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也害怕生氣嗎?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raw-image

常在情緒課程裡發現,與孩子討論基本情緒時,孩子對於引發開心、難過的原因/事件,都能直率地說。但當談到「生氣」時,大家常是先沈默了起來。

生氣是一種情緒訊號,情緒沒有好或壞,而「生氣」會被放在負面情緒,常是因為我們覺得不舒服,因為可能是背後的需要被忽略了、可能是覺得委屈或受傷了、也可能是覺得自己的界線被侵犯了。但我們環境裡,似乎沒有什麼空間「好好生氣」。

(好好生氣,包含了:

發現、接納自己的生氣,以及,如何安頓自己、如何紓發這份生氣)

我想起了自己的經驗。

小時候,我覺得生氣時,我常隨著那股身體的能量,拳頭緊握、用力踏步、pa- pa -pa地大力走上樓回房間,但因家裡長輩們觀念傳統,接著而來的,常是責罵:

「小孩子那麼愛生氣?」、「女孩子就是要溫柔,你這樣走路是怎樣?」、「才說你幾句就這樣,那出社會後你就等著被人嫌啦」

坐在房間裡的我,只能繼續更生氣,卻也把這股氣,越壓抑了下來。

我真的被馴化成溫和,但常覺得莫名擔心、常覺得莫名想大叫。


直到大學有機會接觸到戲劇、舞蹈工作坊等課程,從各種的暖身、遊戲中,我發現了一個出口,當我大笑、覺得有趣、覺得好玩、身體覺得放鬆了,那些奇怪的情緒,似乎也就這樣化解了一些,然後再回想到底是什麼事生氣?好像就沒有那麼生氣了。

就這樣,(long story,有機會再分享),我走上了舞蹈治療這條路,從各式各樣身體工作相關的探索、遊戲、練習中,一次又一次地,我跟自己對話。

有一天,因為一件事又讓我覺得想生氣大叫,我想起了用力踏地的那個孩子,我再次順著這股生氣的能量,在自己的房間裡,好好地踏地、好好地像非洲舞那樣用力跳舞,我覺得,跟那個用力踏地的孩子再次相遇,我跟他說:「好久不見」,或是說,我認回了那部份的自己。我也發現「生氣」不可怕,沒有出口才是可怕。

而那個孩子,當時需要的是一個指引和陪伴,一個安全紓發生氣的空間,而不是責備。


生氣,需要的是好好紓發(但不是隨著情緒衝動、發洩、傷害),才能釐清:發生了什麼事、我學到什麼、下一次可以如何做等等。這樣的過程,孩子需要大人引導,學習合適的行為,也包含如何紓發這個情緒、如何安頓自己。

紓發方式並不是鼓勵孩子暴力,而是透過具體化的活動,孩子學習如何紓發和調節高強度的情緒,孩子才不會覺得因怕被情緒控制或擔心被罵等等不知怎麼辦,害怕表達生氣,因而壓抑下來或爆衝。

(在我年底即將出版的新書- -「成為孩子的安全基地」,會有更多方式介紹,敬請期待)


情緒通常也連結著人們內在的需求,當內在需求被了解了,也能學習到認識自己、調節情緒,並對自己的身心狀況有更多的掌握與信心,而不是恐懼或煩惱被處罰。

「情緒來了像下一場雨,會過去。我們一起找方式,走過。」

當我們表達、傳遞給孩子,這份對他的當下情緒的接納和陪伴,引導孩子認識、表達、抒發情緒,等孩子(跟我們)都冷靜下來,我們再與孩子討論,給予孩子簡要選擇和清楚的限制,陪伴孩子找到合適的處理方式。

而這些練習,都是孩子在累積,未來能夠自己調節壓力、焦慮等複雜情緒的養份。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小鹿散步 身心工作的沙龍
12會員
42內容數
2024/08/30
接續上次有關談幼稚園事件的文章- - 《凍結,是身體的保護機制,不代表沒有發生》 我從以下幾點來談: 1.對創傷壓力反應的誤解 2.陪伴孩子重建安全感、掌握感 3.規律作息與重複經驗對於受創孩子復原的重要 4.平常可以做什麼預防 5.社會環境系統的重要 (下篇從第四點開始)
2024/08/30
接續上次有關談幼稚園事件的文章- - 《凍結,是身體的保護機制,不代表沒有發生》 我從以下幾點來談: 1.對創傷壓力反應的誤解 2.陪伴孩子重建安全感、掌握感 3.規律作息與重複經驗對於受創孩子復原的重要 4.平常可以做什麼預防 5.社會環境系統的重要 (下篇從第四點開始)
2024/08/30
花了一些時間消化報導者有關幼兒園事件的專訪(連結 https://pse.is/6c49kg),有關「小孩沒有表達不願意或抵抗」,讓長期與受創孩子進行心理工作的我,覺得很心痛,也因「如果我們不關注問題所存在的這個社會系統,我們的治療工作,就僅只是風中的稻草」*,讓我想寫這篇文章,談談以下幾點:
2024/08/30
花了一些時間消化報導者有關幼兒園事件的專訪(連結 https://pse.is/6c49kg),有關「小孩沒有表達不願意或抵抗」,讓長期與受創孩子進行心理工作的我,覺得很心痛,也因「如果我們不關注問題所存在的這個社會系統,我們的治療工作,就僅只是風中的稻草」*,讓我想寫這篇文章,談談以下幾點:
2024/03/05
有沒有什麼方式,面對不確定時,不會感覺焦慮、緊張? 沒有。 因為感覺緊張、焦慮,也是提醒我們,要留意或行動,來保護自己的訊號。 「但,或許有什麼方式,可以減低或陪伴我們對不確定、變化的焦慮或恐懼。」這也是我在各種即興練習中發現也持續好奇的。
Thumbnail
2024/03/05
有沒有什麼方式,面對不確定時,不會感覺焦慮、緊張? 沒有。 因為感覺緊張、焦慮,也是提醒我們,要留意或行動,來保護自己的訊號。 「但,或許有什麼方式,可以減低或陪伴我們對不確定、變化的焦慮或恐懼。」這也是我在各種即興練習中發現也持續好奇的。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你常常生氣嗎?生氣的時候,感覺怎麼樣呢? 現在你是不是想說:「生氣的時候還能有什麼感覺?當然是氣到炸啊!想翻桌啊!」 但如果你想對自己有更深刻的了解,靜下心來探索自己生氣的原因,會是一個很棒的開始。
Thumbnail
你常常生氣嗎?生氣的時候,感覺怎麼樣呢? 現在你是不是想說:「生氣的時候還能有什麼感覺?當然是氣到炸啊!想翻桌啊!」 但如果你想對自己有更深刻的了解,靜下心來探索自己生氣的原因,會是一個很棒的開始。
Thumbnail
當我們「快抓狂了」,那就是行為路徑已經在我們無法控制的狀況下直奔身體動作,我們只能煞車!停!注意!覺察!逆回去想! 該如何對話?充滿安全感的對話?達到共同目的的對話?成為關鍵對話?#開口就說對話 是本值得反覆練習的好書
Thumbnail
當我們「快抓狂了」,那就是行為路徑已經在我們無法控制的狀況下直奔身體動作,我們只能煞車!停!注意!覺察!逆回去想! 該如何對話?充滿安全感的對話?達到共同目的的對話?成為關鍵對話?#開口就說對話 是本值得反覆練習的好書
Thumbnail
生氣,一個讓人感到害怕的情緒,真的有這麼糟糕嗎?會不會生氣其實是有用途的呢?生氣的時候可以大力吸氣再吐氣、可以找人幫忙或聊一聊、也可以去做一些自己喜歡的事讓自己冷靜下來唷!《我好生氣》帶我們好好生氣!
Thumbnail
生氣,一個讓人感到害怕的情緒,真的有這麼糟糕嗎?會不會生氣其實是有用途的呢?生氣的時候可以大力吸氣再吐氣、可以找人幫忙或聊一聊、也可以去做一些自己喜歡的事讓自己冷靜下來唷!《我好生氣》帶我們好好生氣!
Thumbnail
當人們試圖將情緒視覺化,爆發的火山、煮開逼逼叫的熱水壺、從耳朵鼻孔衝出的蒸汽,都在描述那種從體內不斷湧出、尋找出口的一股能量。但現實生活中,情緒沒有形體,人的肉體只有幾個出口
Thumbnail
當人們試圖將情緒視覺化,爆發的火山、煮開逼逼叫的熱水壺、從耳朵鼻孔衝出的蒸汽,都在描述那種從體內不斷湧出、尋找出口的一股能量。但現實生活中,情緒沒有形體,人的肉體只有幾個出口
Thumbnail
常在情緒課程裡發現,與孩子討論基本情緒時,孩子對於引發開心、難過的原因/事件,都能直率地說。但當談到「生氣」時,大家常是先沈默了起來。 (好好生氣,包含了: 發現、接納自己的生氣,以及,如何安頓自己、如何紓發這份生氣) 我想起了自己的經驗。 我真的被馴化成溫和,但常覺得莫名擔心、常覺得莫名想大叫。
Thumbnail
常在情緒課程裡發現,與孩子討論基本情緒時,孩子對於引發開心、難過的原因/事件,都能直率地說。但當談到「生氣」時,大家常是先沈默了起來。 (好好生氣,包含了: 發現、接納自己的生氣,以及,如何安頓自己、如何紓發這份生氣) 我想起了自己的經驗。 我真的被馴化成溫和,但常覺得莫名擔心、常覺得莫名想大叫。
Thumbnail
#談教養 #教養 負面情緒 很多孩子不喜歡負面情緒,不愛接觸,不愛承認,不愛討論。 但是要先認識跟接受情緒,才能覺察以及管理情緒 菲菲生氣了,是一本我上課會使用的書,鮮明的顏色讓孩子能夠感受不同的情緒,貼近兒童的筆觸讓孩子覺得親近好懂。 有生氣的紅色 憤怒的動作 還有冷靜下來的藍色
Thumbnail
#談教養 #教養 負面情緒 很多孩子不喜歡負面情緒,不愛接觸,不愛承認,不愛討論。 但是要先認識跟接受情緒,才能覺察以及管理情緒 菲菲生氣了,是一本我上課會使用的書,鮮明的顏色讓孩子能夠感受不同的情緒,貼近兒童的筆觸讓孩子覺得親近好懂。 有生氣的紅色 憤怒的動作 還有冷靜下來的藍色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