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黑暗才能見光明:讀《不怕黑夜行的瘟疫》

更新 發佈閱讀 4 分鐘
raw-image

打從上世紀九十年代起,投身基督教出版事奉所累積的經驗告訴我,在災難發生時,宗教書往往較歌舞昇平時賣得好。人遇上災變,無論是為了苦罪懸謎而尋索解答,還是為了創傷的靈魂覓得一絲安慰,都願意花點時間在字裡行間,哪怕是一鱗半爪的金句,彷彿都能成為救命稻草。可悲的實情是,人總不能從歷史中汲取教訓,災變過後,就重蹈覆轍,書上的指引、訓誨、啟迪與警惕,也會被拋諸腦後,重新在歷史巨輪裡打轉,回到黑暗的起點,重複地犯下相似、甚至是同樣的錯誤。然而正是這種無限輪迴,使我們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重拾書本,在行文之中鑽探與叩問,為的只是希望能夠藉著文字通過黑暗的道路,尋找光明。

蔡錦圖博士的《不怕黑夜行的瘟疫:基督徒在災變中的使命》,正正是我在疫情中再三閱讀的其中一本作品。這本小書所談的不是前無古人的東西,甚至可以說是老生常談,可是在這幾年間,世界因這場疫症出現翻天覆地的變化,那種「常談」在「非常時期」又變得非常的重要了。

蔡博在書中寫道,他是從聖經、歷史以及現今狀況三方面來探討基督徒在災變之中的使命。透過新舊約聖經敘述的瘟疫,讓我們再次認識神藉災難叫人悔改回轉,並且脫離罪的毒鉤,繼而在社群中彼此守望,彰顯耶穌基督的榮耀,叫世人都認識並相信獨一真神;藉著認識歷史上多場瘟疫,以及聖徒在災困中如何持守信仰及實踐大使命,讓很多人的生命得到救贖;最後檢視現今的基督徒在這場世紀疫症之中,須肩負甚麼角色,以致能成為世上的光和鹽。

本書的副題為「基督徒在災變中的使命」,「災變」源自地質學,指劇烈的地質變遷,也可暗示極度混亂的行動、思想甚至國家。《後漢書.臧宮傳》有說:「今國無善政,災變不息。」《漢書卷七七》則有「天之所違,必先降以災變,此神明之徵應,自然之占驗也」之說。古人認為自然災禍跟人的作為是息息相關的,甚至是掌權者管治成效的反映。蔡博在書中指出:「上帝容許大流行病出現,主要基於三種可能性:祝福、懲罰或考驗。」(頁156)他亦認為大流行病對基督徒個人和教會群體而言,都可以是一種契機。(頁153、159)這使我想起上世紀八十年代的烏干達大復興。一九六二至一九八六年間,烏干達可說是人間煉獄,人民受盡暴君苛待,愛滋病在國中肆虐,接近三份一人感染這種當時的不治之症。全國被死亡氣氛籠罩之際,禱告就是他們唯一的出路。那時教會帶領人民悔改回轉歸向上帝,致使當時只有幾個人的教會,在兩星期內增長過萬人,連巫師都改信基督。

基督徒群體有沒有在最黑暗的時候忠於上帝所託,在世上彰顯祂的榮耀,讓人有機會歸信祂,這是扭轉局勢的關鍵。十七世紀英國詩人約翰多恩(John Donne)說:「不要問喪鐘為誰而鳴,它是為你而鳴。」人若不為自己的罪悔改,就只能驚坐在黑暗之中聽喪鐘,或在黑暗之中胡亂逃竄,尋找所謂的安居之所。人許多時候不懂居安思危,但更可怕的,是居群體之危時只思一己之安,這樣能夠看見光明嗎?我存疑。

我認為教會如能在這個年頭重新推動讀書會,招聚信徒一起閱讀、思考和研討,也許對教會如何面對未來,甚至影響整個社會,都會有關鍵性的幫助──不妨就由這本書開始吧。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鄭子遴的沙龍
29會員
194內容數
跟喜歡閱讀與寫作的青年人和孩子,以及孩子的家長,分享我對閱讀與寫作的一點看法、經驗與感想,讓大小朋友慢慢喜歡這個讀寫象外的世界。
鄭子遴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4/05
本文探討王小波的雜文集《沉默的大多數》如何在二十多年後仍具有深刻意義,並從中反思中國社會的公共空間、私有化觀念、以及知識分子的角色。文章分析王小波如何批判中國社會的「報喜不報憂」風氣、以及缺乏公共空間的概念,並探討知識分子應如何透過理性思維、批判精神與增廣知識,在話語權不對等的社會中發聲。
Thumbnail
2025/04/05
本文探討王小波的雜文集《沉默的大多數》如何在二十多年後仍具有深刻意義,並從中反思中國社會的公共空間、私有化觀念、以及知識分子的角色。文章分析王小波如何批判中國社會的「報喜不報憂」風氣、以及缺乏公共空間的概念,並探討知識分子應如何透過理性思維、批判精神與增廣知識,在話語權不對等的社會中發聲。
Thumbnail
2025/03/19
愛麗絲·米勒的《幸福童年的祕密》及其兒子馬丁·米勒的《幸福童年的真正祕密》探討了童年創傷如何代代相傳。文章分析了米勒的理論,指出父母的投射、壓抑以及童年創傷如何影響孩子人格發展,並導致成年後的心理問題,如自戀障礙和憂鬱症。文章強調療癒童年創傷的重要性,並呼籲人們反思家庭關係以及個人成長。
Thumbnail
2025/03/19
愛麗絲·米勒的《幸福童年的祕密》及其兒子馬丁·米勒的《幸福童年的真正祕密》探討了童年創傷如何代代相傳。文章分析了米勒的理論,指出父母的投射、壓抑以及童年創傷如何影響孩子人格發展,並導致成年後的心理問題,如自戀障礙和憂鬱症。文章強調療癒童年創傷的重要性,並呼籲人們反思家庭關係以及個人成長。
Thumbnail
2025/03/19
本文探討現代基督徒靈肉二元論的現象,並從麥可·福斯特的《有身體的教會》、韓炳哲的《愛欲之死》等著作中,分析靈肉疏離如何導致社會問題及信仰危機。文章強調重新建立「道成肉身」的架構,在生活中實踐信仰,並以「我與你」的關係取代「我與它」的物化關係,才能真正與上帝建立連結。
Thumbnail
2025/03/19
本文探討現代基督徒靈肉二元論的現象,並從麥可·福斯特的《有身體的教會》、韓炳哲的《愛欲之死》等著作中,分析靈肉疏離如何導致社會問題及信仰危機。文章強調重新建立「道成肉身」的架構,在生活中實踐信仰,並以「我與你」的關係取代「我與它」的物化關係,才能真正與上帝建立連結。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打從上世紀九十年代起,投身基督教出版事奉所累積的經驗告訴我,在災難發生時,宗教書往往較歌舞昇平時賣得好。人遇上災變,無論是為了苦罪懸謎而尋索解答,還是為了創傷的靈魂覓得一絲安慰,都願意花點時間在字裡行間,哪怕是一鱗半爪的金句,彷彿都能成為救命稻草。
Thumbnail
打從上世紀九十年代起,投身基督教出版事奉所累積的經驗告訴我,在災難發生時,宗教書往往較歌舞昇平時賣得好。人遇上災變,無論是為了苦罪懸謎而尋索解答,還是為了創傷的靈魂覓得一絲安慰,都願意花點時間在字裡行間,哪怕是一鱗半爪的金句,彷彿都能成為救命稻草。
Thumbnail
這本書其實是很久以前買的,也早就看完了,但一直沒發心得。後來我在這幾天重新看了這本書,總算理解為何我之前沒發心得,而是把它擺著了,因為這本書裡有些問題,是幾年前的我開始注意到,但還沒有完整想法的,如今我大概知道是怎麼一回事。 這本書基本上是在宣傳現今是聖靈的時代,因此宗教應該如何改變來面對當代。雖說
Thumbnail
這本書其實是很久以前買的,也早就看完了,但一直沒發心得。後來我在這幾天重新看了這本書,總算理解為何我之前沒發心得,而是把它擺著了,因為這本書裡有些問題,是幾年前的我開始注意到,但還沒有完整想法的,如今我大概知道是怎麼一回事。 這本書基本上是在宣傳現今是聖靈的時代,因此宗教應該如何改變來面對當代。雖說
Thumbnail
文字揮灑著心靈之美
Thumbnail
文字揮灑著心靈之美
Thumbnail
什麼是福音呢?又是一個信仰的大哉問,書中的開頭以頭條新聞來形容,耶穌帶來的救贖改變了人與神的關係,持續了兩千年的歷史,那麼還算是頭條嗎?這是我第一個的想法,我們可以誇飾法來形容,但對於不同信仰的人來說,未必是頭條新聞,所以需要回到自身的信仰團體,我們是怎麼看待救贖的呢?與我們的關係又什麼?
Thumbnail
什麼是福音呢?又是一個信仰的大哉問,書中的開頭以頭條新聞來形容,耶穌帶來的救贖改變了人與神的關係,持續了兩千年的歷史,那麼還算是頭條嗎?這是我第一個的想法,我們可以誇飾法來形容,但對於不同信仰的人來說,未必是頭條新聞,所以需要回到自身的信仰團體,我們是怎麼看待救贖的呢?與我們的關係又什麼?
Thumbnail
COVID-19 從 2019年年底爆發,到現在 2021年年底,經歷了兩年的時間,生活難免有些改變,最明顯的就是口罩戴好戴滿,防疫工作也不能少,緊接著疫苗的施打,聚會的方式,還有人與人的社交,都有不同改變,因此想看看信仰在疫情中,有甚麼思維,或是從聖經中有那些神學觀點產生。就選擇了這一
Thumbnail
COVID-19 從 2019年年底爆發,到現在 2021年年底,經歷了兩年的時間,生活難免有些改變,最明顯的就是口罩戴好戴滿,防疫工作也不能少,緊接著疫苗的施打,聚會的方式,還有人與人的社交,都有不同改變,因此想看看信仰在疫情中,有甚麼思維,或是從聖經中有那些神學觀點產生。就選擇了這一
Thumbnail
1947 年 34 歲的卡謬出版了《瘟疫》,這本書因為這兩年的肺炎,有了陡升性的流行。尤其在七十年過去後,版權不再是阻止各家出版社的問題,一時之間各種譯版紛紛出籠。我個人則是選擇了大塊文化的版本,最初的理由是因為封面設計,雖然我不太懂意境,但他的色塊設計讓我很喜歡⋯⋯
Thumbnail
1947 年 34 歲的卡謬出版了《瘟疫》,這本書因為這兩年的肺炎,有了陡升性的流行。尤其在七十年過去後,版權不再是阻止各家出版社的問題,一時之間各種譯版紛紛出籠。我個人則是選擇了大塊文化的版本,最初的理由是因為封面設計,雖然我不太懂意境,但他的色塊設計讓我很喜歡⋯⋯
Thumbnail
滅頂之災未到,就不要輕言「淪陷」,也毋須配合翩翩起舞。
Thumbnail
滅頂之災未到,就不要輕言「淪陷」,也毋須配合翩翩起舞。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