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多元的社會關係中,生活上與他人和樂相處良性互動,工作上受到別人的信賴與喜歡進而互相幫助,是十分重要的事情。在人際互動的關係中,溝通是重要的指標,彼此溝通的好,可縮短相互距離,增進良好關係。一般而言,與他人互動會經過觀察、理解、表達三個階段,察言觀色後根據自己的經驗去體會他人,經由溝通形成彼此的共鳴與迴響,然後成為有共識的群體。
因應人際互動的重要性,「孤獨感」成為當代備受重視的議題,如何化解孤獨創造良好人際是現代人的重要需求。之前在情緒與壓力調適工作坊中,與學員進行同理心練習時,討論到要如何增加親和力,學會與他人良性互動建立關係的方法。善用同理心確實可以使人感到親切,被關心,快速縮短人際距離,進而促成良好溝通、增強人際和諧。如何培養同理心協助優化自己的人際關係,我們可以從四個階段來說明。
「同情心」是瞭解他人內心感受的能力,是被認為與生俱來的情緒感知能力,兩歲左右的兒童就能透過他人的情緒狀態產生一些情緒反應。成年後常出現兩種的同情心反應:可憐與情緒感染。可憐通常是指弱勢者遇到麻煩時,油然而生的想要幫助他的心情,這良善天性常被不法集團利用來牟利,形成當下社會濫用同情心的議題。情緒感染是指一個人在情境中習得多數他人所表現出來的情緒,而忽略對發生的情況進行判斷認知,如網路上負面情緒渲染而導致的正義魔人。因此,當同情心油然而生時,要多花時間觀察理解當下環境,消除錯誤的判斷。
「同感心」是瞭解他人觀點或人際氛圍的能力,是經由過往經驗組織而來,是一種心智的認知能力,類似日文的「讀空氣」意義。能強烈感受他人情緒的人,不一定也善於理解他人的認知觀點,反之亦然。當有人用「你的痛苦我感同身受」來表達理解與同情時,通常是連結過往的經驗所產生的觀感與情緒,而非身歷其境去體會與領悟的。同感心容易造成的議題是自以為是,想要去與他人建立良性互動卻放錯重點,反而使關係更疏離,如同社會上親子為了生涯發展而產生的紛爭一般。因此,當同感心出現,要先思考自己是否受到過去經驗影響,而忽略他人感受。
「同理心」就以往學者的觀點,包含情感、認知和表達三部分:能知覺對方的情緒,能了解對方的處境,並藉由態度、行為上的展現,讓對方感受到關心、接納、瞭解及支持。也就是說,除了運用同情心與同感心,更多了理智性的判斷能力,思考確認自己的行為方式能否讓對方感受到正向支持。同情心是情緒共鳴、同感心是經驗反應,同理心則是運用兩者去將心比心的智慧,是需要靠思考與驗證而產生的結晶。理智的判斷常常出現猶豫不決的問題,記得可以多分享經由觀察對方得到的想法,讓對方知道你有認真為他想過。
「同在感」是指感受到有人是和自己在一起的,能陪伴我、包容我、理解我、支持我,是組成親密關係的關鍵要素。形成的方式是接納情緒表達,理解對方行為,認真給予回應,付出時間陪伴。也就是同情心、同感心、同理心的運用加上花時間陪伴。在群體中會覺得人在心不在,那就是有陪伴沒用心,只有用心陪伴才能形成同在感。同在感形成了,一句關懷、一個擁抱都可以帶給對方滿滿的溫暖。陪伴記得適度,人都是需要獨處時間,放手也是一種同理心的表現。
適當運用同情心、同感心、同理心與同在感,確實可以建立良好的人際互動關係,但要記得建立良好關係的起點是「自我照顧」,一個人儀表髒亂、充滿情緒、壓力過大,想建立良好關係是不可能做到的。良好的關係並不是要愛人並多照顧別人,而是要去愛自己進而同理關懷他人,平衡愛人與愛己才能建立良好的人際互動,共同創造美好的未來生活。
孤獨是現代人面對的重大議題,如何形成社會支持、人際關係以建立自我照顧系統,是當下社福心理所關心的。人際互動的方式很多,付出關懷的方式也很多,但基本要素依舊在於同情心、同感心、同理心與同在感的培養運用。當同理的態度與同在的感受蔓延在生活之中,就算是一個人獨處,也會充滿溫暖與喜樂,不會感到孤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