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想給他人的建議,其實都是講給自己聽的

2023/02/04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過年後還沒開學的這段期間,堂妹上台北找我玩,還就讀高一的她,正在摸索自己感興趣的領域。
在文史哲與心理領域間徘徊,同為中文系畢業的我,不禁脫口而出告訴她:
「其實不論你念什麼,都會往你想要的方向前進。」
即便你念中文系,也會從文本中去分析人物心理,讀了心理系,還是會有時間可以念文學相關文本。不論如何選擇,都會回歸到你「心之所向」。
但,很好笑的是,這番話並非我妹需要的,其實是我自己講給自己聽的。
photo from pexel by Elijah O'Donnell
自從疫情爆發後,想去西班牙、想念文學研究所的夢,還是會在有人問我:「你最想做什麼事」、「你對什麼東西感興趣」時,忍不住脫口而出:「想去西班牙」、「想念文學」。
找了兩位大學教授聊過、也在採訪時與許多受訪者聊過、甚至參加了西文文學論壇,所有人都鼓勵我出國,甚至連我爸媽也支持。
但我就是擔心,擔心花很多錢無法回本,覺得研究所不再是我可以任性做決定的一件事,也憂慮念完書之後找不到工作。
但其實,心底有另一部分的我,透過向堂妹說話的過程中,一直試圖想要與我對話,想要相信高瑞希跟我說的:「當下的決定並不會讓你的人生就此脫離軌道。」、相信蔡柏璋跟我說過的:「一輩子一定要去巴賽隆納住個一兩年。」
人生向來,都是一場與自己的戰爭。而是否也被我堂妹一語道中,我所缺乏的正是「勇氣」呢?
photo from pexel by Anna Guerrero
說來好笑,這件事我也問過塔羅,甚至前幾天帶堂弟妹去龍山寺拜拜時,還想向觀世音菩薩求一支籤,就想問問「我到底能不能出國?」、「出國對我會有幫助嗎?」
好笑的是,菩薩一直不給我籤,直到我堂妹拿著一隻籤跑過來,我趕忙問他如何才能求到籤。她一聽我的問題,就要我問菩薩,是否不願意針對「出國唸書」的問題給我一支籤。
沒想到,這麼一問後,立即得到一個聖杯。
再問,「是否我自己做好決定就去做,不需要多問?」,也是一個聖杯。
還被有靈媒體質的嬸嬸笑說,自己人生的決定,不要去問神明啦!請自己想、自己決定!
雖然現在腦中依舊混亂一片,但在過去一年的掙扎後,覺得自己像是一個站在岸邊看別人划船的人,想到瓦基與高瑞希曾提過一個觀念,這個世代的人太容易接受到他人的「二手資訊」,也就是擷取經驗,用以判斷,甚至因此裹足不前。
但即便是同一條路,自己所經歷的、所感受到的,絕對是與他人不同。
適合別人的,不一定適合妳。
所以,不要再觀望了,下去划船吧!
「一但開始划了,反而就不會想那麼多了。」——高瑞希
自己拍攝,請勿轉載
最後附上一張在咖啡廳遇見的貓貓,看起來很像是我,猶豫著要不要再往下一階🤣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63會員
42內容數
詞,是精煉的情緒感受,很美。 藉由一篇篇的故事而非詞語注釋,我相信每個人都能感受到詞裡封存幾千年前的茶香餘事與愛恨情仇。 讀詞門檻並沒有想像中的高, 秉持著「相信自己讀詞的感受」,將詞中感受到的情感傳遞到每個人心中。 在認識自我的過程中,是文學讀懂我的困境,點出我的盲點,同時擁抱我的脆弱。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