為例,我就用了「零碎時間」和「改讀電子書」打造系統,讓我能更順利達成目標。

建立身份認同

系統其實跟目標一樣,都得花力氣「執行」才能成立,例如「從紙本書改讀電子書」就需要付出時間、心力與金錢,去研究各個品牌的電子書閱讀器,也得花錢買閱讀器,這也很考驗耐心與執行力,所以就得用「建立身份認同」和「維持習慣」這兩個方式,來讓這個過程更順暢。
「計畫目標」是結果,「打造系統」是朝目標邁進的過程,而第三個重點步驟「建立身份認同」,就是讓打造系統的過程更加順利。
什麼是建立身份認同呢?「身份認同」是「我們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原子習慣》舉例:
有人遞香菸給正在戒煙的 A B 兩個人,A拒絕說「不用了,我正在戒煙,謝謝」,而 B 說「不用了,我不抽煙,謝謝。」兩者差別在於,A仍認為自己是個會抽菸的人,戒菸只是個短暫的狀態,但 B 則直接指出「我不抽煙」,在身份認同層次上做出了改變,也就讓自己的一切行為更理所當然。
我去年的目標之一是培養運動習慣,但追根究底不是為了健康,而是想要駕馭各種衣服,如果我有個相對標準的身材,那不論衣服是寬是窄,我都能穿上身,穿了之後可以拍好看的照片發到 IG,說不定還能開個穿搭帳號。以我自己的例子來說,我的身份認同就是「穿衣有品味、拍時尚照片的人」,有這樣的心理建設,這個身份認同就會成為我達成目標的內在驅動力。
以結果為基礎的目標是由外而內的,要強迫自己去完成,但如果以身份認同為基礎的目標,則是發自內心、由內而外達成的。
許多人在展開改變習慣的過程時,都把重點放在想要達成什麼。這會將我們引至以結果為基礎的習慣。替代做法是建立以身分認同為基礎的習慣──在這種方式下,我們一開始就把重點放在希望成為什麼樣的人。——《原子習慣》

維持習慣

習慣幫助我們具體化身份認同,例如每天通勤時讀10頁書,那就具體化了「會讀書的人」這個身份認同,這些習慣行為也是對我自己的暗示:「原來我是個愛讀書的人啊!」
去年初我換了新工作,培養了「準時下班」這個習慣,我想當一個「工作生活平衡的人」,我思考:工作生活平衡的人有什麼特點呢?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準時下班了吧!記得有天6點半一到,我就收好包包準備閃人,但環顧四周,同事都還原地不動,於是我開始猶豫,但一想到我是個工作生活平衡的人,下班回家還要做很多工作以外的事,就理直氣壯得直接打卡886了。(奴習慣了真難改!)
習慣有個很有趣的特點,培養了一個習慣後,大腦會簡化執行習慣的思路過程,也就是「習慣成自然」。
當習慣被創造出來,腦中活動的程度便隨之降低。你學會專注於可以帶來成功的提示,把其他雜訊屏除在外。大腦跳過試錯的過程,創造了一條心理規則:如果這樣,就會那樣。只要情況適切,就會自動遵循這些認知腳本。——《原子習慣》
我常常洗澡到一半時,突然想不起來洗到哪裡了,我剛剛洗過頭了嗎?洗腳了嗎?因為洗澡是我非常熟悉的一段流程,大腦會像執行程式碼一樣,按照我的習慣去執行他,幾乎是反射動作,洗臉洗頭洗身體。
很多人會在運動或走路的時候聽 podcast,也是同個道理,因為我們已經習慣了運動跟走路的動作,大腦不需要花力氣去處理,所以能空出手來去吸收 podcast 的資訊。
以上就是更有效率得達成新年目標的方式啦!藉由「計畫目標、打造系統、建立身份認同、維持習慣」四個步驟,我們能創造一個循環,由內在驅動自己向目標前進,在向目標邁進的同時,也打造出一個更滿意的自己。

給我一點 feedback 吧

希望你喜歡這篇文章,歡迎用按讚和留言等方式給我建議與交流,正值寫作初期的我尤其需要你的留言~
你也可以在我的 Podcast 有生產力的一天 找到我喔!
我是摩根,祝你有充滿生產力的一天。
摩根的生產力練習
摩根的生產力練習
Hi! 我是摩根 👋 我會分享讓生活過得更有效率的方法、最近讀的書,以及在職場與軟體業界學到的事情,希望能跟你一起成長。我還有在經營 Podcast 頻道「有生產力的一天」。📬 聯繫我 [email protected]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