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也害怕生氣嗎?

2022/08/19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常在情緒課程裡發現,與孩子討論基本情緒時,孩子對於引發開心、難過的原因/事件,都能直率地說。但當談到「生氣」時,大家常是先沈默了起來。
生氣是一種情緒訊號,情緒沒有好或壞,而「生氣」會被放在負面情緒,常是因為我們覺得不舒服,因為可能是背後的需要被忽略了、可能是覺得委屈或受傷了、也可能是覺得自己的界線被侵犯了。但我們環境裡,似乎沒有什麼空間「好好生氣」。
(好好生氣,包含了:
發現、接納自己的生氣,以及,如何安頓自己、如何紓發這份生氣)
我想起了自己的經驗。
小時候,我覺得生氣時,我常隨著那股身體的能量,拳頭緊握、用力踏步、pa- pa -pa地大力走上樓回房間,但因家裡長輩們觀念傳統,接著而來的,常是責罵:
「小孩子那麼愛生氣?」、「女孩子就是要溫柔,你這樣走路是怎樣?」、「才說你幾句就這樣,那出社會後你就等著被人嫌啦」
坐在房間裡的我,只能繼續更生氣,卻也把這股氣,越壓抑了下來。
我真的被馴化成溫和,但常覺得莫名擔心、常覺得莫名想大叫。

直到大學有機會接觸到戲劇、舞蹈工作坊等課程,從各種的暖身、遊戲中,我發現了一個出口,當我大笑、覺得有趣、覺得好玩、身體覺得放鬆了,那些奇怪的情緒,似乎也就這樣化解了一些,然後再回想到底是什麼事生氣?好像就沒有那麼生氣了。
就這樣,(long story,有機會再分享),我走上了舞蹈治療這條路,從各式各樣身體工作相關的探索、遊戲、練習中,一次又一次地,我跟自己對話。
有一天,因為一件事又讓我覺得想生氣大叫,我想起了用力踏地的那個孩子,我再次順著這股生氣的能量,在自己的房間裡,好好地踏地、好好地像非洲舞那樣用力跳舞,我覺得,跟那個用力踏地的孩子再次相遇,我跟他說:「好久不見」,或是說,我認回了那部份的自己。我也發現「生氣」不可怕,沒有出口才是可怕。
而那個孩子,當時需要的是一個指引和陪伴,一個安全紓發生氣的空間,而不是責備。

生氣,需要的是好好紓發(但不是隨著情緒衝動、發洩、傷害),才能釐清:發生了什麼事、我學到什麼、下一次可以如何做等等。這樣的過程,孩子需要大人引導,學習合適的行為,也包含如何紓發這個情緒、如何安頓自己。
紓發方式並不是鼓勵孩子暴力,而是透過具體化的活動,孩子學習如何紓發和調節高強度的情緒,孩子才不會覺得因怕被情緒控制或擔心被罵等等不知怎麼辦,害怕表達生氣,因而壓抑下來或爆衝。
(在我年底即將出版的新書- -「成為孩子的安全基地」,會有更多方式介紹,敬請期待)

情緒通常也連結著人們內在的需求,當內在需求被了解了,也能學習到認識自己、調節情緒,並對自己的身心狀況有更多的掌握與信心,而不是恐懼或煩惱被處罰。
「情緒來了像下一場雨,會過去。我們一起找方式,走過。」
當我們表達、傳遞給孩子,這份對他的當下情緒的接納和陪伴,引導孩子認識、表達、抒發情緒,等孩子(跟我們)都冷靜下來,我們再與孩子討論,給予孩子簡要選擇和清楚的限制,陪伴孩子找到合適的處理方式。
而這些練習,都是孩子在累積,未來能夠自己調節壓力、焦慮等複雜情緒的養份。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