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想再溝通裡受到委屈嗎?找到你的溝通界線:有些衝突不是你的責任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2 分鐘
在溝通中,你是否曾因害怕衝突而選擇隱藏真實想法,最終讓自己委屈?我想在本文與你分享防備心如何影響表達與人際關係,並透過「動機」與「溝通界線」的概念,幫助你理解內心阻礙,學習勇敢說出需求。此外,藉由我的妥瑞氏症經歷,揭示如何透過坦承與正確的回應方式,突破對話盲點,建立更自在的人際互動。最後提供實用溝通技巧,讓你能夠在對話中表達立場,守住界線,提升人際關係品質,培養表達自己的勇氣。

▍從覺察防備心做起,找出你的溝通阻礙

冰山理論讓人們理解,當與對方缺乏信任感時,我們往往不會輕易的表達內心想法或需求,展現自己的人格特色。但這種「隱藏」一旦成了習慣,可能會讓我們在溝通中受到委屈,因為內心真正的需求沒被滿足;另一種委屈,來自於妥協某一件其實你並不想答應的事情,只因為害怕與對方產生衝突。

  • 或許,原因與防備心過重,所導致的自我保護行為有關:你可能不喜歡衝突,所以每當與人意見不合時,寧可退讓也不願意衝突發生,卻因此讓自己處於委屈狀態。
  • 你可能害怕拒絕別人,擔心讓對方失望,因此總妥協自己,接受他人的建議行事,即使你感到排斥。
  • 當「妥協、不回應、避免衝突、隱藏內心話不說」成了習慣,自然會缺乏表達內心話的勇氣。長遠來看,這絕對會影響人際關係或是工作上的合作,更會影響自己的情緒健康。
  • 因此,學會覺察自己的防備心,理解它背後的「動機」,是解決溝通問題的第一步。


►動機反映的是內心需求

  • 動機(Motivation)反映了我們心理或生理的某種需求,進而促使我們產生對應的行為反應。也就是說,我們會對他人產生防備心,背後通常有某種因素影響我們對現況的判斷。
  • 這個因素可能來自於過往的不好經驗,且如果你想探究原因,有時候還要回溯到更早以前。分享我個人的親身經歷,並與你分享什麼是溝通界線。
Photo by Eric Ward on Unsplash

Photo by Eric Ward on Unsplash



▍什麼是溝通界線?你知道自己的界線在哪嗎?

那些會讓你感到焦慮、尚未準備好面對,或是本能想逃避的話題,就是你的溝通界線。例如,有的人不喜愛談政治,或是現代人經常有著成功焦慮,於是在眾人閒聊時,總便會避免談到自己的職涯發展狀況。

  • 當然,這些界線因人而異,設立它們不是拒絕交流,而是尊重自己的心理狀態,確保在適合的時機與方式下進行對話。
  • 有些時候,溝通界線反映的也是你過往某些負面經歷,使你在日後聊到相關話題時,會下意識地出現防備心。如果你意識到自己並不喜歡這樣的心理狀態,渴望做出改變,希望接下來我的經驗分享,能帶給你啟發。
  • 當然,如果你還不想做出改變也沒關係。尤其,當你所守著的界線,是與內心創傷有關就更不能急。因為,這涉及到的不是溝通與行為改變的問題,可能是心理諮商的專業。
Photo by Priscilla Du Preez 🇨🇦 on Unsplash

Photo by Priscilla Du Preez 🇨🇦 on Unsplash



▍我的妥瑞氏症日記:你為什麼時不時會抖動啊?有病嗎?

我是一位妥瑞氏症患者,在學生時期就開始出現不自主的身體抖動。每當有人問我「你為什麼時不時會抖動啊」的問題時,我總會因為尷尬丟臉,下意識的編造些理由試圖掩飾自己的問題。幸好,學生時期的我有在跳街舞,所以練舞成了我最常使用的藉口。

  • 這是我的防備心反映,動機出自於自卑感,也是我的溝通界線:一但有人問起抖動的原因,等於越過我的防線,會讓我產生焦慮不安,並會對提問的人帶些許的敵意,總認為他們是不是在取笑我。
  • 但隨著年紀的增長,我逐漸意識到自己厭倦了靠說謊來回應他人的行為,所以開始試著選擇坦承自己是妥瑞氏症患者,並解釋這病症會有的行為。當然,起初的我是先跟身邊較好的人練習坦誠,慢慢的才有今天能在文章上自然表達的勇氣。
  • 在我敞開心胸的接受妥瑞氏症以後了解到,如果想解決防備心帶來的內心不適感的問題,首先要了解自己的動機,同時也要了解什麼情況會讓你感受到他人誤入界線。
  • 當有了自己的邊界感,並發現這個界線其實經常讓你的內心感到不適,便能試著問自己:我所守著的界線,真的重要嗎?或是有沒有我忽略的事情?
  • 但還是要記得,如果你意識到自己的不適感,但也知道自己還不想改變,那就先擱著吧。光是正視自己的感受,就已經是一個大進步了,別急。


►有些溝通誤解,來自於對方的不明白

在我接觸領導力與腦科學以後,我回顧了自己逃避坦承妥瑞氏症的過往發現,其實我的防備心,有很大一部分來自於「我認為對方知道後會取笑我」「這是個丟臉的事情」等負面想法,可是我並沒有真的去理解詢問的人是如何看待我。

  • 想法與情緒,通常會影響你的行為反應。當我不斷抱持著負面的想法看待事情時,我的大腦便開始產生許多「對方不能相信」「他一定會笑我」等負面想法。久而久之,這些負面想法則成了我根深蒂固的信念。
  • 但在我坦承自己的問題後了解到,其實很多人詢問我狀況時,當下流露出令我感到焦慮的表情,很大的原因來自於「對妥瑞氏症的不明白」。但在我心智不夠成熟時,卻解讀成負面的反應。在我向對方解釋妥瑞氏症是什麼以後,我發現他們的態度明顯改變,從原本的困惑不安,轉為理解與接納。
  • 我想鼓勵大家,如果你真的容易在溝通裡受到委屈,有時候對方並非出於惡意,而是來自於資訊的不對等。當你願意試著主動說出想法,或許你會看見不一樣的可能,也希望我的案例,能帶給你啟發。


►什麼是妥瑞氏症?

妥瑞氏症(Tourette Syndrome, TS)是一種 神經發展性疾患,通常在 兒童時期 出現,特徵是不自主且重複性的抽搐(Tics),包括 運動性抽搐(如眨眼、聳肩)與 語言性抽搐(如清喉嚨、突然發聲)。症狀可能因情境改變,壓力或專注時可能減少,放鬆時則可能增加。

  • 我自己在工作時,就不容易產生Tics,可是一但放鬆下來,或是跟相當熟悉的人相處時(家人或伴侶),Tics反而很明顯。雖然妥瑞氏症無法根治,但大多數患者在成年後症狀會減輕,且不影響智力與學習能力。
  • 下次在街上看到有人做著反覆性的動作,千萬別以為他中邪了,他很可能只是妥瑞氏症患者。接下來,我們來聊聊如何有效表達自己的想法,並守住界線;面對他人給的關心,如何用正確的心態回應。
Photo by Andre Hunter on Unsplash

Photo by Andre Hunter on Unsplash



▍如何表達自己的想法?給予明確的回話邀請

無論你是否已經覺察出防備心的原因,想要改善溝通並促進人際關係,我們終究要學習向對方表達內心的想法。如果你擔心直接說出來會產生衝突或誤解,或許你可以嘗試用明確的字詞邀請對方聆聽,尤其當你面對的是一位滔滔不絕說著自己想法與建議的人,例如:

「我能夠表達一下想法嗎?」

「你能先聽聽我的立場嗎?」

「我有個看法,想請你聽聽看,好嗎?」

「我有點情緒出現,你能讓我說出來,並且不要急著給建議嗎?」

「等等,我有話要說。」

  • 透過提問邀請,可試著讓對方重視你的表達渴望,同時也能讓一直說個不停,或是站在對話上風的人,有個按下暫停鍵的可能,並重整對話的節奏,創造一個給自己表達內心想法的安全環境。
  • 當對方踩到你的溝通界線時,也能試著用提問的方式,讓話題暫停。例如,我們換個話題,好嗎?有些時候,直接果斷的拒絕,是最佳的解方。
  • 我看過很會守住界線的人,往往都能果斷的拒絕自己不喜愛的話題。你絕對有資格直接的告訴對方,此刻你並不想聊這話題,這是你的權利,也不用為他人被拒絕而產生的負面情緒負責。當然,這並不代表你的用詞用字,可以用不禮貌的形式展現。


►面對不願傾聽的人,離開反而是好選擇

若「不被傾聽」是你的溝通界線,會因此感到不被理解與無奈,其實可以選擇結束對談,守好自己的心理界限,而非勉強繼續。

  • 反過來看,執意要對方聽聽或接受我們的想法,其實容易摸一鼻子灰,因為對方可能不是好的傾聽者。如果你期望他能理解你,其實你也正一腳跨越入對方的界線,試圖改變對方的接受度。
  • 守住自己的溝通界線,適時退讓,有些不必要的衝突,是我們可以掌控的。最後,與你分享面對他人關心與建議,如何用正確的心態回應。


►值得你開啟新分頁的文章

Photo by Dennys Lennon on Unsplash

Photo by Dennys Lennon on Unsplash



▍試著回應對方的關心,但不一定要接受

關於溝通,其實每個人都會在過程中,因某個對話模式或內容,因而啟動某個自動化行為。但這個自動化行為,也許會令自己或對方產生不適感。其中,「給建議」其實是個令多數人反感的舉動。

  • 例如,當你與朋友分享最近遇到的挫折時,對方的自動化行為,很可能是熱心的想給你許多的建議,並且希望你照做。但此刻的你,也許只是想單純抒發情緒,並不想探討解決方案,因此會對對方給的建議產生反感。
  • 更何況,別人給的建議未必適合自己,有時甚至會讓人產生「你根本不懂我」的感受,反而加深彼此的距離。於是,你的防備心產生了,自動化的行為讓你開始用不耐煩的語氣回應對方,因為你想要遠離話題。
  • 但對對方來說,礙於委屈感的作祟,“好心沒好報”的念頭,可能會導致雙方的交談產生不必要的誤解。


►讓自動化行為切換成手動模式

「試著回應對方的關心」是個能讓自動化行為,切換成手動的方式,因為“先回應對方”這件事,打破了你的認知習慣。

  • 好比,以前的你聽到對方給的建議後,便會開始顯現出不耐煩的情緒,讓你想要遠離環境。但在遠離的行為產生之前,你嘗試加入了一個新的模式,便能有效降低自動化行為反應。
  • 我們能透過「你為何希望我這麼做?」「你認為我這麼做之後,能獲得什麼好處?」「我能知道你積極給我建議的原因嗎?」等之類的提問,避免自動化行為的影響,多了理解對方背後的動機,降低資訊不對等的情況。
  • 我認為「多一份理解,便能少一份誤解」。有些時候,人際關係與溝通的誤解,往往來自於詞不達意,或是語調表達的激動,讓聽的人感到壓力,但卻也是對方一份真摯的關心。所以,透過回應對方的關心,收集我們可能忽略的資訊,我認為是個不錯的方式。
圖片|Photo by Anna Tarazevich   on pexels

圖片|Photo by Anna Tarazevich on pexels


感謝你的閱讀,也希望本文對你有所啟發,同時讓我與你分享最後一件事:

  • 當你接收到不適合的建議時,選擇不採納就行,其實沒有人可以影響你的,人生的選擇權終究屬於你;如果你真的不喜歡對方一直給你建議,直接告訴對方:我現在只想單純的抒發情緒,不想聽任何建議。「拒絕」是你的權利,千萬別忘了。
  • 至於,對方因被拒絕而產生的失落感,可能會令你感到些許內疚。但這有時不是你的責任,反而是對方該面對的情緒調節課題,不要隨意跨入對方的界線。


感謝你的閱讀,我們下篇見。部落格裡還有其他能啟發你思維成長的文章,記得逛逛!


📌你好,我是楷富,一名教練、播客與部落客。如果我寫的文章,對你的人生有所啟發,歡迎到下方輸入E-mail訂閱我的《Wow這就是人生》部落格,你將能第一時間收到新文章的上架通知,讓我陪你閒聊人生中的大小事。

▶️ 推薦閱讀:情緒價值供應要有底線:3種情況出現,代表你該守好界線

▶️ Podcast推薦:歡迎你至《Wow這就是人生 Podcast》收聽《EP167 如何有勇氣的表達內心話?從覺察防備心做起,找到你的溝通界線:自我認同,有時候比他人能否理解來得重要》節目內容,讓我們陪你閒聊人生中的大小事。

▶ 邀你追蹤

▶ 寫作或演講邀約

jaycine0420@gmail.com



你,認識自己最喜歡的樣子嗎?我們活在節奏飛快的世界裡,有更多時刻都忘了,好好從心而外的整理自己,以至於有時我們會對自己、對生活產生疑慮與擔憂。 我專注於自我成長,透過腦科學、職場發展、人際關係、人生哲學與感情經營的視角,探索生活中無數的大小議題,並藉由腦科學、領導力概念與各位閒聊人生中的大小事,幫助你獲得更多的選擇。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有過給予他人過多的情緒價值,導致情緒內耗的經驗嗎?練習適時給予他人情緒價值,有助於提升人際關係。但何時該停止供應情緒價值也是個重要課題。本文分享3種你該停止供應情緒價值的情況,幫助你守好自己的界線。
在追求身心靈健康的路上,學會接納自己是不可或缺的第一步,但面對自己的缺點卻往往讓人感到恐懼。事實上,誠實面對自己並不如想像中困難,關鍵在於用正確的方式逐步提升自我覺察與行動力。本文將分享3個必懂的觀點,帶你從內心深處探索自我,勇敢面對並轉化缺點為成長的助力,讓你重拾平靜與信心。
投資股票是多數人會選擇的理財方式之一。但如果抱著錯誤的觀念進入股市,其實會有很大的虧損風險。本文與你分享「4」個投資小白不能忽略的投資真相,幫助小白們用正確的心態獲利,過上想要的生活。
你有過給予他人過多的情緒價值,導致情緒內耗的經驗嗎?練習適時給予他人情緒價值,有助於提升人際關係。但何時該停止供應情緒價值也是個重要課題。本文分享3種你該停止供應情緒價值的情況,幫助你守好自己的界線。
在追求身心靈健康的路上,學會接納自己是不可或缺的第一步,但面對自己的缺點卻往往讓人感到恐懼。事實上,誠實面對自己並不如想像中困難,關鍵在於用正確的方式逐步提升自我覺察與行動力。本文將分享3個必懂的觀點,帶你從內心深處探索自我,勇敢面對並轉化缺點為成長的助力,讓你重拾平靜與信心。
投資股票是多數人會選擇的理財方式之一。但如果抱著錯誤的觀念進入股市,其實會有很大的虧損風險。本文與你分享「4」個投資小白不能忽略的投資真相,幫助小白們用正確的心態獲利,過上想要的生活。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對自己的內心進行一次溫柔的對話,不要過於苛刻。體察自己的心情,並給予自己溫柔和支持。我們一起來看看自己,好嗎?
盡可能別替別人「如何看待和處理他們自身的情緒」負責,因為這極易變為妄圖控制對方的反應而不自知。但盡量為「自己的直接言行成為別人情緒的表面成因」多走一步,原因在於情緒的出現本身在當下是極難控制的,在短期內也很難事前預防它們出現。當然,要就這樣多走一步可不是甚麼容易的事,所以也無需強制自己這樣做。
Thumbnail
透過各種案例探究為什麼他人言行會造成自身痛苦,解析其心理狀態,進而維繫健全的人際互動。 生活中最難熬的往往都是人際關係,正確洞察他人內心,就能提升所有人的生存能力。
Thumbnail
本文分享了作者在關係中學習到的四個步驟,幫助她不再委屈自己,並且勇敢表達感受與界限的經驗。
Thumbnail
面對與家人的衝突,你總是選擇退縮或逃避嗎?你想學習新的應對衝突的方式,卻始終找不到方向嗎?歡迎4/25(四)早上10:00-12:00來聽我們的生命故事喔~看這些年來我們是如何把敘事治療的精神與方法應用在生活中,在面臨與家人的衝突時,如何翻譯對方看似指責的語言,將衝突由大化小,活出更幸福的人生  
Thumbnail
作者的話: 三方難處。 「......所以他有他的難處,我就要理解他然後退讓嗎?」 並不是理解後必須犧牲自己,而是理解後釋放自己。 理解了對方其實也脆弱,那麼如果他在我們身上留下了什麼傷害,是因為他表達自身情緒的方式不夠完善,而不是我們不好。
Thumbnail
        人生在世,難免會遇到痛苦。通常,造成痛苦的因素,來自於某些「讓自己不舒服」的人。為什麼與某個人不合?為什麼就是「不對盤」?也許只是簡單的磁場不合,也許有宿怨,也許擋了別人的財路,不論什麼原因,這個「怨憎會」的業力總會在某個時間點引爆。
Thumbnail
在人際關係中,總是「說者無意、聽者有心」,而這些誤會,最終導致關係的疏離或破裂。文章分享⁣面對關係中的受傷,如何運用三步驟帶自己走出來~
Thumbnail
對於溝通這件難題,我一直想不透。 在生活的環境中,溝通從來不與我有關聯性,溝通這件事的重要性也是我自戲劇裡學來的。在我了解很多事情是能透過溝通解決而非爭吵時,當時的我以為所有難題便能迎刃而解了。當然事情絕非我想的那麼容易。哈哈…… 當一個人的情緒你無法控制住的話,如何溝通?又或是你們的邏輯不建立
Thumbnail
或許你也有過類似經驗,在一段關係中,無法認同對方的說法或做法,可是害怕傷害到對方,不敢說出口;對於對方無理的要求,雖然內心深處知道自己並不願意,可是害怕拒絕會使關係生變,因此假裝欣然接受。「沒有界限的善良,成了討好,以卑微隱忍和順應,來迴避不想面對的衝突,讓人總是失去自我、在關係裡受傷受苦。」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對自己的內心進行一次溫柔的對話,不要過於苛刻。體察自己的心情,並給予自己溫柔和支持。我們一起來看看自己,好嗎?
盡可能別替別人「如何看待和處理他們自身的情緒」負責,因為這極易變為妄圖控制對方的反應而不自知。但盡量為「自己的直接言行成為別人情緒的表面成因」多走一步,原因在於情緒的出現本身在當下是極難控制的,在短期內也很難事前預防它們出現。當然,要就這樣多走一步可不是甚麼容易的事,所以也無需強制自己這樣做。
Thumbnail
透過各種案例探究為什麼他人言行會造成自身痛苦,解析其心理狀態,進而維繫健全的人際互動。 生活中最難熬的往往都是人際關係,正確洞察他人內心,就能提升所有人的生存能力。
Thumbnail
本文分享了作者在關係中學習到的四個步驟,幫助她不再委屈自己,並且勇敢表達感受與界限的經驗。
Thumbnail
面對與家人的衝突,你總是選擇退縮或逃避嗎?你想學習新的應對衝突的方式,卻始終找不到方向嗎?歡迎4/25(四)早上10:00-12:00來聽我們的生命故事喔~看這些年來我們是如何把敘事治療的精神與方法應用在生活中,在面臨與家人的衝突時,如何翻譯對方看似指責的語言,將衝突由大化小,活出更幸福的人生  
Thumbnail
作者的話: 三方難處。 「......所以他有他的難處,我就要理解他然後退讓嗎?」 並不是理解後必須犧牲自己,而是理解後釋放自己。 理解了對方其實也脆弱,那麼如果他在我們身上留下了什麼傷害,是因為他表達自身情緒的方式不夠完善,而不是我們不好。
Thumbnail
        人生在世,難免會遇到痛苦。通常,造成痛苦的因素,來自於某些「讓自己不舒服」的人。為什麼與某個人不合?為什麼就是「不對盤」?也許只是簡單的磁場不合,也許有宿怨,也許擋了別人的財路,不論什麼原因,這個「怨憎會」的業力總會在某個時間點引爆。
Thumbnail
在人際關係中,總是「說者無意、聽者有心」,而這些誤會,最終導致關係的疏離或破裂。文章分享⁣面對關係中的受傷,如何運用三步驟帶自己走出來~
Thumbnail
對於溝通這件難題,我一直想不透。 在生活的環境中,溝通從來不與我有關聯性,溝通這件事的重要性也是我自戲劇裡學來的。在我了解很多事情是能透過溝通解決而非爭吵時,當時的我以為所有難題便能迎刃而解了。當然事情絕非我想的那麼容易。哈哈…… 當一個人的情緒你無法控制住的話,如何溝通?又或是你們的邏輯不建立
Thumbnail
或許你也有過類似經驗,在一段關係中,無法認同對方的說法或做法,可是害怕傷害到對方,不敢說出口;對於對方無理的要求,雖然內心深處知道自己並不願意,可是害怕拒絕會使關係生變,因此假裝欣然接受。「沒有界限的善良,成了討好,以卑微隱忍和順應,來迴避不想面對的衝突,讓人總是失去自我、在關係裡受傷受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