懶螞蟻效應,適時讓時間留白,才有機會思考學習。

2023/02/22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跟朋友聊起近況,我說自己最近事情太多,開始有點漏東忘西。
她笑我,感覺意志力驚人,好像內建可以分泌蠻牛(這也太誇張),總是有衝勁。
靜下心來仔細想想,其實我是不自覺、慣性的把行事曆填滿。白天上班,晚上聽線上課,作文課要備課教課,還有其他瑣碎的事務…。
朋友問:「妳是否不會不喜歡行程滿?」(這問句好考驗邏輯)
好問題!
事情多對我來說,好像是增加我的效率,因為我會想把每件事趕快完成,好做下一件事。然後可能我又會再塞其它事情進來,陷入循環。
最近我開始感到自己在原地踏步。
雖然常在寫文章,但是寫的內容跟句子,似乎越來越像,就像AI聊天機器人生成的東西,沒有感覺,沒有溫度。常常瞪著電腦空白的word檔,完全沒有靈感,沒有新鮮的東西。
讓我想起 歐陽立中老師曾經提過的「懶螞蟻」故事。
這是日本北海道大學的進化生物研究小組曾經做過一個實驗。他們對黑蟻群進行追蹤,觀察它們的分工情況。結果發現,大多數螞蟻都很勤快,清理蟻穴、搬運食物、照顧幼蟻,幾乎沒有停下來休息。然而,有少部分螞蟻卻整天無所事事,常常在蟻群周圍東張西望,從不工作。生物學家把這少數螞蟻叫做「懶螞蟻」,並在它們身上做了標記。
有趣的是,當研究小組故意斷絕掉蟻群的食物來源時,那些多數的勤快螞蟻立刻亂成了一團。而少數的「懶螞蟻」們則不慌不忙,帶領蟻群向新的食物源轉移。原來懶螞蟻們不是懶,而是把大部分時間都花在了偵察上。它們看起來遊手好閒,但腦子裡沒有停止過思考,這就是著名的「懶螞蟻效應」
意思是,一個囿於雜務而懶於思考的人,註定會陷入平庸的困境。擺脫低質量的勤奮,養成思考的習慣,才是人生進階的第一步。
偶爾應該要來學學貓咪的慵懶
過去職場上的主管也曾經比喻過,如果公司組織是一個人體的構造,你如果是在腦袋(管理)的位置,就不要去作手腳要做的事;要好好發揮腦袋思考策畫的功能,手腳的事交給其他人去執行運作。這樣組織才會成長進步。
歐陽立中老師曾說:「廢掉一個人最隱蔽的方式,就是讓他忙到沒時間成長。」
剛好前陣子有朋友提到他的生活要練習「減法」。
我似乎也要來有意識地來一點減法。放慢腳步。
什麼都想做,反而沒有了自我成長的時間。
人生,總要有所取捨。有時捨去,也許得到更多。
與親子相關議題,包括親子溝通、親子互動,育兒經驗。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