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憂] 如何發揮「同理心」(二):自我訓練與激發他人的方法

2021/08/31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前言
當我決定要寫一系列跟憂鬱相關的文章時,「同理心」這麼重要的主題一定得排進寫作列表,這也是關心他人的重要人際關係技巧。但在唸完一些資料後,我也發現要寫好這主題有些挑戰,特別我不是專業心理學訓練出身,這邊主要是我患病親身經驗的分享,後來我還是試著介紹此重要的觀念與諮商技巧。
「同理心」主題將分為兩篇文發表:
第一篇從三種觀點說明「同理心」的概念
第二篇分享如何自我訓練同理心的技巧,以及如何激發他人同理心。

二、如何自我訓練同理心

「同理心」被稱為人際關係的潤滑劑,但這並非一般學校與家庭會教導的觀念與技巧。所以我在第二篇安排「如何自我訓練同理心」,主要摘錄輔大李錦虹老師的專訪文章,她提供了相當豐富的資訊,幫助讀者更深入了解同理心的自我訓練。
李錦虹從她的理論與劇場實踐的經驗中得出:同理心的學習需要跨出大腦,透過跨感官的全身心投入,去聆聽、敘說、扮演具深刻意義的生命故事。心理觸動後再沉澱情緒,然後化作文字與他人分享,也藉由對方的回饋,在忙碌的生活中得到暫且呼吸的空間,以及同理的能力(註2)。
她特別指出一般人的盲點:我們多數時候活在自己的世界和煩惱中,對別人的世界漠不關心。然而,只要願意多花一點注意力,靜聽細看,加上一點聯想、推論,我們便可以更理解眼前的人。接下來更認真聆聽,不急著加入自己的判斷或建議,這樣的態度就會創造令人無比安慰的暖心對話。
  • 「同理他人,始於安頓自己」
李錦虹強調:同理心的第一步正是「安頓自己」。現代人手機不離身,等同終日處於忙碌的上線狀態,造成心智資源耗竭,更需特地安排時間與空間,整頓自我身心。由於訓練同理心需要將注意力投注在他人身上,因此自己的內心狀態十分重要。在發揮同理心前需要先安頓自己,有安定平和的心情,才能騰出空間收納他人的故事
她分享同理心訓練法,到底如何從日常打開自己的同理心?
  • 第一步放鬆身心:
聽音樂、深呼吸、正念冥想(mindfulness)是幫助我們靜下心來,安頓自我的基本三大招式。當然,每個人都能探索和建構屬於自己獨特的靜心儀式
  • 第二步進入別人的故事:
看電影、讀小說時,可以試著跳脫自我,切換到劇情中不同角色的觀點,重新思考「他為什麼要那樣想,那樣做?」,尤其是針對那些令你感到「不可理喻」的角色。接著可以慢慢將這種練習應用於日常生活中,累積對周圍人們的了解。
  • 第三步察覺差異,超越原有觀點:
即便只是看新聞透過閱讀電影賞析或參加讀書會,也可以試著進入當事人的脈絡和立場,想像他人背後的世界。這類的人際互動能讓我們覺察到自己視野的侷限,繼而能超越原有觀點,對他人心理的了解更為周全。
同理訓練心法的核心奧義是「在自己和他人之間游移」。
首先靜下心、淨空自己,接著嘗試進入別人的故事;切換角度,從不同人的立場感知事情,最後覺察並尊重彼此的差異,才是培養同理能力的不二法門。
「互相」的體諒與同理,才能構成良性循環,是打造良好關係的關鍵。但有時關係中的雙方真的都累壞了,無法好好聆聽、同理,這時別急著歸咎或指責對方,而是給彼此一點休息空間,等待狀況和緩。
同理真的是很美妙的過程,它會讓你覺得有人這麼深的了解你,跟你在一起、你一點都不孤單——李錦虹2020年7月15日專訪

三、如何激發他人的同理心:善用類比

本文第一部份說明自我如何訓練同理心,此節將聚焦在個人如何激發他人的同理心。由於「同理心」所屬的情感教育並不是各級學校課程的必修,平常我們的家庭也不會教導小孩「同理心」的重要以及實踐方法,所以我們可能本身就需要自我覺察、自我訓練同理心技巧,但無可避免的,生活中也會碰到缺乏同理心的人,可能還迴避不了與之相處,那本小節討論的「如何激發他人的同理心」的方法,值得讀者參考。
此處引《別再扯自己後腿》的作者之一馬克‧葛斯登(Mark Goulston)的看法,在此篇文章 「與其強迫他人理解你,不如激發同理心!」精神科醫師教你8個讓對方體會你的練習 開篇就點出人與人之間常出現無法同理的情境。
「你不懂!」是人與人之間最常出現的指控。因為比起不被理解,更令人難過的是對方根本沒有試著去了解自己被誤解的感受,以及為此感到憤怒的原因。
該書作者提醒讀者必須了解人性的特點:每個人都是透過自己的價值觀和感知來看待現實世界,因此誤解在所難免,有時候就是無法理解另一個人的想法或情緒。話雖如此,我們還是有可能做到感同身受。本書提供了一個有效方法:
激發同理心的有效方法之一,就是運用類比,將一個人的感受轉譯成另一個人可以理解的說法。感受的力量大過於意義。如果你願意努力體會他人的感受,並且幫助對方體會你的,就能運用類比的方式來激發同理心。
作者提供了以下自我改善的8個練習,讓對方體會你的感受!
  • 1 如果不被理解讓你感到挫折,與其採取敵對態度,不如暫停一下,並用另一種方式表達自己。
  • 2 與其說教、批評或滿口理論,不如試著運用類比,協助對方體會你的感受。
  • 3 首先,辨識自己的情緒,釐清自己究竟感覺到什麼,以及為什麼。
  • 4 接著,想出適當情境,讓對方體會你的感受。如果類比符合對方的個性和處境,就能發揮最佳效果。
  • 5 詢問對方如果身在這種情境中,會有什麼感受。請不要用指控的語氣,說話語調要保持平穩、安撫。
  • 6 對方確認相應的感受之後,詢問他或她是否發現你的體驗有相似之處。你可能需要提示一下,例如:「你在我朋友面前批評我的時候,我的感受就和你……的時候一樣。」
  • 7 調換角色,想像出適當的情境,讓自己可以體會對方的感受。
  • 8 讓對方知道你可以理解他或她的感受。你應該會看到對方的敵意在你眼前漸漸瓦解,雙方因此能以更開闊的心胸去溝通。
用類比法感受彼此的處境在男女關係中尤其有效。在這類情境中,發現某些類比方式可以達到最佳效果:對男性來說,是職場狀況和自主權需求;對女性而言,則是人際關係問題和親密感需求。
小結:由於我參與成長團體多年的經驗裡學習並不斷練習同理心,我深深感覺到這是很重要的人際關係技巧(不只限於諮商實務的重要性),然後我過往也常遇到欠缺同理心的人,所以我也體會到如何發展出啟發他人對自己的同理心的技巧,是多麼重要。此系列從第一篇從腦神經科學、心理學、心理治療三個面向綜合觀之,「同理心」不僅是人類的與生俱來的生理本能,同時也能藉由模仿、學習、意見交流等方式訓練強化同理心的功能,因此,第二篇除了介紹「同理心」的概念外,也增加了自我訓練,與激發他人同理心的說明,希望提供內外兼修的方式給讀者參考。
(內指自我修行、外指訓練他人,合稱內外兼修)
註2:藉由劇場的課堂回饋,李錦虹整理出學生透過劇場技巧學習同理心來自四項途徑,包含:
眼耳觀聽:觀看同學演出自己、他人的故事。
身體行動:投入自己感官、肢體的互動演練。
回饋循環:接受他人回饋並給出回饋。
經驗梳理:課程經驗的敘說、書寫。
參考資料
〈感同身受:鏡像神經元〉,《科學人》封面故事2006/12
歐文.亞隆著,易之新譯,《生命的禮物》(2021修訂版),心靈工房出版。
推薦閱讀想要深厚的人際連結?你需要的是「不帶批判」的同理心
此篇提到:當進行同理的對話過程一旦開始分析、批判,便脫離了同理心的本質,而在表達時,也會忘記帶著感情,因為,此刻你是用大腦的邏輯思考在回應對方,而非心與心的接觸,情感連結就斷掉了。此篇並提到深度同理心的技巧,以及自我同理的重要。
想要了解更多腦神經科學觀點的同理心,可參考清大焦傅金教授的教學影片
清大10901焦傳金教授當代認知神經科學腦與心智_第11AR講 鏡像神經元 2020/12/07
「傾聽憂鬱說說話」專題介紹
長年站在心理懸崖邊的憂鬱症患者,多年前我思考如何讓外界理解憂鬱症患者內在的苦,那是沒有經歷過的人無法想像同理的。但我很膽小,害怕網路酸民言論如瘋狗浪的席捲,遲遲多年都沒動筆。在疫情席捲的這兩年,我總有「不說就來不及說了」的焦慮。希望我能像「真人圖書館」,外人可藉由我的分享,稍微理解憂鬱症患者的心情。
如果對之後的文章有興趣的讀者歡迎按下追蹤或訂閱,您會在第一時間接收新文章發佈的通知訊息。同時也請按下方免費的手掌符號五下,給我肯定的掌聲。這些正面的支持都是我寫作的動力。
長年站在心理懸崖邊的憂鬱症患者,多年前我思考如何讓外界理解憂鬱症患者內在的苦,那是沒有經歷過的人無法想像同理的。但我很膽小,害怕網路酸民言論如瘋狗浪的席捲,遲遲多年都沒動筆。在疫情席捲的這兩年,我總有「不說就來不及說了」的焦慮。希望我能像「真人圖書館」,外人可藉由我的分享,稍微理解憂鬱症患者的心情。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