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中午休息時間剛結束,正在整理準備上班的情緒,突然看到手機來電顯示,是學校電話。我感覺心跳有點用力,通常學校來電,都不是好的事情。
我深呼吸一口氣,接起電話,是妹妹導師,她跟我說明,學校最近有幫孩子做心理評估測驗,問了一些問題,妹妹有幾項回應,達到需要進一步了解跟輔導的標準。接著老師敘述了其中幾個問題,包括會莫名地掉眼淚,晚上睡不著,常感到孤單、害怕......
我靜靜聽著,同時深呼吸,心中升起自責與心疼,怎麼孩子有這些狀態,我都不知道。另一方面慶幸的是,她願意表露出來,這是好事,知道了才有辦法協助她。
老師問我,願意讓輔導室老師跟他聊聊嗎?我說當然好,我也會找機會跟她聊聊,如果她願意告訴我。現在想起來,這已經是一年前的事,但對我而言,卻是很難忘的一通電話。
孩子常以不滿憤怒做為表現。難以具體說出他想做什麼或需要什麼。
就如「成為他的好隊友─當孩子憂鬱和焦慮」書中提到的,當家長可以把孩子憂鬱的狀況,看成像一般病症的症狀,就比較能用平常心去接受跟面對。
青少年身心正值劇烈變化,敏感又脆弱,很多事都藏在心裡。如果老師與家長沒有發現,可能就會讓憂鬱或焦慮持續,到最後影響正常作息。
「孩子常以不滿憤怒做為表現。」
「有時難以具體說出他想做什麼或需要什麼。」
不要說孩子,大人有時也是這樣!有次我說晚上有課不回家吃晚餐,女兒就突然莫名的對我發脾氣,後來才知道她生氣的背後,內心真正想說的是她很孤單,沒有人陪伴。曾在某親子社團看到有家長分享,小孩想要什麼都不直說,每次都用生氣來表達,她常常要這樣猜感覺很疲累。我想其實不是孩子不說,是孩子也不知道自己怎麼了。
青少年的憂鬱與焦慮比你想像的更常見。
回想我的青少年歲月,尤其是高中時期,雖然考進不錯的學校,但也因為大家程度都相當,所以我不管怎麼努力,排名總是班上倒數,越念越沒信心,甚至自我懷疑,老師講的都聽不懂。我追得好辛苦,卻始終不見起色。
那時的我,不懂什麼叫憂鬱,只覺得人生好苦,自己默默承受功課的壓力跟煩惱,感覺就算說了,也沒人幫得了我,那是自己要面對的問題。長期下來就常覺得身體不舒服,看醫生也不知所以然。就像書中提到的,#憂鬱與焦慮的外在表現,通常是生理不適或易煩躁。現在回頭看,才知道那是心理壓力反應在身體上。
「成為他的好隊友─當孩子憂鬱和焦慮」這本書從個案故事展開,進一步教你認識憂鬱與焦慮,如何陪伴青少年以及培養心理韌性。發現青少年的憂鬱成因不外乎是人際關係,同儕團體壓力、學業成就以及家庭因素,加上網路媒體的使用,讓青少年的內在與外在面臨了許多挑戰。
孩子會用這兩種方式表現憂鬱或焦慮
1.生氣易怒:容易發怒跟煩躁,對很多事情習慣批判,講話如同刺蝟般帶有攻擊性,或是看什麼都不順眼。
2.社交退縮:沉默少講話,對事物缺乏嘗試意願...沉迷網路或線上交友。
這不是跟青春期狀況相同嗎?那我要怎麼分辨孩子是叛逆還是焦慮?
心理疾病跟叛逆行為不同的是
若孩子的情緒是由明確的生活大小事件引發,頂多持續一兩天,通常可視為較常見的狀況。但是,假使孩子的情緒已影響他原本的角色功能和表現,甚至因此與人發生衝突或拒學,通常就需要求助專業了。
我家有兩個正值青春期的孩子,國九的哥哥即將面臨會考,小六的妹妹即將升上國中。兩人有相同的"症頭"。
重視同儕,常看網路社群平台,喜歡打扮。跟父母若即若離,想展現獨立自主,尋求朋友認同。尤其是情緒變化明顯,有時候講話很衝,一副想找人打架的態勢。要是兩個人同時發作,火山爆發誤觸地雷,家裡就會引起情緒大爆炸。
「傾聽比給答案更重要。」
在陪伴青少年的部分,專家建議,父母得先穩住自己情緒;孩子如果願意分享學校事情、交友狀況,家長即使很想說道理,還是得勒住舌頭(不給意見)。靜靜地聽他們說完(傾聽),不做任何評斷(批評)。免得孩子們下次就不想說了。(當父母還是得有點心機啊)
「焦慮的青少年的生活,有時像一首後製過度的歌,塞進了太多聲響,幾乎聽不出旋律。」
認識跟知道憂鬱跟焦慮是什麼樣貌,才能及早觀察出孩子異狀,從旁協助。最重要的是,提早培養心理韌性,在還沒進入青春期之前,日常生活中先增加孩子的保護因子,建立良好親子的關係,努力累積愛的存摺。希望我們都可以成為孩子憂鬱和焦慮時的好隊友。
#董氏基金會
#大家健康雜誌
#成為他的好隊友─當孩子憂鬱和焦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