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世代教育」實踐指南:5-3學用合一

2023/03/10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108課綱最想解決的就是「學用落差」,長久以來,學校教育都是著眼於「未來」的「學」,忽略「現在」的「用」。上學是為了將來要考好試、進好學校、找好工作;而讓學生對「現在」的切身問題無解且無感,好像世界是靜止的。事實上,「未來」早已是他們的真實生活:很多小學生用聊天機器人做功課,不少國中生晚上都在挖礦,只是父母老師都不知道。
其實,從「九年一貫」教改開始,已經不再有國家編定的「課本」,取而代之的是各家出版商的「參考書」;不僅升學考試不會從任何一家取材,學習也不再等於「學科知識」的獲取。但大部分學校還是把「參考書」當「課本」,仍然用機械訓練的方式,把教育窄化為「應試教育」。
這是因為大家只有「學科為本學習」的思考,就像螞蟻只知長寬,不知有高,因此只能讓學生競逐各學科的排名比序。而其實學習還有「社會為本」的維度,一樣是強調基礎學科知識的學習,但我們可以讓學生從生活中的真實問題切入,自然展開分科知識的跨域統整。
學校可以建構學生必須探究的「100問」,範圍從學生的自我探索,到班級、學校、社區、臺灣、全球與宇宙的探究,包括目前課綱的19大議題、聯合國永續發展17個目標(SDGs),以及臺灣各企業共同彙整的30項本土「瘋」險等,分別配置在3年6學期的各領域,讓學生的學科學習可以「即學即用」、「即用即學」。
例如數學邏輯的「統計」單元,可用以探究「人口老化」問題;社會科學的「變遷與因果」,可預測2030的後山埤生活;地球系統科學的「資源與永續」,則可以探討三年新冠疫情的影響。
這樣的教育,不只是為了將來的「考試用」,而且是「現在就要」探究問題、發現學習樂趣的「享受用」。簡單說,就是從「學以致用」到「用以致學」,讓學生學得更深、更廣;最重要的是,更有趣!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61會員
84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